食品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吴永宁 编  页数:622  字数:1091000  

内容概要

官品安全已成为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食品污染监控技术成为解决食品安全的关键。本书应及时之需,基于国际最新理论,结合中国食品污染物监测实践,系统阐述食品污染监测技术过程及细节,具体体现在:
针对痕量分析与超痕量分析的要求,从污染监控的基本手段入手,结合分析方法中筛选、定量与确证方法的特点和要求,介绍有机污染物痕量分析方法的实验室验证国际要求(特别是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污染物与残留监控规划、数据报告方式以及含低水平截尾数据(未检出)统计处理等最新进展。
对于无机污染物和真菌毒素检测技术进行重点描述,对无机污染物的测定从消化过程入手,结合元素测定新技术(如ICP质谱)展开。
对有机污染物的测定,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凝胶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净化技术与衍生化技术入手.结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色质联机中选择性离子监测与稳定性同位素稀释等新技术展开,并对生物学技术(如酶联免疫技术等)进行介绍。
本书可以供食品检验与监测人员和食品分析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阅读使用,同时也对于化学专业和环境专业的使用相同概念的人员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吴永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重点从事食品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风险评估研究,特别是发展食品污染监控技术并开展暴露评估技术研究,建立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主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和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承担973计划课题。起草多个重要污染物的检测和允许限量国家标准,主编专著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食品污染监测基础理论与技术要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中国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
第三节 卫生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方案
第四节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
第五节 食品污染监测
第二章 分析方法的技术参数
第一节 术语与定义
第二节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第三节 方法性能表征的计算举例
第三章 监测方法的验证与分析质量保证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方法的建立与实验室内验证
第三节 监测方法准确度的验证
第四节 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原理
第五节 痕量分析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
第六节 Yunden实验实例
第七节 能力验证测试中z?评分应用实例
第二篇 金属和元素污染检测基本理论和新技术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样品前处理
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第三篇 有机污染物检测基本理论和新技术
第一章 色谱法
第二章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第三章 农药残留
第四章 真菌毒素
第四篇 污染物监控技术
第一章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
第二章 风险评估原理及方法
第三章 限量标准制定技术程序
第四章 食品污染监测与膳食暴露评估
第五章 中国食品化学污染物暴露量评估实践与需求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检验、分析、评价和公告的活动;这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目的是掌握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并将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频率的科学依据。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关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要求,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食品安全各相关部门建立覆盖全国各省、市(地)、县级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食品中有毒有害因素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检验、分析、评价和公告活动。这是一项科学工作,要求做到客观、真实,并力求完整性和时效性,其最终目的是将监测结果应用于食品安全保障。因此,它对于各级政府和监督管理部门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被作为食品安全监控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了解掌握本国或本地区特定食品类别和特定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掌握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以便为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政策、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对已经采取防控措施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通过监测资料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监控工作水平,评价其居民健康保护的水平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往发生过的某些食品及其重点危害因素应当纳入监测计划。三是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和分析食品安全状况,从而有利于公众加强自身保护,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监督控制。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目的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执法,而是为了掌握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以便有针对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并将监测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频率的科学依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职能。政府实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向公众供应的食品是安全的,也即符合所建立的标准。

编辑推荐

《食品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一篇/食品污染监测基础理论与技术要求;第二篇/金属和元素污染检测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第三篇/有机污染物检测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第四篇/污染物监控技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食品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本书内容太丰富了!最重要的是非常非常实用!与国际CAC通用做法接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真是对工作帮助太大了!半年前领导给了我一本,爱不释手,很多同事都向我借阅和参考。这次在当当一口气买了4本,派给实验室同行,大家都很兴奋!
    本书独到之处——:
    1、卫生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方案
    2、引自AOAC/FAO/IAEA/IUPAC准则和CAC程序手册的分析方法技术参数。
    3、CAC方法验证需要评价的参数和要求,重金属元素、农残和兽残多组分分析方法建立、应用、验证需要的参数和标准。还有多项实例。
    4、各项检测新技术的讲授也充分融汇和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包括金属和元素污染检测、有机污染物检测、真菌毒素检测。
    5、污染物监控技术部分体现了近年来最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原理、技术程序、膳食暴露量评估的原则与方法,还有中国食品化学污染物暴露量评估的实践与需求。
    6、还有尚未出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1和GB2761-2011

    本书内容权威且全面,引入国际权威机构CAC/AOAC/FAO等的方法,融入了编者们多年实践工作的成就,确为市面上较少见到的极好的食品安全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
  •   作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人员,我读过这本书后掌握了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受益匪浅!
  •   一直从事这项工作,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平时查阅也很方便
  •   这次质量没有问题。谢谢快递员的热情帮助!
  •   适合初级和初级转中级阶段的人阅读
  •   Good book, let me study more ~ but dangdang make me unhappy~~~~~
  •   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污染物检测工作不久的新手,很早就对这本书有所期待。现在拿到此书,心情自然非常激动。本人快速通读此书后,现将个人感受陈述如下。刚拿到此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理论与实践”这五个字,也凸显了此书的实用价值,翻开目录,各章节均附有附件内容,附件中均是对理论部分进行阐述的实际工作,更可见此书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全书分章清晰,从污染监测的基础理论,到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再到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思路清晰,覆盖面广,完全遵从污染物监测工作的科学程序层层递进,对于刚入门的新手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科书。 分篇章来看,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污染物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都是走在国际最前沿。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引用了大量最新的AOAC、FAO和IUPAC的准则和CAC的分析方法参数,对于初学者理清概念,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很有帮助;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检测技术部分,也引用了大量国际上知名SCI期刊,如Anal Chem、J.Chromatogr.A、J Agric Food Chem、J AOACInt的文献,对于从事污染物检测工作的同事们帮助很大,有的同事也反应可以直接参照本书上的方法进行检测,果真是集前沿与实用性于一体;个人感觉本书最出色的部分莫过于污染物监控技术这一篇章,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但是在国内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对初学者还是从事污染物检测工作多年的老师们,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本章节陈述的污染物监控技术均来自国际上,如欧盟,美国和CAC最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原理、技术程序和原则方法,所以我感觉这一章节对于普及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基础知识,促进我们国家的污染监测工作与国际接轨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看下来,感觉此书的编者们确实是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都融进了书中,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食品安全技术方面质量极佳的专业书籍。 阅读更多 ›
  •   本书对食品污染监测的基础理论做了介绍,对食品污染监测的技术做了详尽的介绍,对于进行食品污染监测的人员来说是一本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读物。可以看出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的心血结晶,是很值得购买和学习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