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7-1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傅小贞,胡甲超,郑元拢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应用的流行度在近两年呈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进入到移动应用的领域中来,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蓬勃 发展提供了助力。但是移动应用的设计不同于 PC 的设计,移动设备的特征、 使用情景的复杂、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都使移动应用的设计变得特殊。 作者团队的成员们近几年来一直在淘宝从事移动应用和 WAP 站的设计, 在这段工作过程中,经历了移动设计潮流的兴替迭代、操作系统的推陈出新、 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移动设计领域,也给设计师 们带来许多兴奋点。大家需要去了解系统的变化对设计带来的影响,研究 新系统的设计规范,探索新设备特性带来的设计潜力......在团队成员付出 了巨大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我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些移动设计上的沉 淀,把我们这些年的移动项目经验、设计资料总结和基础研究成果整理成书, 以此来帮助广大对移动设计感兴趣、有热情的朋友。 本书从想法诞生到付诸实施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项目启动后得到了团队成 员的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七、八个人的编写小组,收集了很多关于移动 设计的资料。我本人基于人 - 机 - 环的角度对移动设计进行了知识梳理,结 合了我们已有的知识沉淀,确定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编写提纲。在全书漫 长的撰写过程中,所有作者在工作之余牺牲了大量的私人时间,在会议室 里激烈探讨、争论,从行文风格到专业术语,从内容结构到设计观点,都 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推敲。当全书完成时,每位作者对设计也都有了更深 入的思考,书的写作过程也让大家受益匪浅。诚然我们尽了全力,但受限 于作者的认知,书中难免有纰漏,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教。本书主要由我、胡甲超、郑元拢、曹莎、王琪琦、王向红共同完成。第 1、2、 3 章由我完成,第 4 章由郑元拢完成,第 5 章由胡甲超完成,第 6、9 章由 王琪琦、郑元拢完成,第 7、8 章由胡甲超、王向红完成,最后的番外篇由 我和曹莎完成。本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由祁汉琦完成,他的专业功底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撰写过程中,沈波、祁汉琦、王炜彧、李昊彦等都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 资料,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淘宝的设计专家闻空、 若汐、乐乘等也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全书的品质有了 很大的提升。出版社的任晓露及其同事们的专业能力也为本书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致以真挚的谢意!傅小贞2013年6月于杭州
内容概要
移动应用的交互设计对于移动产品的体验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首先从人-机-环的角度出发来阐述移动应用的设计,并建立了移动应用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移动端的情境、移动设备的特征,以及触摸的交互方式,作者总结了移动导航和移动框架设计的主要形式,并给出了移动导航设计的原则和思路。为了能帮助设计师们做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移动应用,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移动动画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移动特性的细节和创新设计,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根据作者的移动应用设计经验,介绍了一些常用设计工具,希望对新入行的设计师们有所帮助。最后,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流”的交互设计方法,丰富了移动应用的设计方法。
本书适合对移动设计感兴趣、想进入此领域的设计师们做入门指引,亦可给正在移动产品领域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以借鉴。
作者简介
傅小贞,浙大心理系毕业,03年起在UT斯达康,中国移动研究院,淘宝网等多家公司从事移动交互设计和用户研究工作,曾组建过淘宝移动设计团队,领导淘宝移动主站和主客户端的设计;现负责斯凯UXC部门,推动冒泡系列产品设计。胡甲超,交互设计师,来自阿里UX团队。06年加入阿里巴巴,从事过网站、桌面软件、无线客户端的交互设计,参与了阿里软件、淘宝Android客户端、阿里旺旺等产品的设计。在移动领域拥有多平台的设计经验,关注跨界设计和移动体验创新。郑元拢,无线领域设计专家,一线实战经验丰富。目前任职于淘宝,从事无线方面的创意产品设计,负责过淘宝系列产品移动端的交互设计。
书籍目录
01概述 让用户一见钟情的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的生命周期 转变交互设计思维 02特征 应用的使用情景特征 移动网络的特性 设备的物理特性 触摸手势交互特性 03原则 主流移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则 移动设计八原则 04框架 框架的深度和广度 移动应用导航的设计模式 模式之外的因素 05细节 让人机交互更多样 将界面可视化 用隐喻引导用户 声音的互动 06动效 小细节、大作用 适合动效的应用场景 如何描述一段动态效果 动效设计方法 07适配 客户端产品的适配设计 多设备的响应式设计 08创新 移动设计中的创新机遇 创新技法详解 评估创新的价值 09工具 适合移动设计的工具 一份好的移动交互原型 可以触摸的交互文档 将设计输出到实机上体验 建立移动产品组件库 高效的纸面原型 附录:案例及资源下载 番外篇流 目光和手指的循迹 目光和手指循环而成的流系统 把握用户的视觉焦点 手指的触点区域 视觉焦点到触点的引导流 触点到视觉焦点的反馈流 运用流设计方法对搜索进行重设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iOS作为新一代智能手机平台的鼻祖,强调直接的交互操作,鼓励设计师们使用隐喻和拟物化的设计手法,在图标和界面上使用高质感的特性,以此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Android在全平台的统一上做了很多努力,每一版的设计都在追求系统操作的流畅性、界面的简洁性,并且在视觉上进一步突出了与其他平台的差异。Windows Phone则独辟蹊径地用了Metro的视觉风格,配以简洁、流畅的用户界面,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Windows Phone在没有推出手机时,已经让用户充分了解了其特点,让用户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Windows Phone手机。 各个系统在版本更新和演进的过程中,也在相互借鉴其他系统的设计优点,因此系统之间也会趋于融合。但是为了使一个操作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几大系统背后的公司都花了很多心思来增强各自的差异性,而且针对UI规范上的差异又是最具直觉、有效的。很明显,各个系统的基本UI规范也都是为了更好地让设计师们遵循系统本身的特性来开发。这不是单纯移动设计原则,并且有很多规范对设计进行了限制,这也由各个公司的商业目的来决定。 因此,在进行跨平台应用开发时,更需要注意研究每个平台的设计原则,并挖掘应用的典型交互和视觉特征,尽可能地保留能传达应用品牌的设计特征,使应用在符合各个平台的基本操作特征的基础上,将应用的品牌形 象传递给用户。 移动设计八原则 近几年,交互设计专业也有了蓬勃发展,Alan Cooper、Donald Norman等人为交互设计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支持,Ben Shneiderman提出的交互设计“黄金八法”和Nielsen的“启发式评估10条原则”为交互设计的评估提供了标准,所有这些理论和原则在移动应用的设计上依然是通用的。但移动应用有其特殊性,在设备和情景上都与普通的设计不同。因此,我们在考虑其他原则的基础上,整理了八条移动应用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内容优先 对于手机而言,屏幕空间资源显得非常珍贵。为了提升屏幕空间的利用率,界面布局应以内容为核心,而提供符合用户期望的内容是移动应用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何设计和组织内容,使用户能快速理解移动应用所提供的内容,使内容真正有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移动设计包含了用户、场景、功能、架构、交互、手势、视觉、动态等诸多方面。小贞和他的淘宝同事们将他们的理念、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后,给移动设计师、产品经理和互联网创业者带来了这本移动设计的实践佳作!黄峰中国用户体验专业组织主席唐硕用户体验设计咨询CEO 本书全面总结了移动应用设计的原则和经验,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娓娓道来,彻底展现了移动应用设计的智慧,体现了作者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值得称赞。本书是目前移动应用设计领域最出色的书籍之一,已经收录到我的设计书库,作者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交互体验峰会“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的资深主讲人,我向业界同行隆重推荐这本书。胡晓 IxDC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移动设计》一书的作者们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移动产品交互设计的具体问题,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很好地阐释和解读,可以帮助更多新入行的从业者们尽快掌握移动交互设计的门道。 中国欧盟可用性研究中心 刘正捷
编辑推荐
淘宝移动设计专家潜心力作,倾情分享数年交互设计经验。 作者结合大量实际项目案例,从特征、原则、框架、细节、动效、适配、创新、工具几个角度出发,同时引入“流”的概念,对移动设备用户体验进行了全新解读。 配有线上主页,书中案例可供下载,线上线下完美互动。 中国用户体验专业组织、IxDC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欧盟可用性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联合力荐。
名人推荐
移动设计包含了用户、场景、功能、架构、交互、手势、视觉、动态等诸多方面。小贞和他的淘宝同事们将他们的理念、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后,给移动设计师、产品经理和互联网创业者带来了这本移动设计的实践佳作! ——黄峰(中国用户体验专业组织主席、唐硕用户体验设计咨询CEO) 本书全面总结了移动应用设计的原则和经验,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娓娓道来,彻底展现了移动应用设计的智慧,体现了作者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值得称赞。本书是目前移动应用设计领域最出色的书籍之一,已经收录到我的设计书库,作者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交互体验峰会“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的资深主讲人,我向业界同行隆重推荐这本书。 ——胡晓(IxDC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移动设计》一书的作者们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移动产品交互设计的具体问题,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很好地阐释和解读,可以帮助更多新人行的从业者们尽快掌握移动交互设计的门道。 ——刘正捷(中国欧盟可用性研究中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