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1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何马克(Mark Hurst) 页数:205 译者:郑奕玲
Tag标签:无
前言
《比特素养》中文版的读者们: 你们好!感谢你们花时间阅读这本书。跟美国一样,中国也非常需要比特素养。因此,能将比特素养传播到中国,我感到非常激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尤为激动:我学汉语已经有两年了,任何让我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机会都让我欣喜。(要问我觉得中文怎么样,我得说学起来很难,但很有益。现在我很能理解那些正在学英语的人的心情。这两种语言都不简单啊!) 我去过中国两次,到过北京、杭州和深圳,在那里我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在这两次旅途中,我不断地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震惊:电子邮件、网站、社会化媒体,以及在形形色色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如是这般。而这不过是比特时代的开始。中国的城市同我的故乡纽约别无二致,都在马不停蹄地接纳数字化的一切。 然而,信息技术有其弊端。跟任何工具一样,信息技术可能被妙用,也可能被滥用。如果不加引导和制约,人们往往会走向技术的滥用。比如说,有的人会在邮箱里屯上几千封邮件。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压力重重,而且常常担心自己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你周围可能就有这样的人。你说,电子邮件究竟是帮了他们,还是害了他们? 长此以往,随着邮件越来越多,他们就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况且,除了电子邮件,还有微博和其他社会化媒体服务等着他们花精力去处理呢。 面对这种状况,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因绝望而放弃,乃至彻底地拒绝使用信息技术。在美国,我看到有不少所谓的高级专家将收件箱一举清空,并宣告自邮箱已经“关门大吉”。之后,他们会告诉自己的拥趸:“我已经把你的邮件删了。给我重发一次,我会酌情回复。”如果你真的是个人物,这招可能管用。但对大多数用户而言,这种无奈之举完全行不通。我们必须使用技术,而不是摒弃技术。我们得学会同信息技术共存,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并且避免陷入压力和忧虑。 比特素养就是一种有效的应对之策。实际上,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我已经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亲身验证了这一点。(正如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而我开始收发电子邮件是在80年代。因此我对此已有很长时间的体会了。)如果你学会了本书介绍的方法,你就能大胆地说自己是技术的主人——你主宰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制约。我承认,学习比特素养需要一定的决心和自律,但我对中国的读者很有信心。我曾经和中国同事共事,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总是让我叹服。 如果你已经决定学习和实践比特素养,那么很快就会具备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与工具的能力。这本书并不旨在提供一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技巧。相反,我会教给你最基本的要点,之后你可以自行发挥,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减轻压力,提高效率。 希望你们掌握并实践这些技能,别忘了把它们教给你的朋友。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们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得享幸福人生。 (如果你有任何反馈,请通过邮件联系我,地址是mark@creativegood.com。不过,我的回信可能是用非常蹩脚的中文写就,在此先行说声抱歉。)
内容概要
「比特素养」(Bit literacy)指的是在数字时代高效轻松地工作的能 力与技巧。堆积如山的电子邮件、密布的待办事项列表、杂乱的电脑桌面、手持设备时刻的干扰、各种格式的待处理文件……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 代,这些「比特困扰」愈发地凸显。《比特素养:信息过载时代的生产力》正是一本为信息过载提供 解决方案的必读之书。不论你的技术水平如何,都能在书中迅速找到提高效 率的方法并立刻投入使用,让「比特」先飞一会儿。
作者简介
何马克(Mark Hurst)是一位始终重视用户体验的创业者和作家,他始终关注技术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1997年,还很少有人听过“用户体验”这个词时,他已经创立了全球第一家大众点评类、用户根据购买和消费体验来投票的网站“Creative Good”。每年春天他都会在纽约市主持一场“Gel”大会.点评那些在各种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美好体验的创新者。外界对何马克赞誉有加,赛斯.高汀认为“何马克使得网页设计变得更简单”,道格拉斯.洛西可夫认为“何马克的想法能令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郑奕玲,毕业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主修金融经济学,非典型金融从业人员。爱学习、爱科技、爱语言、爱一切稀奇古怪的新鲜事物,希望借翻译让更多人感受知识与传播的力量。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部分 信息环境第一章 比特/003第二章 信息使用者 /009第三章 解决方案/013第二部分 方法论第四章 管理电子邮件/021第五章 管理待办事项/043第六章 媒体食谱/063第七章 管理照片/081第八章 创建比特/093第九章 文件格式/109第十章 文件命名/127第十一章 文件存储/139第十二章 其他必备技能/157第十三章 比特素养的未来/181后记/187致谢/189译后记/191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比特 比特很重。这种在收件箱、手机和浏览器中进进出出的电子信息,尽管没有实际的重量,却会给使用者带来负担。一台笔记本电脑,不论存储着一封还是上千封邮件,其质量仍是那几磅;但对那些处理邮件的人而言,分量可大不相同。比特常常大量涌现,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持续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精神和感情负荷。 今天,比特无处不在,人们开始感受到它带来的压力。电子邮件往来愈发频繁,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日渐泛滥,新的技术术语和缩写名词侵入了我们的日常语言。许多人都感到,一个社会问题已然形成,我们都已不堪重负。“信息过载”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媒体也对此发出忧虑的声音。如今,各国经济体中充斥着信息过载的劳动者。他们面对海量的比特流无计可施,忧心忡忡,工作效率下降,幸福感也逐渐衰减。从CEO到教师,从设计师到医生,从学生到退休人员,全球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人亟须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培养“比特素养”也许是一种可行的对策。比特素养指的是一套管理信息的新技能。掌握这套技能的人将能够克服信息过载的障碍,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同时,他们还能更加轻松、健康地生活,与家人和朋友们共享更多的欢乐时光。比特素养能使人们在当下变得更有效率,甚至可以对未来的挑战未雨绸缪。 然而,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并不知道他们需要学习新技能,因为他们认为,学会使用计算机就足够了。这些用户长期以来只接受“计算机素养”的培训。诚然,他们能够在软件中进行普通操作: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打开文件,关闭窗口等。在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尚未兴起的时候,使用这些技能应对信息世界绰绰有余,因为那时的计算机不过是高级的打字机罢了。但现在,这种观念早已过时。在比特时代,单纯依靠“计算机素养”,难免捉襟见肘。 如今,相比电子设备和软件本身,它们所承载的比特信息往往重要得多。毕竟信息不再被禁锢在计算机内部——它们是流动的: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再到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每时每刻,比特流翻波于网海,肆游于天地。它们从个人计算机、照相机、手机和掌上电脑流出,继而呈现在收件箱里、万维网页面上和硬盘中。在一次次跨越世界的旅途中,它们往往只作瞬息的停歇。在今天的信息世界里,占据最重要地位的不是软件,而是比特。 世界已经发生巨变,而大多数人尚未赶上这种变化。上百万的信息技术用户在新的比特时代仍试图依赖“计算机素养”生存发展。他们知道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和打印文件,但面对如雪崩般涌来的比特流,却显得那么无力。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管理,他们不断地被信息的汪洋淹没。这并非因为比特是一种邪恶具有破环性的力量(远非如此),而是因为用户们尚未掌握恰当的信息处理技能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许多人发现,尽管他们并非从事于技术领域的工作,但他们同比特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我最近认识了一个在大型非营利性组织工作的分析师,她主要关注世界贫困的问题,工作范围与信息技术相距甚远。但她却不断地感到自己因信息过载而心烦意乱。她告诉我,不论是在刚刚下班回家,还是在周末和假期,总觉得“该去查邮件了”。这种现象很普遍。比特几乎已经入侵了所有行业,它还渗入了人们沟通交流、商业往来、后勤保障和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比特来了就不走了,我们必须学会和它们和平共处。 有些人错误地用一种“全天候待命”的生活方式来与比特共处,他们用尽时间,试图处理所有的信息。现在我们常常在机场看到的那些“大忙人”就是这样。大庀人手揣最新的电子设备,无视身边的所有人和事,他要么边走边浏览短信,要么一边小跑着穿过航站楼一边对着手机大吼。光是看着这些人,就让人压力重重、焦虑不已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庀人喜欢这种场面,因为这证明他是个人物。等待他处理的信息越多,他手头的工作就越紧迫,而对他而言紧迫感就等于重要性。假如他错过了一场会议,或者言行粗鲁,也有—个很好的借口——毕竟,他“太庀了”。不管大忙人看起来有多忙碌,他的工作方式既非有效,也难持续。匆忙行事并非管理信息的合理之道。 另一些人对于涌入生活的比特流反应消极,或许他们甚至并未察觉到这些信息需要处理。不怨他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该怎么办,他们只能当甩手掌柜,眼睁睁地看着上千封邮件塞满收件箱。但消极处置也不是办法。随着比特的堆积,消极的信息使用者逐渐感到对事情失去控制,似乎永远赶不上进度。信息越多,需要的注意力和时间就越多:有更多的邮件要读,更多的网页要看,更多的文件堆满桌面。他们因此感到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负荷,开始占用家庭时间去处理信息——比如边吃饭边查邮件,或者在看孩子踢球时还把玩着iPhone。 “大忙人”和消极的信息使用者面对的问题有相同的根源,那就是对信息造成的压力不自知或者无视。鲸吞蚕食也好,视而不见也罢,比特带来的负担都摆在那里。比特还有其他特征,这些特征使它成为一种全新的材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就像对待纸张、钢铁和火药一样,我们要想合理地利用比特,就先要充分地了解比特、尊重比特。P3-6
后记
译《比特素养》的机会很偶然,而翻译过程带来的收获,却有持久的影响。 本书几乎涉及了现代生活中与信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从管理邮件和待办事项,到整理文件和照片,何马克可谓循循善诱,手把手地将自己总结的方法教给读者。他平易近人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介绍数码照片的拍照方法时,他甚至将自己拍照时引导模特的话语都详尽记录:“好的,做好准备(按快门),来拍第一张照片,等等我要调一下这个(按快门),这天杀的相机太难用了(按陕门),好了,一(按陕门)、二、三(按决门)。完事了!谢谢大家。”相信读者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心微笑中,掌握适合自己的信息管理方法,由此最大程度实现本书的实用性。作为专书科技的作者,何马克的用心细腻如此,让人佩服。 动笔写这篇译后记的前两天,我花三个小时践行了书中介绍的方法,将邮箱彻底地清空了。这个过程比我最初想象的要难得多。困难并非源自技术。现代科技以前人无法想象的方式简化了许多的繁复操作。比如,使用Gmail自带的“查找”功能,我迅速锁定所有垃圾邮件,然后一键删除,只花了不到三分钟。真正的挑战来自内心。垃圾邮件、过期的待办事项邮件和无效的信息性邮件都清除了之后,一些先前深埋的信息赤裸裸地显现出来:两年前某研究生院发来的拒信;一年前略带哀伤的分手信;一个月前就该填妥上交的某公司的表格;诸如此类。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下意识地将自己不愿意直面的信息埋藏在邮件的汪洋大海之中,用混乱和低效来掩盖工作和私人生活上的问题。我始终在逃避现实,而比特时代丰富的信息源则成为当然的帮凶。 这正是何马克反复强调的观点:人们更愿意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外因,而爆炸的信息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则成为方便的借口。只有剥去这层“借口”的外衣,让信息和技术回归工具的身份,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威力,为人所用。可见,《比特素养》一书不仅汇集了何马克对信息科技的理解,更包含了他对人性的洞悉。恰恰是后者让这本书具有超越工具书的意义。 不论你寻求的是实用层面的指引,还是精神层面的启发,唯愿每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编辑推荐
「比特素养」(Bit literacy)指的是在数字时代高效轻松地工作的能力与技巧。 何马克写了一本不可或缺的电子时代指南。《比特素养》揭示了我们与电子邮件和待办事项斗争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仅仅是一本教给别的“如何去做”的手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