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本·杜普雷 译者:董晓燕
Tag标签:无
前言
初读本书时,我便被作者平实幽默而又不乏深刻的写作风格所吸引。50篇精炼的文章,每篇几乎都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开始,将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入深邃的哲学世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在了解到哲学原理后,可以再回到生活中,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量和考究你所处的世界的点点滴滴。我想,这就是本书的优点之一,它深入浅出地讲述着一个个哲学观点,既深刻又朴实,既发人深省又赏心悦目。 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就在于,它非常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哲学的主流,涵盖了包括知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关学、宗教以及政治哲学在内的方方面面。而且,它触及到的几乎是每个方面中最核心的论题。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对西方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和观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可以算是哲学各分支的导论之导论了。 当然.相信此前读过哲学书籍的读者一定同意这个观点,那就是,阅读哲学书籍绝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本书也不例外。之前说它通俗并不代表它简单。因为本书所涉及的话题绝非生活小哲理和小智慧,而是实实在在的、曾出现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论题。而且这些论题时至今日仍然是哲学界争论的焦点。因此,阅读本书绝非单纯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次艰难而令人激动的智慧之旅,它给我们的感觉更贴近“痛并快乐着”。其实,这也正是它能够吸引我们的地方,因为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所追求的,一定是风雨过后的彩虹,而非轻易采撷的花枝。但,这并不就因此意味着本书晦涩难懂,它只是让我们在这纷乱紧张的世界中暂驻片刻,体会一下思考的乐趣。 在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提到,正像所有哲学书籍一样,本书的重点并非要向读者们灌输某些结论,而是要向大家展示哲学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展示哲学领域讨论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展示论证哲学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因为哲学的任务本就不是将真理洒向人间,而是唤起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哲学最初的含义就是“爱智慧”,而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更是真理的追求者。他们执著不懈地追求真理,却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掌握了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响彻千年,他向我们揭示的正是,我们或许永远触不到真理,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与接近。哲学家们最让人感动的,恐怕也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吧。 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从思考中得到快乐,可以体会到哲学家们对于真理的热爱与执著。如果你对其中的哲学观点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想要深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可以进一步阅读书中提到的经典著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只是将厚重的哲学大门推开了一丝缝隙,使你得以窥见其中的绚丽与精彩,望读者凭借自己的思考与热情踏入哲学的殿堂。
内容概要
本书50篇清晰易懂的文章将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哲学概念通俗化,生动地阐释了来自知识、知觉、身份认同、伦理学、信仰、正义、语言、意义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从古希腊开始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思想家们的注意。本书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它向读者揭示了哲学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展示了哲学领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说明了论证哲学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对于初涉这片领域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哲学导论。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本•杜普雷(Ben Dupre)译者:董晓燕
书籍目录
第1章 缸中之脑0
第2章 柏拉图的“洞喻”6
第3章 知觉的面纱10
第4章 我思故我在14
第5章 理智与经验18
第6章 知识的三要素理论22
第7章 身心问题26
第8章 做蝙蝠感觉如何32
第9章 图灵测试36
第10章 忒修斯之船40
第11章 他人心灵46
第12章 休谟的断头台50
第13章 一个人的美味54
第14章 神命论58
第15章 嘘/啊理论62
第16章 目的与手段66
第17章 经验机器70
第18章 绝对命令74
第19章 黄金律78
第20章 做与不做82
第21章 滑坡86
第22章 超越义务的要求90
第23章 恶只是不走运吗94
第24章 德行伦理学98
第25章 动物感到疼了吗102
第26章 动物有权利吗106
第27章 论证的形式110
第28章 理发师悖论114
第29章 赌徒谬误118
第30章 连锁悖论122
第31章 法国国王是秃子126
第32章 盒子里的甲虫130
第33章 科学与伪科学134
第34章 范式转换138
第35章 奥康剃刀142
第36章 什么是艺术146
第37章 意图谬误152
第38章 设计论证156
第39章 宇宙论证明160
第40章 本体论论证164
第41章 恶的问题168
第42章 自由意志辩护172
第43章 信仰与理性176
第44章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180
第45章 差异原则184
第46章 利维坦188
第47章 囚徒困境192
第48章 惩罚理论196
第49章 地球救生艇200
第50章 正义之战204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帕里能思考吗 帕里是1950年问世的,21年后,英国的数学家兼计算机工程师艾伦·图灵(Alan Turing)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了一项测试,以决定一台机器是否可以思考。该测试以被称做模仿游戏的派对游戏为基础,需要一位对话者与一个人和~台机器交流,两者并无身体上的联系,而是以电流的形式联系。为把人与机器区分开,对话者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如果一段时间内对话者还不能区分,就可以说机器通过了考试。 帕里通过考试了吗?其实没有。按照适当的图灵测试,精神病学家小组(充当审问之人的角色)应该事先告知其中有一个病人实为计算机,大家的任务就是认出哪个是计算机。不管怎么说,问的问题再宽泛,帕里都可以迅速作答。图灵本人相信,到20世纪末的时候,计算机编程的进步将会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无论谁来充当对话者,五分钟的交谈之后,正确识别的概率不会超过70%,可实际进步比图灵预测的要慢很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台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 图灵以该测试回避了“机器能否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该问题太不准确,因而不值得解决。但该测试现在被广泛当做判定一台机器是否能思考(根据个人偏好,可以说“有心灵”或“展示了智力”)的标准。这样一来,图灵测试就被视为“强人_丁智能”的支持者(科学的或哲学的)基准点。这些人认为,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有与人类一模一样的心灵(不仅仅是心灵的模拟)。 中国屋 1980年,由美国哲学家约翰·瑟尔(John Searle)设计的思想实验,成为对图灵测试的最大挑战。他本人是一位说英语而对汉语一无所知的人,想象自己限于一问屋子里,然后有人寄来了中国汉字。他有很多讲汉字和语法的英文书,用来解释如何从屋里寄出一定的文字结合,以回应给他寄来的一串儿符号。他最后可以轻松胜任,而且在屋外的人看来,他的回答与中国人没有差别。换句话说,从屋子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好像他对汉字了如指掌一般。可实际上,他在做的只是处理未经解释的形式符号,而对汉字什么都不理解。 为了回应给他传来的东西,他根据一套程序(与瑟尔的那些英语写的语法书一样)提供的规则做些恰当的回答,这就跟数字计算机一样。瑟尔表明,像中国屋这样的一套计算机程序,不管多复杂,都只是操纵符号的无心之士,而且绝不会越此一步。它本质上是按照句法规则办事,遵循规则来操纵符号,但它不理解意义,不理解语义。就像中国屋中没有理解一样,计算机程序中也没有理解:没有理解,没有智商,没有心灵,总是对以上这些东西的模拟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