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文霍尔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斯蒂文·霍尔  页数:299  字数:572000  译者:屈泊静  
Tag标签:无  

前言

  利布斯伍兹  斯蒂文霍尔是个善于讲述自己的故事的人。他用演讲和著作向我们诉说了他对建筑的热情和灵感的源泉。在本书最后记录的访谈中,斯蒂文霍尔真诚地叙述了自己在过去超过25年的时间中为了使设计成真而付出的奋斗,这些努力一直延续到今日。虽然他已经成名,而且声名显赫,但这并没有为斯蒂文霍尔的繁忙工作带来一丝轻松。他的知名度部分来源于为了追求自己建筑概念的实现而不妥协于客户,同时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虽然甲方可能会被他的个性所吸引,然而,就如同任何一个能够将自己独创性的设计建造出来的知名建筑师一样,和迷恋于他的客户打交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由于项目的落实和预算的介入而产生核心问题,甲方的热情往往会降温。与此同时,设计最困难的时刻也随之到来。而此刻,正是对建筑师素质的最大考验。从既能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同时又能建成自己所追求的作品这一点来看,斯蒂文(基于我们之间长期的友谊,我乐于这么称呼他)保持着异乎寻常的优良记录。  当然,创造这些光辉记录的原因是很多的。然而,如何巧妙地将那些可能会难产,或者不得不向甲方妥协的项目避开的本领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设计的展开会显得特别困难,诸如资金周转时间比较紧张、设计经费缺乏、无法与一个小小的却对建筑艺术构思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人员进行合作。斯蒂文已经经历过不止一次如此艰难的时刻,同时深知自己还会继续遇到类似问题。有一些客户常常会拜访斯蒂文,他们所给的设计报酬也相当丰厚。这些人所需要的是热闹的商业建筑,因为由名家设计的门厅、入口或者立面会极大地提高类似的世俗建筑项目的价值。可是,斯蒂文霍尔非常肯定地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参与这样的设计。  我相信,自信心来源于对自我的认识。我不认为斯蒂文曾经对“他是谁”或者“他将要实现什么”产生过任何疑惑。而且,他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思想,因此斯蒂文就不必为寻找设计的指导思路而苦苦思索。这并不是说,在遇到一个新的设计任务的时候,他不会进行一系列的前期的概念构思。恰恰相反,一方面,他掌握着一系列的可以使得所有项目可能性缩小的操作准则,同时,他永远都不会公然借用其他建筑的设计手法。另一方面,基于多年的探索性的绘画(他每天早上都会画一幅水彩画),斯蒂文已经积累了一整套的属于自己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特点,这些已经在他超过20年的建筑实践中得到验证。无论斯蒂文的建筑之间看上去有多么不同,每一个经其手设计的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他经过多年思索所塑造的风格的烙印。  我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遇见了斯蒂文,那时候,他刚刚结束在旧金山和伦敦建筑师协会的工作,从他的家乡华盛顿出发,第一次来到纽约。斯蒂文曾经和比尔斯塔特共事,而且鼓励他开设自己的建筑书店。此后,斯蒂文在伦敦遇见了扎哈哈迪德,接着成为雷姆库哈斯的学生,求学于AA建筑系,他在当时后现代折中主义风靡的学校中特立独行并且小有名气。在我看来,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现代主义的偏爱,也使他一直对那时比较时髦的建筑中使用历史符号的做法感到厌恶。但是,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纯正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那个时代已显得为时过晚。于是,斯蒂文像库哈斯和哈迪德一样,开始致力于寻找新的方式,去将现代主义的形式以及自己认为的核心精神结合到更加复杂的建筑样式中。  在伦敦的学习和工作之所以对斯蒂文而言是创造性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些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这位来自美国偏远西部的年轻人,接触到了欧洲复杂的建筑学说和思想。于是,较之于之前在美国的学习,他拥有了更细致的对建筑设计和概念构思的理解。这样,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斯蒂文的作品在许多年之后,才在荷兰、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地方引起第一次显著的关注。因为在那里,他的那些独特的关于现代建筑的形式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才可以被人充分赏识。之后,人们又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  我从来没有和斯蒂文讨论过他当时选择来纽约工作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他应该和我的理由是相同的。那个时代的纽约和今天相比,更像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商业、流行文化重镇,知识分子以及艺术家活动的聚集地。911事件之前,纽约就是一个传奇。随着世贸双塔的倒塌,这种“圣地”的感觉也随之灰飞烟灭。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纽约是创造性天才的避风港。即使有些伟大的设想会与纽约金钱至上的主流文化相违背,他们也可能在这里成为现实。一个年轻有为并且胸怀大志的建筑师可以通过画图、写作——如果幸运的话——建造建筑,在纽约烙下自己的印记。实话实说,纽约具有原创性的建筑实例并不多。后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在纽约遍地开花,标准的商业办公楼被穹顶、尖顶、古典主义和装饰派的手法装饰着,显得时髦却缺乏挑战性。与之相反,较著名的“艺术战胜金钱”的实例则是布劳耶的惠特尼博物馆、罗奇的福特基金会大楼,当然还包括保罗鲁道夫的寓言公寓,这个公寓虽然光明透亮,在骨子里却是现代主义的。年代更久远的建筑中,西格拉姆大厦、联合国总部、利华大厦、《每日新闻》总部甚至通用电气大楼,都是好的构思胜过权宜之计的优秀实例。无论如何,他们对于纽约保持其“创新之都”的神话地位而言是绰绰有余的。对于雄心勃勃的想要迎接重大挑战和机遇的年轻人才来说,纽约确有其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当我遇见斯蒂文之后,我们便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恕我直言,当时居住条件真简陋,简直就是处于纽约庞大的出租屋群中的违规简易房。我住在一个位于市中心如鞋盒一般狭小的“loft(阁楼)”房间中,里面刚刚能够放下一张由我布置的25英尺长的画板。而那些偶尔从屋顶天花板小洞中出入的老鼠,注定会为它们生命的脆弱付出代价。斯蒂文则住在一间小小的矩形的房间中,这个房间临近第23街,在一个巨大的快要被拆除的19世纪的百货大楼里面。冬天的时候,大楼的前门没有锁,每一个拜访他的人都会在破败的门厅里面遇见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常常挤成一团以躲避寒风。与此同时,斯蒂文小小的家却非常温暖、干净和整洁。他将其改造成了带有工作间和卧室的夹层房间。这样的设计对于斯蒂文而言是必需的,因为自从他成立工作室以来,无论何时,都会有至少一个人在工作室中为他办公。似乎让斯蒂文颇为自豪的一点是,从房间的高高的窗户望出去便是城市中的犹太公墓。  斯蒂文在纽约开了一家商店,仿佛他打算要一直住在这里似的。他在自己的办公室旁边,创办了系列丛书《建筑小册子》,这是一套介绍包括自己在内的具有尖端思维和崇高理想的建筑师的系列著作。开始的五期中有两期是关于自己的,接下来的几期分别介绍了李若普、笔者(利布斯伍兹)、马克麦克以及扎哈哈迪德。在斯蒂文设立的排版要求下,每位建筑师设计自己的册子。其中一条是,你不能把姓名放在封面上,封面上只能印编号。这个要求生动地阐述了他的理想:我们不是自我鼓吹者,而是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建筑本身才是真正的“明星”。我不会忘记当时他在这一点上的强硬态度,至今仍为此感动不已。比尔斯塔特的书店常常会购买100本《建筑小册子》,这大大减轻了印刷上的开销。这些书籍会被斯蒂文和他的助手包裹后,运到各个书店销售。  经安德鲁麦克尼尔的介绍,我们在由他主编的报纸《天际线》中担任编辑。安德鲁当时在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工作。他是第一个将年轻并且不知名的建筑师的作品发表出来的人之一。他还积极支持这些建筑师,并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在那个时期,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就像是一台高功率运转的机器,这个由彼得艾森曼创立并且领导,同时由菲利浦约翰逊资助的研究所,成功地吸引了一批知名人士,如肯尼斯弗兰普顿、安瑟尼维德勒、戴安娜阿格雷斯特、琼柯普伊克等人,还有20多位正在崛起的国际建筑巨星,比如雷姆库哈斯和阿尔多罗西。斯蒂文和我无疑是身处其外的旁观者,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豪华的阵容,同时使得纽约获得“先锋建筑思想中心”的称号。  然而,斯蒂文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城市与建筑研究所的知性魅力,而是库伯联盟的建筑系。当时的库伯联盟的院长是约翰海杜克,在一群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实验着各种新奇的怪想法,这些老师包括海杜克、雷蒙亚伯拉罕、伯纳德屈米,以及里卡多思科费德。学院内采用修道院似的学习方式,同时禁止后现代主义式的东拼西凑,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斯蒂文。他由衷地赞赏海杜克浪漫且不同寻常的作品,他们溯源于密斯和柯布西耶的建筑,又拥有着更理性化的现代主义思想。  最终,经过多年的写作、画图、展览未实现的项目、执教(1982年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老师)之后,斯蒂文的一些作品付诸实际了。这些作品包括一座位于康乃迪克州的带游泳池的别墅和一栋位于第五大道的公寓及其他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间家具陈列间,位于几乎是当时世界中心的72街和曼德逊大街街角处的住宅区,它引起了纽约、欧洲和亚洲评论界的巨大关注。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个建筑的风格是崭新的,它在扩展了现代主义的表达语汇的同时,却没有使用当时比较常见的后现代主义的反讽手法。该陈列间在其精致度和细节上面是直率、清晰、透明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它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对诸如铜、铁、玻璃之类的工业材料敏感的使用手法。就如之前的巴塞罗那馆那样的早期、更彻底的时代作品一样,这是一个显示了巨大的前进希望的时段性建筑,突破了当时主流建筑肤浅的折中主义通病。我个人认为这个作品对当时的建筑界,尤其是欧洲年轻的建筑师们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斯蒂文的建筑从一开始就遵循着一条原创路线,即借鉴熟悉的形式并将其转化为新的样式。除了一些不多的特例之外,他从来都没有依赖于纯粹的形体塑造去赋予设计纯粹的线条。与此相反,他以新鲜的眼光看待平常的事物和事件。所以,他会尽可能地多花时间去读书、绘图以及思考。  ……

内容概要

  斯蒂文·霍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他的作品获得的奖项非常多。本书收录了他的24个精彩之作,根据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划分章节,每一章体现作者的一种设计思路,每一个作品都包括细节平面图、效果图、设计图、渲染图、设计说明以及他对自己设计理念的精彩阐释。

书籍目录

006前言利布斯伍兹
013用建筑诉说
014京都之前
020惠特尼水净化厂公园,1998-2005
030海滨寓所,2001
034瑞士大使府邸,2001-2006
044压缩性
050克努特哈姆森中心,1994-
056圣伊格内修礼堂,1994-1997
068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和规划学院,2001
072光线公寓,¬¬2001-2004
080钉子收藏者住宅,2001-2004
086湍流住宅,2001-2004
094平面住宅,2002-2005
104多孔性
108萨夫特伊街办公楼,1996-2000
118麻省理工学院西蒙斯公寓,1999-2002
130爱荷华大学艺术和艺术史学院,1999-2006
146联接复合体(北京当代MOMA),2003-
156都市主义
160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和景观设计学院,1990-2002
170芬兰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1992-1998
184普拉特学院希金斯大厅中心,1997-2005
192罗仙姆葡萄酒庄游客中心及酒店,2001-2005
206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新馆,1999-2007
228世界贸易中心,2002
232釜山综合电影院,2005
238“帆”复合体,2005-
244比阿利兹海浪博物馆,2005-
248海宁艺术中心,2005-
253花絮
280项目年表 1974-2006
298著作及论文
299图片版权
299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斯蒂文霍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质量很不错,内容页很好,就是,好贵。
  •   书很不错,但是没有国内的项目介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