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方能利己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邱庆剑  页数:146  字数:102000  

前言

  有两个人。  两个人都一生追求幸福。  一个人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地剥夺别人的幸福来使自己幸福。一生中,他侵占了无数人的财产,拆散了无数幸福家庭,占有了不少良家妇女,从而家私亿万,妻妾成群……可以说,别人有过的,他都有了;别人没有过的,他也有了。他应该幸福了吧?但他一直也没有感到过幸福。从他想幸福的那一天起,他便生活在恐惧之中——总有不少人反抗他,想要杀死他。最后,他死于被他推向不幸的人之手。  而另一个人的做法则是给人以幸福,从而使自己幸福。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布天下,用他的智慧让许多人殷实富有,让许多家庭幸福温馨。终其一生,他没有家产,没有妻室,仅两袖清风,一肩明月——他应该是不幸的了吧?不,他一直都感到十分幸福。他所到之处,幸福的人们都十分热情地接待他,十分敬重他。  这两个人是谁?前一个是暴君商纣王,后一个是释迦牟尼。他们迥然不同的做法和遭遇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的“幸福”,而是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的幸福——我们自己要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起来。  以上是我二十来岁时写的一篇短文,当时发表在我家乡的一份日报上。我想表达的主题是:只有建立在他人幸福之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天地间,谋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千百年来,关于“什么是幸福”和“如何实现幸福”的讨论非常多,但关于“幸福建立在哪里”的讨论却很少。  一个人刚刚出生时,其品性都是一样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生命境界,这些不同进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有的人通过造福社会和他人去实现人生价值,获取自己的幸福;有的人通过坑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去获取自己的物质财富,并在物质财富上实现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前一种人的手段,可以称为“利他”之后“利己”,后一种人的手段则可称为“害他”之后“利己”。  一个孩子拥有一个摄像机之后,感到非常幸福,他给自己录了很多生活片段在摄像机里面。  另一个孩子家里很穷,没钱买摄像机,但他却非常想拥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小偷,他决心满足孩子的愿望。于是,每当潜入别人家里时,他总是留心有没有摄像机。  有一天,这位父亲又一次行窃时,碰巧潜入了拥有摄像机的孩子的家里。他把摄像机偷回去,并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第二天,孩子把摄像机还给了父亲。他对父亲这样说:“我看了摄像机里的录像,觉得那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很幸福,但是,如果我们拿了他的摄像机,他就会很难过,我们应该给他还回去。”  孩子的话,让父亲感到很惭愧,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偷盗了。  “利他”思想,改变了这个以偷盗为职业的父亲。人生在世,追逐利益和谋求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你秉持利他之心去逐利,就可以持续地得到利益,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利益。怀抱一己私心去逐利则恰恰相反。  他人幸福是本,自己幸福是末;利他是本,利己是末。本书就是讲述这种本末关系的。第1、2章讲述利他的重要意义;第3~5章讲述如何在职场、生意场中和为人处世中通中过“利他”实现“利己”;附录中给读者朋友奉献了一些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主要用于打造利他员工上。本书由邱庆剑、黄雪丽主创,其他著作权人包括黄雪丽、邱庆路、陈天保、刘先明、邱庆辉、单鸿亮、王晓英、李旭、黄晓玲、陈春、李飞、伍婕、吴伦、雷红梅。  利他方能利己,这不仅仅是善良的体现,还是成功的需要。但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从这个理论中获取工作及生活上的帮助。

内容概要

忠诚是立身之本,责任是成长之源  问题止于责任,成功源于认真  小事证明能力,细节体现素质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执行不讲任何理由  瞳得领导他人是本事,学会被人领导是艺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成败  职位有高低,责任无轻重;工作有分工,事情无大小  信赖领导是最好的理解,信任下属是最好的管理  “合格品”昙花一现,“优等品”职业常青  信赖领导才可以被领导信任,关心企业才可以被企业关爱  ……

作者简介

  邱庆剑,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现居成都。著名作家、诗人、资深管理咨询专家,曾在数家大型集团公司历任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行政总监、总经理和董事长助理。  坚持原创写作,在国内出版企业管理、励志和文学著作68部,海外出版7部。《忠诚胜干能力》、《你为什么工作》、《蚂蚁为王》、《财富数学》、《高中狗、本科鸡与博士猫》、《节税工程——颠覆传统纳税筹划》等作品取得良好的反响。

书籍目录

第1章 烦恼皆因利己生 放低重心,降低期望 利己没错,但要约束 人生不是为自己 少比较、少计较第2章 利他方能利己 只有感恩并不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获利的前提:让他人获利 工作法则:我是来奉献的 生意法则:我是来帮你的 别人愿意用你,证明你有价值第3章 职场宝典:做一个利他的员工 聪明人懂得帮老板赚钱 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做一个懂得服务的员工 被埋没才有发芽的机会 承担责任不是吃亏 能多做事情是幸运的 让每一个人都认同你第4章 营销圣经:把麻烦留给自己 敢于放弃,才能收获 先利顾客,再利自己 利他是实现利己的必由之路 为顾客省钱,你才能赚钱 做得比承诺得更多 不要只为销售而服务 把麻烦留给自己第5章 快乐人生: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分享,才能持续地享有 自降“身价”,赢得“身份” 助人者,人恒助之 付出一定有回报 让付出成为一种习惯 胜利,不是要打败对手附录A 利他员工的50个成功理念附录B 职场巅峰人士的10项修炼附录C 利他方能利己训练游戏

章节摘录

  有句话从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谴责,那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实,这句话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我在本书“利己没错,但要约束”一节中已经讲到,利己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没有对错的。  然而,尽管我在为“利己”正名,但我依然认为人生在世,不是为了自己。  在听到我这样说时,有不少年轻朋友马上就来反驳我:“不对啊,人生在世,哪样不是为自己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规划过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目标有的很具体,有的比较含糊。我要过上好日子,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我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我要成为一名政府官员……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为了自己。  记得刚刚进入小学,父母和师长就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知识基础。及至学生生涯结束,进入职场,领导和朋友劝导我们:要好好工作,为自己创造一个好前程。  我们学习上要争个名次,获取荣誉;工作上要创造业绩、要拿奖金、要晋升职位。同时,我们心中还有许多梦想,这些梦想也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无论是成家还是成名,自己都是主角。除了功名利禄,我们还有身体健康的目标,活得健康,活得长寿,尤其是进人中年以后,身体方面的目标越来越被我们看重。  “为自己”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为自己”,分析其基础,就会发现,这些“为自己”实际上是建立在“为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你要成为有钱人吗?你必须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创造一种价值,并且让社会、国家和他人接受你这种价值,你才能成为有钱人,如商人提供商品、知识分子提供知识产品、科学家提供科研成果、艺术家提供艺术作品等。  你要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吗?你也必须通过“为他人”来实现。科学家造福人类,政治家为民众谋取前程,艺术家为社会提供陶冶情操的艺术……无论哪一“家”,都不是自封的,而必须是他人认可的。  即使是身体健康这样一个个人化程度极高的人生目标,也是通过“为他人”来实现的。一个人怎样健康起来?就几个字:心情平和,饮食有节,冷暖适当。那怎样才能心情平和呢?一个只知道利己的人,是不可能心情平和的。当他们“得到”时,他们会欣喜若狂,自然不算平和了;而当他们失去时,又痛苦万分,更称不上平和了;一个人只有约束自己的利己之心,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时,才能做到平和。再看“饮食有节,冷暖适当”,这几个字似乎怎么也和“为他人”扯不上关系。其实不然,你吃的穿的,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他人那里来的,“有节”、“适当”就是不能任利己之心膨胀,不能夺取属于别人的那份食物和衣服,不能天上、地上、水里的都吃,要给其他物种留下生存的空间和权利。再看吃穿的结果,倘若你是有节制地吃,适当地穿,你身体健康,不会成为他人的负担,难道不是“为他人”吗?  我从中学时开始,就比较喜欢读宗教故事。我发现,早在数百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他人。比如,佛教说的“普度众生”、“布施”等理念,就是“为他人”。只可惜凡尘中的人受各种欲望驱使,常常忘记这些理念,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人生不是为自己,或者说,实现“为自己”的手段,必须是“为他人”。  少比较、少计较  烦恼皆因“利己”生,要约束自己的“利己”之心。那么,如何约束呢?  很多年轻朋友都曾经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  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少比较、少计较”。  比较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通过比较,来判别生存环境和条件,进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不比较,人类同样无法生存,无法延续。所以,比较是没有错的。  比较在前,计较在后。因为比较出了差别,才会计较好坏得失。计较是源于“利己”的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  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会比较了。他(她)通过比较,来判断谁更关爱自己,谁更迁就自己,于是,他(她)就会更倾向于向谁讨取关爱和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自己的衣服,当别的小朋友比我们穿得好看,我们就会计较,就会难过。然后,比较的就更多了,比较学习成绩,比较老师关心的程度,比较朋友的多少,比较钱的多少,比较房子的大小,比较汽车的档次,比较老婆的长相,比较孩子的能干程度……人生就在这样的比较中一步一步走向黄昏。如果只是平静地走过人生,也是不错的。可比较之后,每每就要计较:我的钱凭什么比他的少?我这么能干,凭什么听他指挥?计较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自己给自己找气受。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在网上对我说他已经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家里很穷,自己也没什么本事,读的大学不是重点学校,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且学得也不怎么好,毕业了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  我当然是极力劝说他。我对他说,人生道路的确千差万别,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值得的,只要努力了就都是无怨无悔的。为了让他听得更明白,我打了一个比喻:100个人从青城山的同一条道路上山,是不是每一个人看的风景都一样呢?肯定是不一样的,一是每一个人都看不全,二是每一个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样,三是每一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四是每一个人所遇到的天气或季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看到完全一样的风景呢?但是,我和你看到的风景不一样,你总不能否认我看到的风景吧,你看到的是青城山之美,我看到的也是!我并不比你差!  家里穷,自己没本事,读的学校不好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其实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肯定了他人,从而陷入计较的痛苦之中。家里穷,但并不表明永远穷,自己没本事,可能只是某些方面没本事,至于学校,就更不该去计较了,北大、清华出人才,难道其他学校就不出人才了?  这位大学生和我交流几次之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人生中也有许多的闪光点,自己也有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于是,他调整了心态,并找到了努力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他已经毕业了,他说他要先去一家公司努力工作几年,学习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成熟时,再自己创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人曾经问我,你提出“少比较、少计较”了,为什么不再彻底一点,干脆提出一个“不比较、不计较”呢?  首先,不比较、不计较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前面说了,比较和计较,都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点都不比较一点都不计较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即使那些得道高僧,也在计较“布施”的多少,计较悟道的深浅,计较功德的厚薄。所不同的是,修为很高的人,比较和计较都还没到招惹烦恼的程度。  其次,一点不比较、一点不计较,不利于群体中个体的竞争,不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如果天下之人,凡事都不在乎,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了——连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都没有了。  少一分比较,少一份失落;少一分计较,少一份烦恼。人生要上进,更要学会肯定自己,肯定带来信心,肯定带来动力,肯定带来好心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利他方能利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