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刚,汤世国,程建润 编著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前言

  太阳底下无新事,现实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当2008年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时候,经济危机如同驱之不散的阴霾,再次幽幽升起,笼罩在许多国家上空,成为世人难以挣脱的梦魇。于是,1825年生产过剩危机后企业的奄奄一息,1857年破产浪潮的大肆蔓延,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诸行业的愁云惨雾,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国家间的剑拔弩张,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二”引发的诚惶诚恐……纷纷穿越历史时空,重新化做现实的世态写照。失落、迷茫、愤怒、急躁……在经济危机的坏脾气下,各种悲观情绪开始隐隐浮现。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因此,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打开世界经济史的巨幅画卷可以发现,从1764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到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大约25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究竟是什么因素点燃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索”?200余年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危机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归因于生产过剩,有人归因于金融体制不健全,有人归因于能源匮乏,还有人归因于政治不稳。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原因或者显得偏颇,或者流于形式,并没有触及本质。事实上,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正是技术革命充当了启动下一轮经济繁荣的“金钥匙”。  这是因为伴随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跌宕起伏,许多国家的发展也浮浮沉沉,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则实现了凤凰涅槃。以美国为例,尽管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约有一半发源地是美国,但多年来它的经济地位却一直不可动摇,自19世纪末以来就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是什么力量帮助美国从历次经济危机的泥淖中摆脱出来,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重新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科技创新。美国正是借助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的机遇,抢占了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推动经济不断跃迁到新的台阶。  1857年的经济危机是第一次先在美国、而不是英国发生的危机。美国正是在此时抓住了机遇,大力倡导科学技术研发,引领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欧亚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爱迪生、福特、莱特、贝尔等人的发明也使美国在电力、交通运输、远程通信等领域领先。在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推动下,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尚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1894年,美国已排名世界第一。相比之下,英、法两国由于不愿采用国外的新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实力不断下滑而走向衰落。  1929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陷入了大萧条,生产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国,以危机的最低点与危机前的最高点相比,下降了55.6%。尽管如此,美国也没有在危机中倒下,反而通过危机引发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原子能、基本粒子、高能物理、计算数学、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学、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革命,对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一跃成为鹤立鸡群的超级大国。

内容概要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刚,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学者,亚洲基金会田长霖基金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战略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科技外交、科技与创新政策等。他提出的地缘科技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缘科技学》、《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软实力》等多部著作,译著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等。  汤世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196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获情报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6年,为英国Sussex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技术创新、科技体制与政策的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务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世界银行的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多部,论文、报告10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济危机:从历史看现实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周期  /2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  /4  二、经济危机的起源与演变特征  /7    (一)起源  /7    (二)演变特征  /12  三、不同层次的经济危机  /15    (一)企业  /15    (二)产业  /16    (三)国家  /17    (四)全球  /17  四、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危机  /18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8    (二)1973年、1979年的石油经济危机  /22  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  /24    (一)美国次贷危机大事记  /25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6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8第二章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企业:创新决定活力与生命力  /31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32    (二)企业与技术创新  /37  二、产业:创新促进改造与新生  /44    (一)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  /44    (二)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前提  /45    (三)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生长  /47    (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振兴  /48    (五)新技术创新的应用与前景  /49  三、国家:创新提升竞争能力  /51    (一)国家创新体系  /51    (二)国家竞争力  /53  四、创新与经济增长:并不陌生的理论  /54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54    (二)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  /59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演变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  /63  二、科技革命的全息效应转化  /67  三、四次科技革命及国际格局演变  /70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70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德、美的崛起  /72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76    (四)新科技革命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79  四、进入21世纪后的国际科技格局  /83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变局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  /89    (一)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89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95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  /99    (一)产业革命的范畴  /99    (二)三次产业革命  /102  三、凯恩斯与熊彼特:艰难的选择  /105    (一)凯恩斯主义  /105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07    (三)凯恩斯、熊彼特之争  /110第五章  信息技术革命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振兴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的滞胀  /114    (一)主要表现  /114    (二)政策溯源  /116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信息技术革命  /118    (一)政策导向  /118    (二)研发投资  /119    (三)市场与竞争地位  /120  三、数字革命催生美国新经济  /121    (一)数字革命  /122    (二)电子商务  /123    (三)美国新经济  /124  四、信息技术革命助韩国步入发达行列  /129    (一)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  /130    (二)韩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132第六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37    (一)危机表面  /137    (二)危机背后  /139  二、金融危机推动亚洲产业结构调整  /147  三、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151  四、21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157第七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创新与产业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难以独善其身,但影响有限  /161    (一)金融危机势必影响科技发展  /161    (二)全球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165  二、世界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机遇  /172    (一)弱点与挑战  /173    (二)机遇  /175  三、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177    (一)新技术革命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  /178    (二)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  /179第八章  新技术革命:期望与现实  一、新技术革命:拯救危机的救命稻草?  /185  二、信息技术革命:能否再创辉煌?  /187    (一)信息技术:新科技革命的先导与主流  /187    (二)21世纪信息科技发展趋势  /189  三、生物技术革命:编织众多梦想  /191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192    (二)生物技术商机无限  /194    (三)各国纷纷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  /196  四、纳米技术革命:点燃希望火光  /197    (一)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  /197    (二)纳米产业的发展  /199  五、能源技术革命:一剂起死回生的良方?  /200    (一)清洁能源技术——新的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200    (二)发达国家在行动  /202参考文献/205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济危机:从历史看现实  从1825年英国爆发的世界上第一次普遍性经济危机,到今天发端于美国并在全球蔓延、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迄今已将近200年。20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闪而逝;然而却足以为当代人提供一个深入思考的空间:为什么经济危机如同一个恶瘤,历经百年仍然无法根除?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什么新的特征?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从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经济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够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寻找一剂摆脱困境的良方。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在总的经济波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性和不断重复性。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而言,获得经济增长是其关键的经济目标,而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更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19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机械化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此后,世界经济就开始不断重复着平均10年为一周期的景气循环。在生产和市场急剧扩张之后,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出现市场收缩、劳动者陷入失业困境的情况;通过破坏过剩的产品和生产设备,危机跌到谷底,景气又逐渐走向恢复;经济再次扩张,迎来白热化的繁荣。然而不久,资本主义经济又再次陷入危机中。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周期  1. 19世纪上半期  在这一时期内,爆发了1825年、1836年和1847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伴随着1826—1828年、1834—1836年、1843—1845年三个阶段的繁荣期。1825年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生产过剩危机,历时七八个月,打击了英国所有的工业部门。1836年的危机发端于英国,但波及美国,萧条时期达到5年之久。1847年的危机也是首先在英国爆发,并很快席卷整个欧洲国家,持续了一年。这几次的经济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当时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在危机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其他几个国家虽然也受到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并且主要是局部的和外部的;经济危机过后,以世界市场的扩大为契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 1851—1875年  英国在1850年走出危机后,转入一个长达7年的繁荣期,并带动其他各国摆脱危机。1854—1857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撑的,金融系统崩溃之后,实业便以更大的规模破产。1857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然后波及德国、法国、英国,它袭击了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第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866年的经济危机也是首先发生在美国,随后英国、德国也先后爆发了危机,欧洲粮食连年歉收,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需求。1873年的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恐慌,导致重工业危机。然而,在以1857年、1866年、1873年经济危机为标志的19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经济周期中,出现了1860—1863年、1863—1865年、1865—1872年的三个繁荣阶段,经济发展势头极其强劲。导致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铁路的狂热修建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南北战争,德国、意大利民族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所带来的市场扩大效果;石油公司得到快速发展等。  3. 1876—1899年  从严重程度来看,1878年的经济危机是19世纪发生的程度最深和破坏性最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由奥地利开始,波及德、法、英、意、俄、荷兰、比利时等整个欧洲大陆,并祸及美国。以这次经济危机为契机,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向其垄断阶段过渡的开始。这次经济危机还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德国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导致危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1878年的危机开始,又经历了1882年、1890年的危机,以及1879—1881年、1886—1889年、1894—1899年的繁荣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经济周期。1882年的经济危机的中心是法国和美国,使法国经济发展水平倒退了5年,美国则在1885年出现了最严重的生产下降;1890年的危机的中心是德国和美国。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回升与高涨的势头极其微弱,在英国尤其如此;呈现出一种似乎是没有周期循环的慢性停滞期的外在形象。  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00年的危机是以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为发源地的,通过这次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确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大企业趁机兼并,出现大型垄断组织。日本尽管远远落后于欧美各国踏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它也在这次危机爆发后被卷入了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这是日本首次遇到真正的经济危机的袭击。1907年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美国发生了金融混乱,把英国直接推入危机,然后蔓延到德、法、日等国。1900年、190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非常激烈,但持续时间比较短。与此相对,周期高涨却非常强劲,出现1905—1906年、1909—1912年的两个繁荣阶段。这是出于铁路网的巨大发展,钢铁、电力、化工等重化工业飞速发展,农村市场开始扩大,列强支配世界广大地区的局面形成和资本输出的扩大,大战前巨额的军需订购和军备竞赛等原因而造成的。  5. 20世纪20~30年代  由于战争中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开始扩大,引起资本主义国家持续一年半的经济繁荣,此后爆发了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法国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德国的危机也发生得非常晚;而在战争中暴富的美国和日本却发生了极为激烈的经济危机,英国也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下降。以1923年的德国通货膨胀的终结为转机,资本主义迎来了暂时的相对稳定时期,出现了1923—1926年、1927—1928年的两个繁荣期。然而,1929—1933年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在波兰、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各国出现,继而波及世界各国,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国。风暴过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仍然存在着固定资本的慢性过剩和慢性失业常备军,景气回升非常困难。另外,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高筑关税壁垒,促使本国货币贬值,造成世界市场更加狭小,很快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1937年的经济危机是在不景气的某种程度的复苏——但是还没有转向繁荣——的情况下爆发的。在这次危机中,德国、意大利、日本通过走上法西斯战争的道路而避开了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试图尽力回避危机,但仍然没有避开1937年的危机的袭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  1.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周期循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富裕、掌握了世界过半数的黄金、工业生产能力异常膨胀的美国,战后不久由于向和平时期转换而引起了生产的大幅下降,但紧接着又出现了以世界性物资需求为背景的战后繁荣。此后,美国于1948—1949年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生产过剩危机,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1937年的经济危机后形成的周期正式结束,并导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灾难、陷入战后严重经济危机的西欧各国,1949年爆发了严重的通货危机——货币贬值和过剩资本的破坏。这次危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大幅赤字造成的。  2.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重新加强了各国经济周期的非同期性。美国和日本在经历了突发式繁荣之后,以朝鲜战争结束为转机,在1953—1954年爆发了暂时性危机。与此相对,西欧各国则经历了1951—1952年的停滞,1953年开始转向景气回升。进入50年代中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高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推动了固定资本的投资热潮。这是这次高涨的核心。但此后各国几乎又同时陷入了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较短,破坏性较小,首先在美国爆发,接着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也相继卷入危机,显示了危机同期性,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造成的不同后果和影响已逐渐消失,各国经济进入了正常的周期运行轨道。  3.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迅速且稳定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国虽都零星出现过萧条状况,但并不十分严重,而且也没有出现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形成这种高速稳定增长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1)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高潮以及由此引起的新设备、新产业、新产品的出现。  (2)战后资本主义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在全球化、自由化的名义下,各国市场的开放和商品、资本的相互渗入以及获得政治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市场得到扩大;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日本原有的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所带来的本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一部分国家内部,都打破了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前的封闭式市场垄断体制、垄断资本间的竞争激化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周期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于与前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竞争的需要,依靠为了维持增长率而进行的财政支出,不断人为地扩大需求。特别是通过1967年的越南战争,加大军需订购、加深对越南人民的侵略,成功地避免了正在不断迫近的经济危机。  (4)IMF体制的作用。这是将美国国内货币美元代替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一种世界性货币管理制度。正是以压倒多数的黄金拥有量为支撑,美元获得了极强的信誉。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对全世界而言促进了各国购买力的扩大,对景气走向繁荣发挥了作用。  4.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迅速发展之后,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世界市场越来越难以承受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的压力,各种矛盾急剧激化。1973年年底,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几乎同时爆发了危机,日本和加拿大在1974年年初也出现了危机现象。这是战后最严重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打断了世界资本再生产进程的链条,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十分混乱的景况。这有力地证明了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法则也仍然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次危机,几乎波及了各个经济领域,不仅生产下降幅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成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所谓“黄金时代”的结束和“滞胀”局面的形成{1}。  5. 20世纪80年代  在1974—1975年的危机跌至谷底后的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也曾出现一定程度的繁荣。但是由于伊朗革命引发了1979年年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两年间暴涨了1.8倍)以此为开端,资本主义再次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从英国开始,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79—1982年的危机不仅表现出与上一次危机一样的现代性特征,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特征,而且在严重程度上甚至还超过了上一次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失业率异常攀升,在欧美国家超过了10%,形成了自1929年的危机以来最庞大的事业常备军;世界贸易额连续两年绝对缩小,资本主义世界的名义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8 240.9亿美元缩减到1982年的16 501.0亿美元,减少了9.5%。1983年4月后,出现了景气跌至谷底的迹象,开始形成不平衡的景气回升。1983—1990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西方世界经济一度回升。  6. 20世纪90年代  自1990年7月起,美国首开危机记录,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年底,美国才走出低谷,而西欧、日本等国仍蒙受严重阴影,日本产生房地产泡沫的10年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10年”。1991年和1992年,西方经济仅分别增长0.7%和1.5%;即使较早走出谷底的美国,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经济增长只是2%的年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还发生了几次比较著名的区域经济危机,即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前者发生于1994—1995年,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墨西哥的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国家受到直接影响,作为邻国的美国也受到很大冲击。后者发生于1997—1999年,在亚洲国家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之后。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亚洲的金融风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均陷入金融危机的困境。  7. 21世纪之后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高歌猛进之后,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不断下滑,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整个互联网业愁云密布,灾难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然而,美联储通过连续27次降息刺激房地产,很快地扭转了经济的衰退,使得世界经济又维持了5年的繁荣;当2006年的房地产泡沫也开始破灭时,世界经济再次逐步滑入危机的泥淖。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迅速演变成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是这次危机的中心,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英国、日本、前苏联、冰岛、中国等所有国家大都受到危机的强烈冲击。

编辑推荐

  经济史的真相  打开世界经济史的巨幅画卷可以发现,从1764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到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大约25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究竟是什么因素点燃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索”?  二百余年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危机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归因于生产过剩,有人归因于金融体制不健全,有人归因于能源匮乏,还有人归因于政治不稳。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原因或者显得偏颇,或者流于形式,并没有触及本质。  事实上,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正是技术革命充当了启动下一轮经济繁荣的“金钥匙”。  历史的真相: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缺乏技术创新  新技术革命:复苏的动力源和未来十年的大商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变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但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本书共分八章,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本书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交相融合的风格,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这是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觉得这些金融危机有事会随时出现,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可能理论上的研究带点乌托邦似的态度,实际中,人性的贪婪总是令这些美好的想法变得支离破碎。
  •   尽管令世人遭受切肤之痛的是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但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却不能驻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史为鉴,透过现实洞察经济危机的前世——获取应对危机的智慧和韬略,然后积极地面对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经济繁荣之路。
  •   经济的繁荣与危机,就像历史的分分合合一样,总是交相而至,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是不能避免,而只能设法减轻其危害。08年的经融危机至今让人感触深刻,化解之道无非是双管齐下,一面是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力度,人为扩大市场与需求,对当时而言,确实有扭转经济颓势,提升社会信心的作用,而近几年产能过剩的矛盾又突出来了,很明显这是治标不治本,将矛盾后延的做法;另一面就是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这是治根,成绩显著,但更需继续努力。就我本人认为,本书并无多少亮点,主要是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搜集,但最大的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亮点,就是揭示了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经济萧条是创新高潮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若读者本身就具备了基本的世界近现代史和经济知识,那我以为,对于本书,只需要看看序言就够了,因为本书的主旨和亮点,在序言中就阐述得很清楚了,而书的内容,不过是历史的重复,枯燥不说,还乏新意。
  •   经济学读物,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让读者了解经济学原理,值得一看。
  •   是一本对新技术革命启发的书
  •   书内容不错,价格便宜,对学习历史有帮助。
  •   不错的,算是比较深入的描述了这场眼下的革命
  •   书的纸质一般,可能是节能纸吧。内容才重要,是领导特别要的,应该不错
  •   这种书可以拿来研究研究,便宜的时候入手,如果写的不好也不心疼。
  •   适合于晚上看看,没有说出具体的事物变革内力
  •   打折时候买的,看评论不错买来翻了翻,确实不错。给人带来很多知识,值得一看。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   观点新颖,视野开阔,与时俱进,不可不读
  •   还没有看,不过期待已久了,打折时候买的,先给个满意
  •   认真思考 书里的好多观点!值得!
  •   很好的商品,值得购买。
  •   比预计收的的时间要早,就是书封面有点灰,看着不是很干净。。。
  •   大概翻了翻,是正版,买吧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不错
  •   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发展孕育危机。危机催发新生。
  •   解释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
  •   在大数据前的经济讲解,内容很好。
  •   了解历史 继往开来 不错
  •   写的不错,能够增长见识,提高经商战略水平,办好企业的好教材,值得推荐。
  •   尚未细看,应该对我目前的工作状态有帮助!快递态度很好!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不错。给4星。
  •   好书!价格便宜!
  •   还没仔细看,不过胜在性价比高
  •   物流太慢了 一周后才到
  •   没我想象中那么好看……
  •   纸质还不错,正在读,感觉还可以啊
  •   纸质一般,内容一般,没啥东东
  •   我不满的地方就是这书的封面为什么很旧,有裂痕。
  •   公司采购的。书中间开裂了 退了。怪不得便宜 只要4?5元,但是如果是有质量破损问题 因该在描述内说明一下的
  •   好肤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