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杜智敏 编著 页数:792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从动笔到完稿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开始萌生写这本书是在四年前,当时作者正和北京多所高校的老师在做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的课题,希望给大家找一本调查研究方面的参考书。但是,在图书市场上,论述抽样调查的书很多,然而这类书对于如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介绍相对少而又少;介绍统计分析与SPSS的书更是汗牛充栋,却大多是以统计软件的模块体系的介绍为主而展开。因此,作者就想在课题结束之后,结合自己多年来为研究生开课及开展调研工作的实践,写一本以抽样调查过程为系统的书,希望以此弥补“纯”统计学、“纯”SPSS著作与抽样调查结合不足之憾,让这本书陪伴着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读者和学习有关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走过从研究设计、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直到撰写调查报告的全过程。“为用而写”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写作的动力,也是写作的指导思想。“为用而写”造就了本书的风格和特色。一、本书的特点第一,以抽样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融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与SPSS的使用为一体抽样调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研究设计开始,经过问卷设计、抽样设计、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直到撰写调查报告,任何一个阶段相关知识的不足或处理不当,都会使调查受到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前功尽弃。本书在体系上就是按着抽样调查的过程展开的,第1章从总体上对抽样调查介绍之后,第2章论述如何进行纸质和网络问卷的设计;第3章介绍如何进行抽样设计以及对样本数据的采集;第4章的内容则是在采集数据之后如何进行数据的净化、编码、数据文件的建立以及在分析之前需要做的统计预处理。第5章至第10章介绍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两条:对人和对事。对人,就要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描述与比较,反映在统计学上就是要考察数据的分布特征及进行不同总体的差异比较;对事,就要讨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在统计学上就是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不确定性因果关系。因此第5章介绍如何通过统计表与统计图对样本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第6章至第10章分别介绍对调查总体分布特征的估计、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如何进行不同群体差异的比较、怎样分析调查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不确定性因果关系以及对调查对象的分类。第11章则集中介绍了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作为结构效度分析的基础,对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给予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最后一章,也是调查工作的最后阶段,即调查报告的撰写。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生教学及课题研、调研工作的实践,并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的内容编排与抽样调查的实施过程密相呼应。共设置有12章,在从总体上对抽样调查论述之后,第2、3章分别介绍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的设计、抽样设计以及对样本数据的采集;第4章则是在采集数据之后如何净化数据、建立数据文件以及分析前的统计预处理;第5章至第10章介绍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调查数据的分布特征、不同调查群体差异的比较、调查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不确定性因果关系以及对调查对象的分类;第11章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将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第12章介绍调查报告的撰写。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类专业、师范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教师教学的参考以及其他科类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书;可作为对中小学教师及校长的培训教材,也可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及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种媒体等开展调查研究时,辅佐调查者工作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杜智敏,研究员,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原理事长,现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退休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专业方向为应用统计和学习学,长期从事研究生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被评为航空工业部优秀教师,多次被评勾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和校先进工作者,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工作获校“思达”奖教金一等奖。曾参与式主持完成国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及中国高教学会的“八五”、“九五”、“十五”多项教育研究课题,其中包括主持完成了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调查、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学情调查等研究课题。多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8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社会调查与抽样调查 1.2 抽样调查的原理 1.3 抽样调查的过程 1.4 文献的收集与研读 1.5 调查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品格 1.6 统计分析的有力工具——SPSS 本章小结 第2章 问卷设计 2.1 问卷的结构与类型 2.2 问卷的质量标准 2.3 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基础 2.4 问卷的形成过程 2.5 问卷的编制 2.6 网络问卷的设计 2.7 问卷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第3章 抽样 3.1 抽样概述 3.2 抽样方法 3.3 样本容量的确定 3.4 样本数据的采集——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实施 3.5 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 3.6 抽样设计案例——对专业技术人员现状的抽样调查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4.1 答卷的审核与编码 4.2 建立SPSS格式的数据文件 4.3 数据的净化 4.4 统计分析前对数据的预处理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样本数据的频数分析──统计图表的制作 5.1 一个单选题或填空题的频数分析 5.2 多个单选题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 5.3 多项选择题的频数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 5.4 利用Graphs制作统计图 5.5 统计图的编辑与利用 5.6 利用Excel绘制统计图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的特征量数与参数估计 6.1 数据的集中趋势 6.2 数据的离中趋势 6.3 偏度与峰度 6.4 对调查总体特征量数的估计 6.5 相对量数 6.6 利用SPSS估计总体的未知参数 6.7 利用SPSS计算不同群体的特征量数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群体的差异比较 7.1 假设检验概述 7.2 统计检验的前期工作——对数据分布特征的检验 7.3 两个独立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一 7.4 两个配对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二 7.5 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一 7.6 多个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二 7.7 对比例的一致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8章 事物间的相关关系 8.1 相关关系概述 8.2 对两个定性变量的相关分析 8.3 定量变量的相关分析 8.4 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8.5 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本章小结 第9章 事物间的非确定性因果关系 9.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9.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3 利用Linear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9.4 曲线估计 9.5 最优尺度回归 9.6 路径分析 本章小结 第10章 对调查对象的分类 10.1 距离与相似性度量 10.2 分层聚类 10.3 K-均值聚类 本章小结 第11章 问卷的质量分析 11.1 问卷的项目分析 11.2 问卷的信度分析 11.3 问卷的效度分析 11.4 主成分分析 11.5 因子分析 本章小结 第12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12.1 形成调查报告的过程 12.2 抽样调查报告的撰写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相关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4.对抽样误差可以进行事先估计与控制即使我们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样工作做得非常细,所得到的样本也无法完全代表总体,即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时,必然会产生误差,我们称为抽样误差(不包括录入时的录入错误等人为过失和其他因违反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抽样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样本对总体代表性的强弱。抽样调查对样本产生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增加样本量、改变抽样的组织形式尽可能地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抽样估计的准确性。5.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较低的成本采用自填式的抽样调查,无论与全面调查相比,还是与样本进行面对面访谈相比,显然具有高时效性和低成本。特别是当采用团体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同时调查很多人。在采用邮寄调查、网络调查时,既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地域开展调查,又可以节省人力资源,所有工作只需较少的研究人员来完成。所以,当研究对象是一个大型的群体时,抽样调查比其他调查方法更能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保证了调查的时效性和低成本。6.可以获得内容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正由于采用自填式方法进行调查,比访谈方式更能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可以包含更多的题目,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行为和特征。而且,自填式的回答将直接从调查对象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相比通过访谈员记录的回答或某些间接地、利用文献等得到的第二手资料更准确、更真实、更符合研究者的需要。7.具有较高的信度自填式问卷具有很好的匿名性,不要求调查对象填写自己的姓名,也没有访谈员的介入,更没有其他人看他们填写,比较宽松的环境可以减轻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如实回答问题。而访谈式(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抽样调查,更容易使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社会可接受的选项。因此,问卷调查较之其他方法能够收集到更多的真实信息,具有较高的信度,相对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另外,由于是调查对象自己填写,也减少了诸如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非抽样误差,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编辑推荐
《统计分析教材·抽样调查与SPSS应用》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