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作者:何跃青
内容概要
总序
长河回荡,岱岳独尊。
浩瀚青史,宛若不绝长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流传年代久远,而且影响范围广阔,不但在本土根深叶茂,而且波及周边国家,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心。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痕迹。至公元前两千年,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文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夏王朝。此后,殷商至西周,冶炼金属的水平大大提高,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段青铜文明。
周王朝末期,天子的共主地位逐渐衰弱,五霸争雄,七雄崛起,最终被兴起于西北的秦国所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秦风终衰,群雄逐鹿,汉高祖刘邦起于草泽之中,再度建立统一的政权——汉王朝。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持久影响力的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奠定了华夏文明两千年来的基础。
汉王朝到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此时的汉王朝不但开疆拓土,而且高举儒家文化的大旗。儒家文化将人的最高修为理想化——圣人境界。知识分子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圣人,普通民众则期望获得圣人的教诲。儒家思想被国家的领导者宣布为知识分子的立身与治世信条,这不是偶然的,是一个王朝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而且都曾各领风骚,那么,为何汉武帝会“独尊儒术”呢?梁漱溟先生这样解释儒家思想:
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 —— 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很显然,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世俗化的诉求,儒家文化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地方。自汉代之后,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的尊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的基础。至隋唐,更是开科取士,将儒家经典视为储备人才的基础教材。
这种传统延续到宋元明清等王朝,发展出新的理论。其中,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波高峰,不同的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中,儒家思想并非唯一之思想源泉。道家、佛家等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的结构。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家为例,他们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但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范畴,而是自成一家,大开学术风气。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而开掘出新的文化生命力。
到了清末,西学东渐之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官方正统的守护者)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提出了改造性的理论,尤其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凸显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孤傲与苍凉。在这种没落与冲撞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并非一力的否定自己的文化。反之,他们一方面接收外来文化 ,一方面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寻找新的出路。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开一时之风气的人物,虽则积极鼓吹西方文化,但自身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即便是高歌猛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其重要人物也都是兼善中西文化的大师,如章太炎、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几乎都是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明白,只有正视中国文化的魅力,乃至缺点,才能汲取其养分。中国文化本身是复化的,多元性的,博采众长的,自身具有其强大的突破能力。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直未停息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早期东方文化的西传,还是19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都说明文化的交流是世界的主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展现出一种特质,它既不自高自大,同时也不妄自菲薄。以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开放性的唐王朝为例,它一方面将中国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域的艺术。从西域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不但深受民间喜爱,而且在宫廷里演出。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自信力,同时又有其包容、谦逊的特点。
对比古代欧洲文化的没落,尤其是陷入中世纪教廷的统治,梁漱溟先生说:
当古代西洋文明没落以后,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历史的本流出于干涸状态的期间,中国文明的大湖反而现出了最汪洋的全盛时期。
古代中国曾为全世界贡献了其辉煌成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现代中国要继续进步,就不得不审视自身所背负的古老文化。
中华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软实力”,更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基础。《尚书》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先贤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种重视社会秩序,构建最高审美的命名,意味着一个民族坚实、廓大的胸怀。是中华文明稳健、多元化,旺盛生命力的预兆。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河,从巍巍雪山奔流而来,起初是涓涓细流,其后百川汇聚,万壑竟流,凝聚成一条涛声如雷,响彻云霄的大江,九曲萦回,直奔世界文明的大洋。朱相远先生在《中华世纪坛序》中赞美道: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在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后,仍然焕发着光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医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如此浩瀚的历史文化,能不心生敬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序中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以此种态度审视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方算得上第一等的大国民。
站在历史文化的画卷前,面对灿烂文化、壮美河山,能不思量做些什么?翻文献,写学术文章固然是妙事,但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极重要的。我与邓占平、何跃青、周广宇等诸位老师多次磋磨,最终决定分门别类筹编一套中国历史文化的书。这套书的编者中多有俊彦,照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话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资料搜集、审定、编改、增删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诸位同道多能一丝不苟,苛求其精,最终编成这套丛书。但因资料浩繁,所涉专门知识杂,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尚论聪
2012年11月5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