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作者:姚丽 页数:428 字数:7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全球性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了一亿人,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四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交战双方同时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由于希特勒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德国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石油等战略物资,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政治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五千万人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的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及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地反映在战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所带来的,战后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战争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人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式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曾经说:“最具有教训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回忆他人的灾难。要学会庄严地忍受命运的变化,这是唯一的方法。”瑞典文学院于1953年也做出一项很不寻常的决定:把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在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因为那一年丘吉尔恰好完成一部卷帙浩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多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末,以古鉴今。当代日本,右翼分子活动猖獗,他们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暴行,妄图煽动法西斯主义复活,对此我们都应该予以警惕。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编者对二战全史进行了编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二战全纪录,下篇为二战的秘闻及趣事。当然,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二战全史》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全球性战争。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了一亿人,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四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其他损失更是难以用钱财去衡量。
在《二战全史》已经过去六十多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二战全史》的始末,以古鉴今。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二战全纪录,下篇为二战的秘闻及趣事。本书力求完整再现《二战全史》的全过程,客观点评经济政治,拨开重重迷雾,还原历史真相,为读者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二战历史。
书籍目录
上篇 二战全纪录
第一章 硝烟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场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格局
英法美战后各怀鬼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德国战后重建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第二节 意大利法西斯的崛起
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扩张
第三节 德国法西斯的猖獗
从德国工人党到纳粹党
德意志法西斯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第四节 阴云笼罩下的远东地区--日本侵略中国
日本法西斯的形成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形成
第五节 绥靖政策--大国以邻为壑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
英美纵容德意法西斯原因探讨
德国践踏奥地利
慕尼黑阴谋
第二章 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
第一节 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日本扩充军备,勾结德国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庐山谈话--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淞沪会战
第二节 中国全民抗战
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第一次胜利
南京保卫战--日本在中国的大屠杀
血战台儿庄--中国正面战场第一次胜利
三次长沙会战
武汉会战--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
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日本欲建“东亚新秩序”
第三章 德国屠虐欧洲
第一节 闪击波兰
英、法、苏谈判未果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白色方案”的出台
德国闪击波兰
奇怪的战争
第二节 北欧诸国惨遭闪击战
丹麦、挪威相继遭殃
德国法西斯进攻荷兰和比利时
第三节 德国掉头攻打西线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
丘吉尔上台
法国沦陷
戴高乐宣传“自由法国”的思想
意大利趁火打劫
第四节 不列颠空战
“海狮”计划出台
德军目标转向伦敦
美国向英国伸出援助之手
第五节 争夺巴尔干与东北非
意大利趁机进攻巴尔干和希腊
激战东北非
第四章 震惊世界的战争--苏德大战
第一节 “巴巴罗萨”计划的出台
“巴巴罗萨”
苏联的准备工作
苏德战争爆发
……
下篇 二战的秘闻及趣事
章节摘录
英法美战后各怀鬼胎 在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之后,如何使战胜国与战败国缔结和约就成为当务之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前世界格局造成了一系列变化与冲击,对主要战胜国的政治家们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促使他们在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 第一,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都要求战败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赔偿它们在战争中造成的全部损失,从而使战胜国可以堂而皇之地掠夺战败国,并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它们进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第二,帝国主义战胜国处理战后国际问题时的一个无法摆脱的重要问题就是苏俄问题。由于它们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威胁是社会主义的苏俄,这便迫使它们在严惩战败国的同时适当地手下留情,让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成为日后反苏反共的保障。 第三,不管是因为抵消苏俄“和平法令”中关于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影响,还是出于对战败国的惩罚和实现在战争期间对盟国所作的秘密许诺,主要战胜国都不得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不损害它们自己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处理战败国的领土问题方面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这将促进一批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重建。 第四,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的形成和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用来保护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护主要根据战胜国的意志而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联盟应运而生。 这些共识也促成了战胜国之间缔结和约。 但是各国在大战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的不同导致所获得的利益和遭受的损失也彼此相异,于是在列强新的实力发生变化的形势下,美、英、法、意、日这五个主要战胜国的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又各自不同。 美国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丰厚的遗产。它不仅因参战较晚、战场远离本土而损失轻微,而且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利用战争机会,美国由战前负有30亿美元外债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到1919年仅各协约国欠它的债务就达1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都在美国的掌握之中,世界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向华尔街转移。 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也是美国在一战之后的主要目的。正如威尔逊总统在战后所说:“我们将处于金融领导地位,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其他各国都等待着我们领导和指引。” 因此,美国企图凭借其经济优势,以商业、航海自由和国际性“门户开放”为由,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民族自决”“裁减军备”的幌子下减小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使英、法等竞争对手实力得到削弱;进而通过掌控国际联盟取得对各种重大国际问题和国际纠纷的干预权与仲裁权,将战后国际局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为了实现这个纲领,美国力图控制拉丁美洲,并使其在西半球的利益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欧洲使德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较强大地位得到保持;在经济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避免美国经济再次受到持续重创;它还希望在东南欧即将建立的巴尔干联盟由它控制。在东半球,美国企图破坏英日同盟,列强必须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以使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对手被削弱。但是美国的勃勃野心必然会遭到竭力保持并扩大既得利益的英、法、日等国的顽强抵抗。由于在争霸斗争中军事实力方面是最具关键作用的,但这恰恰是美国的弱项,而威尔逊在国会中又未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与具有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英法政治家们进行斗争时,美国必将受到很大挫折。 当年协约国中最有实力的英国在大战中受到了削弱。各国为了使国际收支得到平衡,英国失去了海外投资的1/4,并向美国举债,于是英国再也不是国际金融垄断市场的老大了。在海外,美国和日本趁大战之机不仅使英国在拉丁美洲和远东的势力受到排挤,甚至把英国的自治领土也视为它们扩张的对象。与此同时,各自治领土和殖民地的离心倾向也开始加剧。这一切都使英国在战前世界中拥有的力量和影响逐渐减弱。 然而,英国的实力仍不可小觑。在经济上,它的国际金融地位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在国际市场上,较牢固的传统财政金融联系仍然以英国为翘楚。在军事上,随着德国这个主要海上竞争对手的战败,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仍然是英国。大战使它的殖民帝国进一步扩大,不仅德国大部分殖民地被它强占,对英国经济和战略具有极重要地位的原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地区也被英国纳人自己手中。因此相比于欧洲其他盟国,英国更拥有左右欧洲事务,争夺世界霸权的资格。 战后英国的计划是:要求通过战败国支付战争赔款来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消灭具有威胁性的德国海军,努力使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继续得到保持,使已经取得的殖民地利益最大化。在欧洲,维持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地削弱和肢解德国,力图使德国成为制止法国势力过于膨胀和遏制苏俄影响的主要力量。英国还企图利用美法矛盾,既与法国携手达到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的目的,又与美国共同限制法国称霸欧洲,使英国主宰欧洲事务。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英国既希望维持英日同盟以达到换取日本在欧洲事务上对自己的支持和对抗美国在远东日益扩张的目的,又希望利用美日矛盾,与美国联手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以使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得到保护。 作为大战主要战场的法国,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战争、德军的占领与蹂躏使得法国约7%的国土和大部分工业及富庶地区受到摧残,商船沉没了一半以上,物质损失高达1340亿金法郎,使一向以高利债主著称的法国在战争中变得负债累累,战后它欠美国160亿法郎,欠英国130亿法郎。法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取得胜利。 但是同盟国的失败使法国在欧洲大陆占有军事战略优势。它不仅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中欧的莱茵兰地区和一些易于向东欧、巴尔干和近东扩张的重要基地也被法国占领着。因此战后争夺欧洲霸权仍然是法国的目标。 法国的战略总计划是:为了保证法国的永久安全,用一系列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的方法一劳永逸地消灭这个宿敌,使法国在欧陆的霸权得以重建。其具体要求是:收回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并占领萨尔矿区;以莱茵河为法德边界,进而肢解德国;索取战争赔款2090亿金法郎,从经济上摧毁德国;彻底裁减德国军备,使德国无法东山再起。法国还力图把德国以东的国家组成以它为盟主的同盟体系,并使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一些属地也归为己有,通过控制中、东欧,插足巴尔干,巩固非洲和西亚阵地的方法,使其得以继续称霸欧洲。显然,美、英必会反对法国要彻底严厉制裁德国的打算,而经济上的困境使它在外交斗争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因此法国的计划不可能全部实现。 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密约的时间是1915年4月26日,在获得后者允诺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条件下于同年5月对德宣战。作为一个没有打过多少胜仗的战胜国,它的经济及军事实力相当薄弱,但扩张野心却很大。它不但要求英法履行伦敦密约,索取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大块领土,还要使有争议的阜姆港归意大利所有,从而达到自己在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处于支配地位的目的。意大利的争霸野心必定要与美英法的计划发生矛盾与冲突,全部满足是不可能的。 大战的另一个获利者是日本。它在同英、俄订有密约的情况下,以对德宣战为名,趁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之“天佑”良机,出兵中国,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都归其所有,并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 战后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极力使它在战时侵吞的利益变得合法,并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日本的野心与美国的打算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也使英国的远东利益受到威胁,而这些更为中国所不容。为了对付主要劲敌美国,日本希望利用英日同盟,通过在欧洲问题上支持英国来达到换取英国对它在亚太地区的支持的目的。 在缔结和约前的一番激烈争斗,是因为主要战胜国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争霸目标和战略意图。P2-4
编辑推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多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末,以古鉴今。当代日本,右翼分子活动猖獗,他们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暴行,妄图煽动法西斯主义复活,对此我们都应该予以警惕。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编者对二战全史进行了编写。《二战全史(精)》由姚丽主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二战全纪录,下篇为二战的秘闻及趣事。当然,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相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