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作者:卡梅隆 译者:外文出版社英文部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言2012年4月14日晚上11点40分,这一天,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按照惯例,我将向皇家巨轮“泰坦尼克号”的管理人员、船员和乘客举杯致敬。这个永恒不变的惯例在这个4月将更显阴郁,因为100年前的这天,这艘史上著名巨轮因遭遇冰山,造成不可扭转的悲剧。我没有选择凌晨2点20分邮轮沉没的时刻举杯,而是选定在晚上11点40分船冰相撞的时刻,因为,1500名遇难者和703位幸存者的命运在此刻定格。事过百年,“泰坦尼克号”仍令人浮想联翩,因为它的故事就像一部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的小说。如果说是一部小说,那么,它的精彩程度确实是无以复加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满载欧美两大洲的上层精英,在首航之时却径直冲向一座冰山,随即被阴沉的大海吞没。这一切如此突然,就好像它从未存在过。生死关头,贫富同行,男女有序(女士优先获救)。一个逝去的时代的淡泊和高贵,皆因一艘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轮在夜色中鲁莽地疾驰而铸成大错。这一切都证明:生命无常,命运未卜,世事难料。我们制作这部电影时,力图表现这一切。更重要的是,通过杰克和罗丝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赋予这个悲剧以人性的一面。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个历时3年的长途旅行,悲喜交加,起伏不定。我甚至亲自探索了“泰坦尼克号”残骸在北大西洋的海底墓场。为了客观地再现这一故事,我认为有必要先考察沉船,再开机拍摄。我说服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投资拍摄这部电影,并出资考察北大西洋2.5英里深处锈迹斑斑的船骸。我们特制了能够承受海底高压(2吨/平方英寸)的摄像机和房屋,特邀俄罗斯深海科学家,驾驶两艘“和平号”微型潜艇,潜入海底。据我所知,世界上能到达这一海底深度的微型潜艇只有5艘。“泰坦尼克号”出现在我们的聚光灯下。那一刻,如梦如幻: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蜜月中不幸溺水,如今身披锈甲,走向哥特式的毁灭。我们拍摄了船骸外部,甚至模拟了故事情节。寻宝人布洛克 • 洛维特操控机器人潜入沉船,进行最后一次深水考察。我们甚至操控水下机器人“史努比小狗”深入到船骸的巨大台阶(尽管我曾承诺不会这么做)。沉船内部探照灯所及之处令人目瞪口呆:精雕细琢的红木家具依然如故,镀金灯座和装饰华丽的青铜门都出现在我们的监视器屏幕上。如此梦幻的场景如同被洪水淹没的哥特式豪宅。亲眼目睹它的残骸,我感到自己与那些曾经徜徉在甲板上的生命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我有责任拍摄这部电影,而且要真实准确、心怀悲悯地再现这个故事。参与摄制的每个人都肩负着这份责任,镜头前的一切都必须绝对真实,从地毯到瓷器、从演员服装上的刺绣到墙壁上镶嵌的手工木雕。面对穿越时空的梦幻挑战,演员的精湛表演带我们踏上了一次震撼的情感之旅。对我来说,制作这部电影确实是一次情感之旅,从剧本创作到与天才演员凯特 • 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 • 迪卡普里奥合作的喜悦,再到预感此番心血也许将成为好莱坞史上最大惨败的绝望。美国《综艺》杂志(Variety)在首页开辟了一个每日专栏,名为“瞭望‘泰坦尼克号’”(Titanic Watch),讽刺该片的制作大大超出预算,注定将成为票房灾难。死刑将近的快感令人畏惧,但为追求卓越我们愈加努力。在剪辑室,我将一个刀片粘在我的视频处理器屏幕上,并用钢笔留言:“以备影片惨败使用。”影片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平平,岂料却在下个周末大幅攀升,这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当时我们有多惊讶,媒体有多震撼。而这只是开始。对电影产业(包括我们制作者在内)来说,《泰坦尼克号》一发而不可收,恍如幻象。它连续16周位居票房冠军,这一纪录至今尚未打破。面对影评和票房收入上的成功,人们很容易忽视正是悲剧故事本身成就了此番事业。在我和监制乔恩 • 兰道手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杯时,我请全场默哀一分钟,暂且抹去炫目浮华的荣耀,提醒大家“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它所处的时代是催人警醒、举世哀恸的事件。在我心里,我已与这一事件建立了一种联系。我不再置身历史之外,而是与船和船上的人永远同在——我不再是事件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种情感纽带萌生于第二次深海考察时。拍摄间歇,我乘坐的“和平号”潜艇停在“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甲板上。此前我一直聚精会神地拍摄,就像宇航员逐一检查仪表台上的仪表一样。过度关注拍摄延迟了我的情感反应,直到我从5英寸厚的窗口向外凝视船骸,那一刻的寂静唤醒了我对沉船的感情。我突然意识到我就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真真切切。时光倒流。那里是一等舱入口,乘客曾经由此而出,凝视那些在头顶爆炸的求救弹。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华莱士 • 哈特利指挥的邮轮乐队演奏着《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此时,海水漫过甲板向他们冲来。那次潜水考察结束后,回到指挥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通过实地考察,我对整个事件了然于心,我为那一晚的无辜受难者垂泪。至于这篇序言,我早在1997年秋天《泰坦尼克号》杀青时就有意提笔。2001年我回到沉船现场进行第二次探险,2005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我们用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不遗余力地全面考察了船骸内部。我已潜入海底33次,待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时间比当年的船长和乘客还要长。透过水下机器人的眼睛望去,我在这艘巨轮的走廊和楼梯上“行走”,有种灵魂出窍的奇怪感觉,就像鬼魂出没在甲板上。对1912年沉船之后未能目睹之事,我们发现了一些,也想象了一些。一等舱餐厅和会客室的铅玻璃、看起来随时都会点亮的电梯楼层指示牌、施特劳斯套房里的镀金大钟……安坐在完好无损的红色地幔上,简直像极了我们为影片创作的这个房间的水下场景。最令人赞叹的是,土耳其浴室里蓝绿相间的瓷砖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经历近百年,仍完美无缺。我对这艘沉船和它葬身海底的经过知之甚多,幸存者和遇难者的故事与我如影随形。结束了影片的拍摄之旅,经历了失败的低谷和成功的顶峰,触摸过从沉船现场打捞上来的手工艺品,通过水下机器人的眼睛考察了沉船内外。这一切,在我的梦境中难以磨灭……我仍努力探究和理解“泰坦尼克号”的意义。“泰坦尼克号”究竟想传达什么信息?我告诉自己,它不过是海底一堆扭曲生锈的废铜烂铁,是过往的一件遗物,与现今毫无干系。但它是一场灾难,与种族灭绝、化城市为灰烬的原子弹爆炸,还有无数不可言状的天灾人祸一道,已被历史的洪流淹没。2001年9月,我操纵自己的“阿凡达”—— 一个名叫“杰克”的小型水下机器人,穿过沉船内部,去营救被困其中的另一个水下机器人“埃尔伍德”。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让两个机器人安全返回主潜艇。当机器人胜利浮出海面,我们已累得筋疲力尽。那天是2001年9月11日。一出潜艇,我们就得知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死亡人数成千上万——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我的朋友比尔 • 帕克斯顿向我和所有同船的工作人员费力地解释这一切,我们肯定是西半球最后知道此事的人。瞬间,“泰坦尼克号”对我而言似乎失去了意义。我们还在毫无头绪地探索上世纪的船骸,蓄谋已久的暴力已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9 • 11”事件之后,“泰坦尼克号”的意义似乎得以重现。它是上个世纪的标志性灾难,说明科技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令人失望。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两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运用了坦克、机枪和毒气的战争,展示了科技的黑暗一面,与昙花一现的“泰坦尼克号”所象征的乐观主义和技术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9 • 11”的断肠之痛,让我们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意义所在。我们养育子女的同时,希望世界充满理性和仁慈。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些骇人听闻、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的事件,让这一信念灰飞烟灭。“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规模更大的事件,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广岛原子弹爆炸、博帕尔毒气泄露,这些悲剧反映了人类灵魂的堕落,比捉摸不定的天灾更惨痛。为此,我们不得不反躬自省,我们到底是人还是兽?“在此丧生的1500个灵魂,仍在提醒我们世事难料,处事警觉,为人谦恭,心怀怜悯。” 2001年,我将这句话刻在铜牌上,用“和平一号”的机械手安放在“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扇形船尾。我选择这个位置,是因为沉船事件发生时,当救生艇开走后,留在船上的人曾在这里绝望地挤作一团。题词落笔之时,我想象着人类所有可能面临的命运,包括恐怖分子发动的核战争和生化武器。如今,“泰坦尼克号”的教训或许更显意义深远。“9 • 11”事件发生几天之后,我们把铜牌安置在海底沉船上。事过两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带来的恐惧竟让我们卷入了伊拉克战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挑战。万幸的是,现代气象科学发出警报,我们现在才意识到本世纪将面临的难以估量的人类悲剧—由气候危机引起的混乱和破坏—正是我们所亲手造成的。望员弗雷德里克 • 弗利特看到了前面的冰山,他三次摇铃示警。从那一刻到巨轮撞击冰山有60秒时间。在这命悬一线的一分钟里,“泰坦尼克号”的管理人员看到死亡就在眼前,却无力及时扭转船头。虽然他们在夜色中试图利用强大的技术力挽狂澜,但无力克服船速产生的惯性。此刻,我们定格在生死之间。这一刻危险清晰可见,下一刻危险扑面而来。我们看到了危险,却瞬间瘫软无力,没能及时躲开。1912年4月15日,加拿大开普雷斯的马可尼无线电站收到消息说,这艘巨轮消失得无影无踪。“泰坦尼克号”向今人传达的信息与沉船时一样清晰:世事难料。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同样传达了这一信息。有些事丧失人性、难以置信,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也许,它们就在晴朗的蓝天下,或是平静的夜色中。最终,电影《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希望。社会体制受到谴责时,个体得以彰显。尽管代价惨重,但罗丝终于摆脱了社会的束缚,成为自由的女性。杰克教会了她如何在物质、情感和精神上战胜种种磨难。在这些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胆怯懦弱,也看到了英勇无畏,那些为拯救他人而自我牺牲的人们,默默无闻却如此高贵。“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里,到处是舍己救人的高贵榜样。尽管巨轮沉没了,但伟大的故事永存,未来的一千年里,“泰坦尼克号”都会这样提醒我们。这个故事不只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寓言,提醒人们抵制贪婪和鲁莽,也是对人类精神的庆祝,倡导承担责任、心怀怜悯和自我牺牲。这个故事历久弥新,在一个看似虚幻却真实发生的事件里,精妙地捕捉到了人性的美丑两极。我们需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去勇敢面对、抵制近在眼前的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处事警觉,为人谦恭,心怀怜悯。最后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詹姆斯 • 卡梅隆
内容概要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初登银屏,其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令观众赞叹不已。15年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仍是广受好评、票房纪录最高的电影之一,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书是诠释《泰坦尼克号》的最新珍藏版本,是对这部银幕经典的幕后故事的终极诠释,该书已荣登《纽约时报》经典畅销书排行榜。
在书中,你将会看到有关《泰坦尼克号》的一切,从“梦之船”的建造,到杰克和罗丝这对好莱坞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银幕情侣。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自为本书作序,他深入、细致地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对他本人生活和事业的影响。
书中收录有众多首次公开的剧照。
书中收录有众多首次公开的剧照。
作者简介
詹姆斯·卡梅隆,他对于现实主义和细节的追求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是《终结者》、《异形》、《真实的谎言》、《阿凡达》等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他认为,要拍摄《泰坦尼克号》,必须亲自潜到水下,拍摄船只残骸,作为电影制作的素材。《泰坦尼克号》凝聚了卡梅隆多年的探索和奉献,这是他最具雄心的电影。
艾德·马士,独立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他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独立日》、《终结者2》、《星际之门》、《哥斯拉》、《深渊》等。艾德喜欢大场面电影,在本部电影开拍前几个月就开始拍摄纪录片。
书籍目录
序言
建造巨轮
重现历史
拍摄沉船
《泰坦尼克号》现象
奥斯卡奖项
序幕
“海洋之心”
三百万个铆钉
1912年4月10日
永不沉没
甲板上下
1912年4月15日
数字领域公司
拯救生命
尾声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首航遇难百年之后,“泰坦尼克号”沉船悲剧仍牵挂着无数人的心。对1912年4月15日丧生的1500个生命来说,他们的故事彰显着勇气与无畏,夹杂着恐惧与心痛。撞击冰山之后,“泰坦尼克号”穿越历史,成为了神话。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成名之后,这艘巨轮通过影片再次唤醒了公众的想象,成为讽刺人类狂妄自大的标志。詹姆斯。卡梅隆试图重现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海难,他认为影片制作的重点就是要准确。他齐聚各方英才,全力再现规模壮观的场景;招募优秀演员,将悲剧最动人心弦的情节演绎成真实的情感。然而,首要的还是那艘船。 卡梅隆意识到,这部电影最大的明星——“泰坦尼克号”,必须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宏大。一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艺术大师和手工匠人辛勤打造这艘“梦之船”,细节上力求精准,外观上同比复制,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卡梅隆创作的爱情史诗提供布景,渲染遗失和重拾的爱情。 左上图: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按照原大同比复制,长775英尺,省略了部分结构,以整体缩短船长。“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尺寸是长883英尺9英寸,高92英尺,总吨位46328吨。 左下图:由于没有影棚能够容纳775英尺长的拍摄场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建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滨,面积40英亩,距离加利福尼亚有30分钟的车程。 上图:施工人员建造了两个水槽。其中一个深40英尺,宽600多英尺,可以灌注l700万加仑从太平洋直接引入的海水,让船模在水中缓慢下沉;另一个深30英尺,能容纳一等舱的餐厅和大楼梯。 右图:高空外景拍摄没有使用直升机,而是高达162英尺的吊车。拍摄台设置在铁轨上,装有一部威斯康陀螺稳定摄像机、一部斯坦尼康摄像机和一部手持摄像机。下页图: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聚集在拍摄现场。船体只有右侧底部镶嵌了铆钉,而左侧拍摄的镜头主要是船体坠落,因此有了“司公务船星白”这样的反向拼写字样。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泰坦尼克号》3D版,不仅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部经典大片的全新表现方式,也将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多维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周明伟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 无论2D电影还是3D电影,卡梅隆导演总是走在电影创造时代的前列。---官景辉 中宣部秘书长 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影片《泰坦尼克号》,无论是上个世纪的2D版还是刚刚推出的3D版,都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张恂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 我们仅仅看到《泰坦尼克号》风光无限的一面,殊不知,这个差点流产的投资项目,使导演卡梅隆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胸怀对人类的大爱和悲怜,他在极端逆境中顽强坚持的精神,令我们敬佩。---王大方 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 在卡梅隆的3D世界里,人们感受的不仅是震撼,还有人类最需要的关爱情怀和自然之美!---查淑琦 3D影片《孙子兵法》联合编剧
编辑推荐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恋,一次穿梭时空的历险,你不是在看电影,你就在船上。15年来,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总会一次次在“爱无止境”的旋律中,为那段生死不离的爱情故事落泪,为那些沉船死难者默哀祈福。我们要感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他,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无常、爱情无价,要常怀感恩、小心珍惜。2012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时,电影《泰坦尼克号》再登银屏,这是导演卡梅隆多年潜心研究3D电影技术后打造的又一部鸿篇巨制。15年前,当你在影院为爱落泪时,一定不曾设想,15年后的今天,因为新的3D技术,你也能来到船上,与杰克和罗丝一起,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经历生死,不离不弃……作为《纽约时报》最畅销图书《泰坦尼克号》画册的独家中文授权限量珍藏版,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这部影片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拍摄的细节,以及众多首次公开的剧照。书的封面上,还有一张3D效果的精美剧照,值得恒久珍藏。巨轮沉没海底,电影曲终人散,但书一直都在,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和你心底定格的回忆。
名人推荐
《泰坦尼克号》3D版,不仅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部经典大片的全新表现方式,也将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多维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周明伟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 无论2D电影还是3D电影,卡梅隆导演总是走在电影创造时代的前列。 ——官景辉 中宣部秘书长 电影产业的国际合作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影片《泰坦尼克号》,无论是上个世纪的2D版还是刚刚推出的3D版,都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张恂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 我们仅仅看到《泰坦尼克号》风光无限的一面,殊不知,这个差点流产的投资项目,使导演卡梅隆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胸怀对人类的大爱和悲怜,他在极端逆境中顽强坚持的精神,令我们敬佩。 ——王大方 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 在卡梅隆的3D世界里,人们感受的不仅是震撼,还有人类最需要的关爱情怀和自然之美! ——查淑琦 3D影片《孙子兵法》联合编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