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洪波 外文出版社 (2011-02出版) 作者:洪波 页数:235
前言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终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乾隆有着变幻多彩、甚富传奇l生的一生。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有大权旁落的险关,有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难关,有生死离别、缠绵悱恻的情关,有数不尽的落泪事,道不完的悲欢,但乾隆都是一路走来,并且走上了权力的神坛,成为千古仅有的“十全”帝王。仰望他,我们总是为他智慧耀眼的光芒所眩晕。 乾隆是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后,由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拥戴继位的。乾隆帝刚即位时,还是个20余岁的青年,但他要面对的却是权势显赫,党羽甚多的前朝重臣,这些人不仅对先皇有恩,为前朝股肱,受先皇遗诏的庇护,而且于自己也有拥戴的功绩,成为当朝权势大臣。如何笼络、控制住他们,是对乾隆的首次考验。当时,朝中大臣分为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个帮派,这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鄂、张都是先朝重臣,党羽甚多,朝野臣僚要么投在鄂尔泰门下、要么求张廷玉庇荫。两派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连刚毅果断的雍正帝都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两人都有大功于国、所以雍正帝特许二人死后附太庙配享。太庙是皇帝家族的祖庙,臣僚能得到配享的待遇,那是极高的和十分罕见的荣宠。这两大派系朋党的存在,给乾隆帝提出一个突出的难题,即能否妥善处理两派的关系,成为朝政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乾隆帝继位后明确表示痛恨私立朋党,同时,对两派臣僚一视同仁,有功即赏,无功即罚,决不少贷。如果要起用哪一个人,不只询问一方,而是下令各人陈述。同时还要询问许多其他的人。被询问的人都需质言直语,倘若发现故意掩盖或美化,轻则被训斥,重则被解职回籍。于是,朝中虽有门户对立,但双方都兢兢业业地为朝廷尽力,任何一派都不敢骄横。在乾隆朝,这种门户对立不但没有明显影响朝政的运行,有时反而促使双方都争相为国立功。 乾隆帝对臣下恩威并施是他驾驭臣僚的重要策略。凡是为国立功者,可以顿升公侯。如出征将领凯旋归来,乾隆帝通常在紫光阁设宴款待,酬劳将士。乾隆帝还命画工为功臣画像,挂在紫光阁中,以示荣宠。因平定准噶尔和南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功臣100人画像入阁,其中以大学士傅恒为第一。以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又画功臣100人像入阁,以大学士阿桂为第一。后又以平定台湾,绘功臣20人画像人阁。阿桂虽未至军中,但图像仍为第一。最后以击退廓尔喀进犯,绘功臣10人像入阁,阿桂以自己未亲自参与战斗,恳让福康安为第一,阿桂列第二。乾隆年间,将领在外多能用事,战争都以胜利告终,这与乾隆帝不吝褒奖是有关系的。 乾隆帝虽然儒雅风流,但权柄从不稍假予人。自雍正以后,军机处就成了皇帝下面的最高汉力机构。乾隆帝每天早上都到军机处处理政务。夏天,他到军机处时天也就明了,冬天,他到军机处时也就是五更时分。军机处一般有十几个人,每天晚上要留一个人值班,以备有急事,候乾隆帝临时召见。又怕事情多一个人处理不了,每天还要有一个人早早地到军机处相助,当时称之为“早班”。乾隆帝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听到爆竹声由远至近,军机处官员就知道皇帝要来了。—般情况下,乾隆帝到军机处后,蜡烛还要点一寸多天才明。军机处的官员每五六天轮一早班,尚感到很辛苦,乾隆帝却天天如此。这使得军机处官员不敢稍行懈怠。假如边疆用兵,只要有军报送来,就是在半夜里,乾隆也要立即亲自观览,随时召军机处官员面授机宜。军机处官员按照他的面授拟好文,再交给他过目。这中间往住需要一个时辰,而乾隆帝还披着衣服等待。军机大臣都可以专折奏事,最后均听乾隆皇帝决断。在乾隆皇权独揽的情况下,无论是宦官、外戚,还是重臣、宠臣都不能弄权。曾有一个叫高云的贴身宦官,他向乾隆帝说了几句外廷臣僚的事,涉及到朝廷事务,乾隆帝立即命令将这个宦官处死。 乾隆在政治的风浪中历久弥坚,站得稳稳当当。他凭借清初发展起来的国力,东征西讨,使清朝的国势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通过对内整饬,对外征战,乾隆建立了千古罕见的功绩: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服廓尔喀,合计为十,这就是“十全武功”。 但英雄难过美人关,在感情世界中,乾隆有着曲曲折折的身世谜案,有着相见恨晚、干柴烈火式的爱情传奇。有关乾隆帝的风流佳话中,传闻最多的莫过于香妃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南疆发生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乱,乾隆帝派兆惠等人前往镇压。第二年叛乱被平息。兆惠俘获了霍集占的妃子香妃。她身上生来就有一种异香,不用涂脂抹粉,香气袭人,人们因而称她为香妃。乾隆帝的后宫虽说嫔妃成群,却没一个有这种天然香味的。兆惠俘获香妃后,为了取得乾隆帝的欢心,立即派人密折奏闻。乾隆帝闻报大喜,命兆惠尽快送往京师。香妃到京后,太监将她引入内宫,进见乾隆帝。果然是玉容未近,芳气先来。这种芳气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而是一种奇丹异蘸,沁人心脾。太监让她到御座前行礼,但她全然不睬,只是眼泪汪汪,令人十分怜爱。按照乾隆帝的意思,太监将香妃领入西苑居住。之后多次派能言善辩的宫女劝说,但香妃或面若冰霜,或只是垂泪。再到后来,香妃对前来劝她的宫女说:“如果皇帝逼我,我就自杀。”甚至还说,她还不想白白地死去,即使自杀,也要再杀一个足以抵得上她前夫的人。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生怕香妃在深更半夜里刺杀自己的儿子,于是在冬至那天,乾隆去天坛举行圜丘大祭时,趁初把香妃召入慈宁宫,吊死了她。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开始展现他文治武功的才能。其后,乾隆平定准噶尔蒙古的叛乱、大小和卓木上层分子和大小金川土司的武装分裂活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严词拒绝英国使臣的无理要求,打击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在文化方面,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官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此外,开设博学鸿词科取士,修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和《四库全书》等鸿篇巨著,功绩卓著。因其武功文治在历代帝王中少有,故自称“十全老人”。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追求奢华,尤其是六次南巡,挥霍无度。在他的带领下,统治阶级贪污腐败,索赔兼并,致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不断爆发起义。波及数省、长达十年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就爆发在乾隆朝晚期。种种矛盾不断累积,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或许,这位“十全”老人真的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乾隆朝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乾隆皇帝,既展现了其掌握国家大权、维护统一、适应社会前进潮流的巨大智慧,也有其愚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过。
内容概要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l711年),卒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终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乾隆有着变幻多彩、甚富传奇性的一生。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有大权旁落的险关,有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难关,有生死离别、缠绵悱恻的情关,有数不尽的落泪事,道不完的悲欢,但乾隆都是一路走来,并且走上了权力的神坛成为千古仅有的“十全”帝王。仰望他,我们总是为他智慧耀眼的光芒所眩晕。 乾隆是在雍正十三年(从元l735年)八月,雍正帝得急病死后,由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等人拥戴继位的。乾隆帝刚即位时,还是个20余岁的青年,但他要面对的却是权势显赫,党羽甚多的前朝重臣,这些人不仅对先皇有恩,为前朝股肱,受先皇遗诏的庇护,而且于自己也有拥戴的功绩,成为当朝权势大臣。如何笼络、控制住他们,是对乾隆的首次考验。当时,朝中大臣分为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个帮派,这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鄂、张都是先朝重臣,党羽甚多,朝野臣僚要么投在鄂尔泰门下、要么求张廷玉庇荫。两派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连刚毅果断的雍正帝都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两人都有大功于国、所以雍正帝特许二人死后附太庙配享。太庙是皇帝家族的祖庙,臣僚能得到配享的待遇,那是极高的和十分罕见的荣宠。这两大派系朋党的存在,给乾隆帝提出一个突出的难题,即能否妥善处理两派的关系,成为朝政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乾隆帝继位后明确表示痛恨私立朋党,同时,对两派臣僚一视同仁,有功即赏,无功即罚,决不少贷。如果要起用哪一个人,不只询问一方,而是下令各人陈述。同时还要询问许多其他的人。被询问的人都需质言直语,倘若发现故意掩盖或美化,轻则被训斥,重则被解职回籍。于是,朝中虽有门户对立,但双方都兢兢业业地为朝廷尽力,任何一派都不敢骄横。在乾隆朝,这种门户对立不但没有明显影响朝政的运行,有时反而促使双方都争相为国立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营造仁德的氛围1 组建自己的关系网2 借众人之口扬己之名3 为治之道以爱民为先4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二章 发抖的总是对手5 杀鸡给猴看6 严惩贪官污吏力戒弄权伎俩7 一碗水端平8 直面失误勇于改正9 树立绝对的权威第三章 金字塔顶端的独裁者10 宽仁则得人11 将心腹安插在重要岗位上12 杀鸡背后的秘密13 将对手逼人死胡同14 给权力添点神圣的颜色15 主角永远是一个人第四章 权力也要伸缩自如第五章 放松你的手腕 握紧你的拳头第六章 永远走不出的圈子第七章 运权要以利益为核心第八章 看好手中的“宝贝”
章节摘录
康熙大帝文治武功均超前代帝王,但其子嗣为争继承权,肆意争斗,弄得乌烟瘴气。最终,康熙大帝只对弘历另眼相看,原因在于:弘历另辟蹊径,远离众皇孙的尔虞我诈,潜心学习,以养根基,同时打造自己的势力阵营,给康熙一种仁德、克勤的形象,康熙最终钦点他为第三代继承人。 对于乾隆来说,皇子时代的十三年,是他活得最潇洒、最悦意的一段宝贵时光。乾隆不像他的曾祖父顺治和祖父康熙那样幼龄即位,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青年时代便机关算尽以谋取皇位,直到四十五岁,韶华已逝,才坐上皇帝的宝座。乾隆十三岁即被祖父秘定为皇储,因此他无需为争储而劳心费力;他的父亲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前车之鉴,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间社会接触。乾隆幼年时期最为有利的条件是雍正对他的态度,因为雍正处心积虑地维护其王储地位的同时,也贯注精神于其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应有的资格。 乾隆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从小便有意为自己后来的谋权斗争打好坚实的学识基础。启蒙时期,翰林福敏成为弘历的第一任老师,但不久,弘历便掏干了这个翰林所有的本事,这个翰林已经不能满足弘历对更高层次的学识需求了。此时的弘历极须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为他讲解儒家经典中的深奥旨义,而这个方面福敏是不能胜任的。在弘历的反复要求下,雍正不得不选择徐元梦、朱轼、张廷玉等四位品行端方、学问渊博的名臣作为弘历的老师,弘历非常高兴地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举行了肃穆庄重的拜师典礼,弘历与自己的弟弟弘昼先后给各位师傅深深一拜,弘历的上书房读书生活于是正式开始。但这四位师傅中,徐元梦不久即因为有罪离开,张廷玉又忙于应付公务,很少在上书房露面,只有朱轼经常到书斋为弘历兄弟讲课授业。对弘历来说,松劲殿拜师虽有四位,但让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只有朱先生一人而已。 为弘历日后能够谋划权力提供帮助的另外一位师傅是蔡世远,尽管弘历对蔡世远未行拜师之礼,但弘历却从蔡世远言传身教中逐渐领晤到了谋划权力的乐趣。 弘历的钻研学问、自觉学习帝王本事的举动深得其父雍正的心意,从而坚定了雍正立弘历为储君的决心。 幼年的弘历便有着与其他皇子与众不同的心思,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便有意筹划着如何为自己的将来积蓄力量,同时他也明白,这种力量的积蓄不能单靠自己的权势,这样积蓄的力量也不牢靠,关键要靠仁德谦逊的形象感染身边的同伴,从而在他们中间树立自己的威信。 上书房中,与弘历同窗共读、感情最深的莫过于五弟弘昼。弘昼生母耿氏也是一位“格格”(即公主),他只比弘历小几个月,因此二人从小相伴,从九岁起又一同从师福敏,在雍亲王府“如意室”、西间“乐善堂”一起读书习字。弘历在皇宫中长大,但他却常常惦记家里的五弟。弘昼之后,雍正又添了第六子相宜、第七子福惠、第九子福沛,但这三个孩子都先后夭折,待弘瞻出生时,弘历、弘昼两兄弟已二十出头了。 弘历笼络的另一位同窗知已是平郡王福彭,福彭是郡王鄂尔泰长子,鄂尔泰因为有罪被革职,雍正以福彭承袭爵位。福彭比弘历大一点,康熙时就养育在皇宫中,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又奉旨读书内廷,对一个远支宗室来说,诚为异教。弘历认为福彭器量宽宏,才德优长,便把他视为自己的生死兄弟。为了日后自己登基后形成自己的权力核心圈,弘历常常以友情来影响福彭,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秋,福彭奉命西征,弘历甚至亲往清河送行,并赋诗以记录这件事,这点福彭心中自然清楚,也对弘历感激不尽。后来,在弘历登基的过程中,福彭鞍前马后地为他扫清各种障碍,出力不少,还为弘历开拓疆域、稳定边疆竭尽全力,这些都为弘历稳定国内政局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弘历在上书房读书时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同学——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若必多吉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生于甘肃凉州,雍正元年(公元1753年)大军前往青海平定罗藏丹津叛乱,以若必多吉为二世章嘉活佛阿旺罗桑却丹的转世灵童,星夜护送到京师。二世章嘉活佛系雍正做藩王时的恩师,因此他的转世灵童若必多吉到京后,备受雍正爱护崇敬,多次得到雍正赐予的金银绸缎珠宝。雍正让他仔细诵读大藏经《甘珠尔》,弘历看到父亲对活佛的态度后,马上意识到这个人对自己以后进行皇储争夺战很有帮助,便主动请求父亲让自己与章嘉活佛一同学经,雍正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弘历借此机会与这位活佛结下了无上法缘。后来,这位活佛不断在雍正皇帝身边美言弘历的仁德谦逊,称其可为储君,这为弘历最终登上皇位可谓功不可没。同样,弘历即位后,也给予了这位活佛较高的地位,他命令章嘉活佛管理京师寺庙喇嘛,又授予他“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之印。 弘历知道雍正皇帝非常赏识读书勤奋的皇子,为了博得父亲的喜欢,他读书特别勤奋。上书房的功课完毕,回到家中,弘历仍在自己的小书房口不停诵,手不停披,深深地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他在大内的家一一西二所有书屋称作“乐善堂”和“抑斋”,在圆明园的家——长春仙馆的书房也被称作乐善堂,这是一个十分清静的读书之处,因而能够为弘历思谋天下提供一个清幽的环境。P12-14
编辑推荐
他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大清帝国的一代英主。 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自称“十全老人”。 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越千古之帝,开创了乾隆盛世。 他一生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 他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洪波编著的《清高宗乾隆权智》为你讲述一代帝王乾隆皇帝的生平故事及权谋战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