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联斌,刘治 著 页数:406
前言
联斌同志是我指导的翻译学方向的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的就是原型-模型理论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试图把我国翻译和英汉语对比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张今教授引进的原型-模型理论消化吸收,使之更加系统化和可具操作性。作为一名硕士生,这个想法是大胆的。这恰恰表明联斌同志具有学术敏感性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硕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好评。联斌同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边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一边努力读书思考,通过几年的深入研究,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写成此书,即将付梓,与广大读者分享其研究成果,同时也接受读者的检验。尽管该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对于一个青年学者来说,仍然是可喜的尝试和可贺的成果。联斌同志邀我为该书写几句话,我欣然同意,主要想法有二:其一,这毕竟是把原型-模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值得为其张目;其二,扶持青年学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尽管本人的学力和学术威望均未达到可以作序的水平。 众所周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外的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迅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在继承中国传统译论的同时,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提高和丰富我们的理论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内容概要
张柏然教授主张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将我们民族的翻译理论资源,输入到现代语境之中,与我们现代视野中的西方译论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从中挑选出更符合翻译现象实际的理论范畴和命题,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和建构,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理论资源参与的翻译理论新形态。”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最初来源于西方的原型论,是中国的王宏强教授将其发展为原型—模型论,并运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张今教授又将其收录在他著写的《东方辩证法》一书中,并将其运用于语言学和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中。这些都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成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成立离不开中西现有译论的支撑和丰富。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既需克服掉自己的自卑心理,又需以谦虚的姿态和世界现有的理论共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理论多元化。
作者简介
赵联斌,山西黎城人,河南大学翻译学硕士。目前于山西长治学院外语系任教,主要从事综合英语和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被淡化了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精读课教学的教法与探索》、《论班主任疏导职能与大学生合理的大学生活》、《含义的恒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的模拟权限》和《论语言的功能》等数篇论文。主编了《英语语法学习新视角》一书,主持长治学院校级课题《原型一模型翻译理论》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 刘治,山西长治人,讲师。200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2004年至2007年在太原理工大学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曾先后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希望月报》(半月刊)等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并参与了2007年长治学院“原型一模型翻译理论”课题研究。
书籍目录
引论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研究的动机和目的第一章 原型论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空间 第一节 原型论的认知机制 第二节 两类原型理论及其相似性 第三节 荣格原型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四节 荣格原型论与翻译理论研究 第五节 荣格原型论的缺陷与不足 第六节 荣格原型论与王宏强的原型—模型理论研究第二章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研究和发展 第一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义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源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法分析中的运用 第四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境分析中的运用 第五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修辞学研究中的运用第三章 原型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研究和发展 第一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研究 第二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等值观 第三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释义功能 第四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口译策略 第五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语篇分析 第六节 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中的新陈代谢 第七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第八节 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 第九节 原型范畴理论对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启示第四章 王宏强的原型一模型理论 第一节 一般原型—模型理论概要 第二节 一般原型—模型理论的研究空间 第三节 一般原型—模型理论的跨学科和领域研究 第四节 模型化方法浅析 第五节 一般原型—模型论对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启示第五章 目的论与翻译研究 第一节 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效能 第二节 目的论与翻译策略 第三节 目的论与翻译实践 第四节 功能翻译理论与创造性叛逆 第五节 译文读者与接受环境 第六节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第七节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合适标准 第八节 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界定 第九节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的选择 第十节 目的论与译语文本的多样性 第十一节 目的论与翻译理论 第十二节 目的论对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启示第六章 原型—模型论在语言学和文学翻译中的研究和发展第七章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第八章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第九章 原型—模型理论对翻译理论的深入探究第十章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开放性空间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然而,认知模式并非·成不变,需依个人成长或居住的文化环境而定。文化给我们所经历的情景提供背景,这样我们就能形成一个认知模式。倘若俄国人或德国人未能形成球的认知模式,那是因为这种比赛不是他们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某一领域的认知模式最终依赖于所谓的文化模式。反言之,文化模式也可以被认为是某一社会团体成员所共享的认知模式。就其本质而言,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知模式重在认知实体的心理属性并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而文化模式却重在多人共享的统一性的一面。认知模式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相关,而文化模式则属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但这些领域的研究者理应且常意识到其研究对象的这两个维度。 自Malinowski提出“文化语境”以来,文化背景就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但语义学家却很少去涉及它。下面我们将讨论有关范畴的两个例子,其中文化模式对正确理解认知范畴及其结构至关重要。Lipka曾在Prototype semantics or feature semantics:ahalternativee?一文中讨论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及这些差异对于范畴结构的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