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连方 等主编 页数:322 字数:498000
内容概要
为培养传承中医药文明、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反映中医学及西医学发展成果,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提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编写要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反映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教学内容及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注意全套教材的整体优化,实现教材系列配套;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为夯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配套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作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配套教材,其章节编排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基本一致。各章或各节内容分为内容提要、重难点解析、习题和参考答案四部分。习题有选择题(涵盖了A1、A2和B型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习题在内容、范围和题型方面均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统一。病例型习题紧密结合临床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帮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随时复习和检测、自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获得最佳学习成效。每章节后面均附有参考答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配套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亦可作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辅导活动的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第三节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月经
第四节 生殖器其他部位周期性变化
第五节 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第七节 中西医对女性特殊生理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 中医学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五章 妇产科疾病的辨证要点与诊断概要
第一节 妇产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妇产科病史及查体
第三节 妇产科常见症状鉴别要点
第四节 妊娠诊断
第五节 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
第六章 妇产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预防与保健
第八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失调
第二节 崩漏
第三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 闭经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六节 痛经
第七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八节 经行前后诸证
第九节 经断前后诸证
第九章 带下病
第十章 妊娠病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胎漏与胎动不安
第三节 流产
第四节 早产
第五节 异位妊娠
第六节 妊娠高血压
第七节 胎儿生长受限
第八节 羊水量异常
第九节 妊娠晚期出血
第十节 妊娠合并心脏病
第十一节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十二节 妊娠合并糖尿病
第十三节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
第十四节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十五节 妊娠合并贫血
第十一章 临产病和分娩期并发症
第一节 产力异常
第二节 产道异常
第三节 胎位异常
第四节 羊水栓塞
第五节 子宫破裂
第六节 脐带异常
第七节 胎儿窘迫
第十二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出血
第二节 产后发热
第三节 产后恶露不绝
第四节 产后身痛
第五节 缺乳
第六节 产后抑郁
第十三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第二节 前庭大腺炎
第三节 阴道炎
第四节 宫颈炎
第五节 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结核
第六节 不孕症
第七节 辅助生殖技术
第八节 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
第九节 脏躁
第十节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第十一节 盆腔淤血综合征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一节 外阴、阴道肿瘤
第二节 宫颈肿瘤
第三节 子宫肌瘤
第四节 子宫内膜癌
第五节 卵巢肿瘤
第六节 输卵管肿瘤
第七节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第二节 输卵管节 育术
第三节 人工终止妊娠术
第十六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第一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第三节 产前诊断常用检查方法
第四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第五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第六节 常用穿刺检查
第七节 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查
第八节 羊水检查
第九节 影像学检查
第十七章 妇产科内镜
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三
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名词解释 经行前后诸证:是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发生的周期性精神和躯体症状,如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头晕、头痛、失眠、乳房胀痛、浮肿、泄泻、身痛、发热、口舌糜烂、大便下血等症状,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学称之为经前期综合征。 (三)填空题 1.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经络失和 2.健固汤合四神丸 (四)简答题 1.经行前后诸证的治疗原则为:审因论治,重在补肾、温脾、疏肝理气、祛瘀,使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互济。 2.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抑郁、急躁、紧张、心情波动、精神萎靡、无法控制的大喊大叫、攻击性、恐慌袭击、焦虑、社交能力下降、记忆力或注意力改变、性欲改变、易冲动。 (2)躯体症状:神经系统,如偏头痛、头痛、晕厥、眩晕;代谢改变,如乳房压痛、肢体浮肿;心血管系统,如期前收缩(早搏)、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胃肠道,如恶心、腹部胀满、胃气胀、便秘、腹泻;泌尿系统,如少尿、尿道炎、膀胱炎、遗尿、尿潴留;皮肤改变,如痤疮、荨麻疹;骨骼肌肉,如关节肌肉的疼痛和肿胀。 (3)经前期放大现象:即慢性内科病如精神疾病以及糖尿病、哮喘等月经前加重的情况。 3.经前期综合征的西医学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包括: (1)心理治疗:应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与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使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建立勇气和自信心。 (2)饮食:应选择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限制盐,限制咖啡,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镁。 (3)药物治疗:抗焦虑剂、抗忧郁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维生素B6、前列腺素抑制剂、达那唑、溴隐亭。 (五)论述题 经行前后诸证主要分为5个证型。各证型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如下。 (1)肝郁气滞 主症:经前乳房、乳头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或少腹胀痛;舌质红或紫黯,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编辑推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配套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供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