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护理学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李春玉 等主编  页数:370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灾害护理学》共分15章,较系统地介绍了灾害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灾害护理学的发展趋势,阐述了灾害救护中常用的技术与方法、不同损伤部位的伤员以及批量伤员的现场救护、预检分诊方法和医院功能调节;并就地震、交通、火灾、水灾、矿难、海难以及核辐射等常见灾害的救护,灾后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护理,救援护士的教育和培训等进行了重点介绍。在全书内容的组织和展开中,突出了不同灾害的受伤特点和救护重点,以及护理组织管理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灾害与医学救援
第一节 灾害概述
一、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二、灾害类型
第二节 灾害与健康
一、自然灾害与健康
二、人为灾害与健康
第三节 灾害救援医学及其组织体系
一、灾害救援医学
二、灾害救援医学的组织体系
第二章 灾害护理学概述
第三章 医学救援常用技术与方法
第四章 不同部位损伤伤员的救护
第五章 灾害常见并发症及特殊感染的护理
第六章 批量伤员的救护
第七章 交通伤的救护
第八章 地震与救护
第九章 火灾的救护
第十章 水灾的救护
第十一章 矿难的救护
第十二章 海难的救护
第十三章 核辐射的救护
第十四章 灾害心理危机干预
第十五章 灾害护理教育及培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 现场主要以救命和稳定伤情为主,对于创伤性休克、呼吸道梗阻、张力性气胸等进行急救和必要的对症处理,以保全伤员生命。对于暂无生命危险的伤员,可延缓处理,尽快转送至就近的医疗点或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疗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遵循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施救与转送。如遇大地震致交通中断,伤员得不到及时转送,则需要对现场医疗资源进行评估,不再遵循重伤员一定优先于其他伤员救治的原则,而是追求最大效益原则,保证绝大多数伤员的利益。 (三)现场救治与转送相结合的原则 出现大规模伤亡事件时,现场救治必须与伤员的分流与转送同步进行,紧密衔接。在现场积极救治的同时,调动一切可动用的转送工具,加快伤员转送,遵循分级救治原则,有序地将伤员分流转送至适宜的医疗站或医院救治。 (四)安全性原则 在全力救援伤员的同时,需要注重医务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用科学的救护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救护伤员。如在中毒及火灾现场,注意戴上防毒及防火器具;通宵达旦抢救伤员时,轮班做短暂休息、注意饮食,以保持较好的体力,避免发生医护人员“未救先倒”的情况。 二、批量伤员现场救护的组织工作 救援现场的有力指挥和调度是展开快速、有效救治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启动指挥拖延5分钟,就需要增加30分钟来控制灾害局面。灾害现场伤员密集,四面呼救,几乎每个伤员都需要救助,场面往往十分混乱。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指挥人员对现场的救护工作进行组织指挥,合理有效地调配人力、物质和信息资源,明确分工、确定重点、科学调度、建立秩序,才能保证更多的伤员得到及时的救助。 (一)做好执行救援任务的准备 良好的灾害救援准备是应对灾害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率很高的国家。因此,各医疗单位均应建立与医疗任务相适应的应急医疗分队,配备精干的队伍和相应的设备,有明确的编组和救援预案,定期进行训练,一旦接到任务,可立即集中人员,快速出动。护士长和护士通常在救援药品、物品、器材和生活物品等物质准备中承担主要职责,应熟悉救援物品管理与准备原则,在平时有预案,做到定人、定位、定期检查,使之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二)做好救援的协调与分工 在应对重大灾害事件中,救援人员必然较多,消防、武警、部队、公安、交通、医院以及志愿者等,均会云集在灾害现场参与救援工作。早期,救援现场容易出现抢险和医学救护交叉、多头指挥,力量分布不均等情况。因此,医疗队到达灾区后需及时与指挥部和友邻单位取得联系,明确抢救任务和分工,主动与现场各救援部门和人员搞好协作,促使救援工作进入有序状态。医疗队领队应根据现场情况尽快进行分工,一般医疗队可分成预检分诊组、伤员抢救处置组、搬运组及转送组、保障组等,领队做好总指挥和协调工作。

编辑推荐

《灾害护理学》以《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为依据,汲取国内外急救医学、救援医学、急救护理学和灾害护理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围绕灾害救援基本知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救援护理、灾害救护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编写人员大部分参与过灾害救援或多年来从事相关研究和培训,并将参加汶川地震震后救护获得的现场救护体会、近年的灾害应对护理培训和研究经验尽可能地融人到《灾害护理学》中,力求编写的内容有助于救援护理培训和实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灾害护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正是我急需的,正在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