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律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郭继鸿、 胡大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郭继鸿,胡大一 编  页数:7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心律学(2012)》可谓精彩选出,让人赏心悦目。编写过程中逾越最大的难关则是选题,前四卷已精选500多文题,几乎完全涵盖了心律失常的整个领域,如何在住这有限的空间开垦新的处女地,再挖掘出前沿而实用的选题委实不易。

书籍目录

第一篇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 微小RNA的心律失常调控作用 心室复极的频率适应性 晚钠电流与复极储备 线粒体与心律失常 触发性心律失常新认识 雌激素与心律失常 睾酮的心脏电生理作用 ATP敏感性钾通道与“J波综合征” 碎裂电位的自主神经机制 病窦综合征的钙调控异常 起搏电流与钙时钟 第二篇心电学进展 R波振幅:预警体液潴留 R波切迹:房缺心电图新标准 间隔q波:从基础到临床 ST段形态:早复极危险分层新指标 室早新机制:收缩兴奋耦联 二尖瓣脱垂心电图新发现 心肌梗死超急期心电图新认识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规范化而临的挑战 心肌水肿致孤立性T波改变 心肌梗死后室速的心电图定位 V,导联移行比:室速定位新指标 双波传导:早后除极介导的心律失常 时间RR间期散点图及逆向技术 第三篇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防治 预防晕厥避免猝死 致命性心律失常新机制 基因与心脏性猝死 癫痫性猝死 腺苷敏感性晕厥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猝死的预防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风暴 猝死预警新技术:连续心率减速力测定 第四篇IGD及应用 ICD不适当放电与对策 ICD国内问题 ICD放电后管理 ICD阈值升高及处理 ICD一级预防的思考 VDD式ICD 皮下ICD的临床应用 易损性上限机制及应用 第五篇心脏起搏器技术 DDI起搏心电图 可行磁共振的心脏起搏器 植入装置治疗新进展 植入装置感染后移除时机对死亡率的影响 植入装置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植入装置的儿童应用与并发症 植入装置围术期抗凝新策略 第四代植入式H0lter 长程卜Iolter技术 手表式脉搏监测系统 第六篇CRT CRT心电图 CRT超反应 CRT新功能:提高双室起搏比率 CRT新技术:左室4极起搏导线 CRT与右心功能 CRT与长PR间期 提高CRT的优化策略 CRT与三维超声 CRT治疗轻度心衰 CRT获益与QRS波时限 CRT、最佳左室起搏导线部位 CRT左室起搏导线的外科置入 第七篇心脏电生理进展 拖带的新认识 左心耳内折返 左心耳隔离术 心外膜消融 无冠窦房速的识别 呼吸周期依赖性房速 尖峰电位及应用 导管消融术新进展 消融治疗与膈肌损伤 预激综合征消融新观点 房颤消融新技术:时相性射频能量和多电极导管 消融新导管:接触力感知 室早与扩张型心肌病新进展 导管消融相关解剖学 第八篇房颤的现代观点 房颤消融的新研究、新共识 房颤消融新并发症:无症状性脑缺血 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负荷与血栓栓塞 中国房颤治疗的误区与不足 再论线性还是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僵硬综合征 老年抗凝的出血问题 房颤卒中预防与出血2012 冠状窦肌肉系统与房颤诱发 第九篇遗传性心律失常 分子尸检 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多态性 短QT综合征2012 Brugada波鉴别新方法 BⅢgada综合征的消融治疗 咖啡暴露l型长QT综合征 早复极综合征的新认识 心律失常的基因治疗 l型BⅢgada波心电图导联定位与心脏MRI 第十篇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急诊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正确实施 围术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华法林:规范化应用 老年房颤的抗凝策略 钠通道阻滞剂对早复极心电图的影响 他汀预防房颤复发的新认识 伊伐布雷定:减慢心率又添适应证 阿哌沙班:抗凝新药 尼非卡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新药 电风暴及其治疗2012 第十一篇心律失常相关疾病 基因检测与心律失常 心肌淀粉样变与心律失常 磁共振检测心肌淀粉样变 心肌致密化不全与心律失常 肾病血透与心律失常 自身抗体与心律失常 氧化膻激卜j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诱发的舒张功能不全 新概念新挑战:运动员隐匿性心肌病 纤维性心房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病 第十二篇指南解读与其他 “2012房颤”专家共识与解读 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2011) 心悸诊治指南解读(2011) 植入装置围术期指南解读 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共识解读 猝死种族差异:LlFF研究解析 远程监测价值:CfNNECT研究解读 胎儿心律失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 女性心律失常 妊娠心律失常 背脊髓刺激治疗心律失常 从循汪到循果:医疗结果评价研究 减少膈肌刺激:宽脉冲左室起搏 左室起搏心电图预测CRT疗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心衰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临床和基础多个领域,包括遗传机制、重塑机制、神经体液机制、细胞电生理和离子通道学机制、分子信号转导机制等。此外,心衰猝死的发生还与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有关。冠心病心衰患者可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电活动紊乱;心梗边缘区部分结构纤维化使心电传导不均一,心梗后心室机械力学的变化影响离子通道的功能;缝隙连接的分布和电负荷的适应性改变,均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不仅与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缺血和瘢痕组织替代等有关,还与HCM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左室扩大及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慢性心肌病,其年发病率为20/10万,患病率为38/10万,40%的DCM患者有家族史。DCM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心电不稳定以及机械—电反馈异常等有关。 心衰患者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Framingham研究发现约半数临床表现比较稳定的心衰猝死者,在1小时内突发症状而死亡,83%心衰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17%是缓慢性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发作突然,难以救治,危害极大。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心血管病的总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压力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不断增加,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率仍逐年增高,因此备受医生的关注。美国心脏性死亡中约有一半以上表现为SCD,占总死亡的15%以上,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CD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SCD总人数高达54.4万,每天约1479人。 目前已有一些有创和无创的检查方法用于心力衰竭患者SCD的危险分层,有创检查属于介入方法,对恶性心律失常和SCD的预测价值有限,且其风险大、费用高、耗时长,难以普及推广,而且许多心肌梗死后SCD患者的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往往是阴性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够,故不能作为SCD常规预测方法使用。2008年“无创性检查技术对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无创技术对SCD危险分层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是最经济、方便的检查方法,但是,目前在这些检查方法中除了左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e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之外,其他指标的阳性预测价值均较低。已有研究表明J波和碎裂QRS(fragmented QRS,fQRS)波均可引起心室复极化不均一,为2相折返提供基质,诱发室速/室颤,进而发生SCD,因此J波和fQRs波可能成为心衰致猝死的新的心电学预测指标。

编辑推荐

《中国心律学(2012)》由权威专家集体执笔,内容体现当年最前沿的理念、最新的技术、心律失常诊治全方位的新进展。保持前沿、保持最新是《中国心律学(2012)》的特色。内容实用,适合于心血管内科医生、研究生、相关基础研究人员阅读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心律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和想象中差不多,书的质量还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