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高思华 等主编 页数:283 字数:440000
内容概要
本教材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成熟理论和先进之处以及近年来中医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语言力求简明扼要,给课堂讲授留有余地。因此,本教材适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使用。
作者简介
中医学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精气神与生命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第五章 经络
第六章 禀赋与体质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九章 养生与预防
第十章 治则与治法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温暖,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寒凉;太阳出来有阳光照射就是白天,太阳落下无阳光照射就是黑夜;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而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天气向下沉降;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地方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北面和下面的地方光照不足而黑暗寒凉;人和各种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随着人们对这两类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地扩展,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属性内涵。 (二)阴阳相互关系的认识 阴阳相互关系的认识源于对昼夜循环、四季往来等自然变化规律的抽象归纳。人们逐渐发现,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阴)和太阳(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是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左右着自然界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孕育了山川草木和芸芸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干世界。大千世界中各种生物的生息变化,时刻受到天地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人们渐渐萌生了是天地之气的交感而化生了万物、万物的生息变化均与天地自然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的思想,当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以后,先哲们终于认识到: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必须首先把握天地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再依这个基本规律去剖析认识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古人总结了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并抽象形成了阴阳学说。 第一,天地之气相互交合感应而化生万物。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随着天体运转,天地之气的相互感召运动,在阳光雨露沐浴滋润下,地上的生物得以产生、发育、成长。而天气之所以下降,在于地对于天上雨水的吸引,地气之所以上升,在于太阳所具有的可使地上水汽蒸发的光能和热能……由此产生了天地自然变化源于“天地之气交感互藏”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春夏与秋冬相对立,又统一于一年的四季变化之中。春夏温热之气强,则寒凉之气弱;秋冬寒凉之气强,则温热之气弱,若春夏时间长,则秋冬时间短,秋冬时间长,则春夏时间短。昼与夜相对立,同时又统一于一天的明暗变化之中。昼长则夜短,昼短则夜长。寒与热相对立,寒多则热少,热多则寒少,同时又统一于温度的变化之中;燥与湿相对立,湿度大则燥性小,反之,燥性大,则湿度小,同时二者又统一于湿度的变化之中;升与降相对立,上升过度,则下降不及,反之,下降过度,则上升不及,同时,二者又统一于运动形式的变化之中……由此产生了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天地自然变化“对立制约”的规律性认识。 第三,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二者又相互为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