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陈璇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陈璇 编 页数:189
内容概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传染病护理学(附CD-ROM光盘1张)》共7章,按传染病学总论、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原虫感染性疾病、蠕虫感染性疾病的顺序编写。特点:①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编写,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及时发现和正确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②内容编写上,重点疾病通过病例导入,提出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③各论中将疾病的治疗、隔离纳入护理措施中,从而减少了疾病内容上的重复,使疾病的护理知识更加系统。④增加中医护理概要知识点,为学生临床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为便于教学,章前有学习目的与要点,章后有学习小结及复习思考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供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秋季教学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特征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传染病的诊断 二、传染病的治疗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 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 一、传染病的隔离 二、传染病的消毒 第五节 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发热 二、皮疹 三、腹泻 四、意识障碍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节 狂犬病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附:人禽流行性感冒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六节 麻疹 第七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八节 水痘 第九节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第十节 艾滋病 第十一节 手足口病 第十二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第三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副伤寒 一、伤寒 二、副伤寒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 霍乱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 布鲁菌病 第七节 猩红热 第八节 白喉 第九节 百日咳 第十节 鼠疫 第十一节 炭疽 第四章 立克次体感染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五章 钩端螺旋体病 第六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 一、肠阿米巴病 二、肝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疾 第七章 蠕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第二节 钩虫病 第三节 囊尾蚴病 第四节 蛔虫病 第五节 华支睾吸虫病 附录一 常用物品消毒方法 附录二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附录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节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传染病的诊断 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的隔离和治疗。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 1.临床资料 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来源于详尽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应了解发病的诱因和起病的方式,体格检查时应注意有诊断价值的体征,如玫瑰疹、焦痂、腓肠肌压痛等。 2.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包括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及生活习惯、预防接种史及既往病史。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多,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病毒、原虫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减少,如病毒性肝炎、疟疾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往往见于钩虫、血吸虫等蠕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②尿常规检查:尿中见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管型等,有助于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③粪便常规检查:粪便中见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等,有助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蠕虫感染等消化道传染病的诊断。④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酶学检测、血清蛋白检测、血尿素氮检测等有助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的诊断。 (2)病原学检查:通过显微镜或肉眼直接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例如从血液、骨髓涂片中可检出疟原虫、微丝蚴,从粪便涂片中检出各种寄生虫卵及阿米巴原虫,还可直接用肉眼检出绦虫节片。通过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检出病原体,如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病毒、立克次体可通过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分离。在疾病早期及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有助于提高检测阳性率。 (3)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分子杂交方法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出特异性的病原体核酸,如检测肝炎病毒的DNA和RNA。 (4)免疫学检查: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是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免疫学检测可用于诊断、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1)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意义。特异性IgM型抗体的检出有助于诊断现症或近期感染。凝集反应用于检测伤寒、副伤寒抗体(肥达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常用于检测病毒感染,中和反应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免疫荧光检查具有快速诊断的作用。 2)特异性抗原检测:在病原体直接分离培养不成功的情况下,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可提供病原体存在的直接证据,其诊断意义比抗体检测更为可靠且早期即可出现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3)免疫标记技术:包括酶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非放射标记技术、印迹术,可特异性测定体液中微量抗原和抗体含量,并且进行定位。 4)其他:皮肤试验常用于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球蛋白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常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5)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MRI检查可用于检查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脑脓肿和脑囊虫病等。内镜检查中结肠镜检查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诊断,纤维支气管镜常用于诊断艾滋病并发肺孢子菌病和支气管淋巴结核病。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肝炎组织病理诊断及皮肌型囊尾蚴病诊断,有明确诊断的意义。 二、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1.一般治疗 根据不同的疾病过程给予各种合理饮食,足量维生素供给,应用各种血液和免疫制品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以及维持患者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各项必要的措施。 2.特异性病原治疗 特异性病原治疗既能清除病原体,又能达到控制和消除传染源的作用,是治疗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常用的治疗有:①抗生素:在传染病治疗中应用最广泛,主要是对细菌性传染病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药。另外还应注意用量要适当、疗程要充足,并密切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②化学制剂:可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及寄生虫病。③抗毒素:注射后可中和患者血液和组织液内毒素,达到治疗目的。 3.对症治 疗对症治疗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可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使损伤减低至最低限度。例如在高热时采取的各种降温措施,脑水肿时采取的各种脱水疗法,抽搐时采取的镇静措施,昏迷时采取的苏醒措施。
编辑推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传染病护理学(供护理学专业)》在编写的过程中,坚持贯彻“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目的是让护理本科学生能牢固地掌握传染病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进行临床护理思维和解决各种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还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护理本、专科学生,也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