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陈建杉 页数:193 字数:168000
内容概要
陈建杉、江泳、邓中甲编著的《女科良药——芍药说》以芍药为主线,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导论,论述了芍药运用的历史沿革(含混用及分用演变),并分别从植物基源、别名、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白芍与赤芍的区别;中篇专论白芍,从白芍的功效细说,到阐述影响白芍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即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剂型选择、用法等,阐明白芍常用配伍结构的配伍机制并列举医案用以说明;下篇专论赤芍,论述结构与中篇相同。
《女科良药——芍药说》侧重于论述芍药的功效配伍,通过药对和相应医案举例展示了配伍对多功效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本书适合于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的中医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建杉,台湾彰化人,中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师从卫生部、人事部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教授、张之文教授及杂病专家张家礼教授、邓中甲教授、杨殿兴教授等。参编中医药教材及论著十多部,并在国内中医药核心期刊发表《四川温热药学派学术思想研究》、《冠心病辨治八法》等论文三十多篇,负责和主研国家级、省级课题7项。
临床坚持以传统中医辨治思维,运用调和肝脾、温补脾肾、阴阳并调、化痰祛瘀等方药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及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尤其擅长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
书籍目录
上篇 导论
一、芍药运用的历史沿革
二、白芍与赤芍的区别比较
(一)从植物品种、来源等区别
(二)从其别名区别
(三)从性味归经区别
(四)从功效主治区别
(五)从炮制方法区别
(六)从用法及使用注意区别
(七)从贮藏方法区别
(八)从化学成分区别
(九)从药理作用区别
中篇 白芍说
一、白芍功效发微
(一)益阴和营
(二)缓急止痛
(三)养血止血
(四)平抑肝阳
(五)柔肝健脾
(六)清热止痢
(七)安胎止漏
(八)通利小便
二、方剂分布概况
三、白芍的配伍研究
(一)白芍配伍的组方药类
(二)白芍常见的配伍结构一
1.益阴和营组合
2.缓急止痛组合
3.养血止血组合
4.平抑肝阳组合
5.柔肝健脾组合
6.清热止痢组合
7.安胎止漏组合
8.通利小便组合
四、配伍对白芍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一)辨证组方是保证药物功效发挥的首要因素
(二)白芍配伍的—般规律
(三)配伍举要
1.益阴和营组合
(1)白芍、桂枝
(2)白芍、麻黄
(3)白芍、生姜、大枣
(4)白芍、五味子
2.缓急止痛组合
(1)白芍、甘草
(2)白芍、木瓜
(3)白芍、青皮
(4)白芍、枳实
(5)白芍、川芎
(6)白芍、延胡索
3.养血止血组合
(1)白芍、当归
(2)白芍、人参
(3)白芍、熟地黄
(4)白芍、蒲黄
(5)白芍、血余炭
(6)白芍、荆芥
4.平抑肝阳组合
(1)白芍、枸杞子
(2)白芍、麦冬
(3)白芍、牡蛎
(4)白芍、龟甲
(5)白芍、生地黄
(6)白芍、地骨皮
(7)白芍、栀子
5.柔肝健脾组合
(1)白芍、柴胡
(2)白芍、薄荷
(3)白芍、陈皮
6.清热止痢组合
(1)白芍、黄芩
(2)白芍、黄柏
(3)白芍、金银花
(4)白芍、木香
(5)白芍、葛根
(6)白芍、白术
(7)白芍、诃子、肉豆蔻
(8)白芍、牡丹皮
7.安胎止漏组合
(1)白芍、阿胶
(2)白芍、砂仁
(3)白芍、厚朴
(4)白芍、杜仲
(5)白芍、桑寄生
8.通利小便组合
(1)白芍、茯苓
(2)白芍、泽泻
(3)白芍、车前子
(4)白芍、木通
五、影响白芍功效发挥方向的其他因素
(一)白芍的用量特点
(二)白芍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三)剂型选择
下篇 赤芍说
一、赤芍功效发微
(一)清热凉血
(二)活血化瘀
(三)消痈散结
二、赤芍方剂分布概况
三、赤芍的配伍研究
(一)赤芍配伍的组方药类
(二)赤芍常见的配伍结构
1.清热凉血组合
2.活血化瘀组合
3.消痈散结组合
四、配伍对赤芍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一)辨证组方用药
(二)赤芍配伍的一般规律
(三)配伍举要
1.清热凉血组合
(1)赤芍、黄芩
(2)赤芍、柴胡
(3)赤芍、升麻
(4)赤芍、薄荷
(5)赤芍、生地黄
(6)赤芍、牡丹皮
2.活血化瘀组合
(1)赤芍、川芎
(2)赤芍、延胡索
(3)赤芍、红花
(4)赤芍、黄芪
(5)赤芍、当归
(6)赤芍、枳实
(7)赤芍、香附
(8)赤芍、附子
(9)赤芍、桂枝
3.消痈散结组合
(1)赤芍、大黄
(2)赤芍、连翘
(3)赤芍、金银花
(4)赤芍、浙贝母
(5)赤芍、牡蛎
五、影响赤芍功效发挥方向的其他因素
(一)用量特点
(二)炮制方法
(三)剂型选择
(四)用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因此,虽然赤、白芍均属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人肝经,常用于肝系诸证,且皆反黎芦,不宜用于阳衰虚寒之证,但其植物品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以下对二者进行系统的区别比较,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两药。 (一)从植物品种、来源等区别 品种不同:白芍主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eor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而赤芍主要为毛莨科植物毛果赤芍Paeonia viitchii Lynch和卵叶芍药(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的干燥根。 来源不同:白芍的主要来源为栽培植物,而赤芍的主要来源为野生植物。 产地不同:白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赤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等地。 采集时间不同:白芍夏、秋季均可采挖,而赤芍则主要在秋季采挖。 (二)从其别名区别 芍药之名称,有两种解释:其一,绰约的音转,因芍药花容绰约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称为“勺药”。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两种,白芍《诗经》称“勺药”、“离草”,《吴普本草》名“其积”,《名医别录》异名“余容”、“犁食”、“白木”,《本草纲目》又名“将离”,别名金芍药;赤芍别名木芍药,《圣济总录》称为“红芍药”。而现今将二者分别称为白芍、赤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华本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均用白芍、赤芍作为药名。 (三)从性味归经区别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