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丛玉隆 编 页数:455 字数:722000
内容概要
本书编写宗旨是“务实”、“前瞻”、“全面”、“严谨”,体现“可读性”、“创新性”、“时效性”。“务实”就是根据检验仪器使用中仪器质量管理、维护、程序文件编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阐述的重点;“前瞻”就是注意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宣传和交流,内容涵盖本领域最新的仪器设备;“全面”是内容涉及医学检验各专业实验设备、检验紧密联系的临床相关知识并以国标22576(GB/T22576一2008/ISO15189:2007)倡导的过程控制内涵为主线,纵贯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过程涉及的仪器管理贯穿每一章主线。“严谨”是指撰写力求文风朴实、用词规范、内容有依据,标准有出处。书中内容适用于医学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检验仪器维修人员及IVD工作人员,对医学工程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丛玉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军检验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先后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七届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第四、五届编委会总编辑,《检验医师杂志》第一、二届主编;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计量委员会标准物质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分技术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丛玉隆教授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北京医科大学和解放军总后系统优秀教师荣誉、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中华国际医学教育奖,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解放军科技、医疗、教学二、三等奖,北京市及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等16项奖项。荣获个人三等功3次。主编专著28部,教材3部,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作为总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检验与临床诊断》(共30分册900多万字)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国家标准GB/T 22576与临床实验室仪器管理
第一节 国家标准GB/T 22576有关仪器管理的要求及释义
第二节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编制
第三节 国家标准GB/T 22576有关文件控制的要求及释义
第二章 显微镜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显微镜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显微镜的观察方法
第三节 CCD相机在显微镜中的应用及图像记录方法
第四节 显微镜的质量管理
第三章 离心机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第二节 离心机的结构
第三节 离心机的分类及分离方法
第四节 离心机的质量管理与应用
第四章 血细胞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第二节 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流式细胞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流式细胞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凝血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凝血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凝血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凝血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血小板聚集功能机制及仪器检测原理
第二节 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血液流变仪与血沉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血液流变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血液流变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血液流变仪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血沉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九章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器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器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
第十二章 电泳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电泳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电泳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电泳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电解质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电解质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电解质分析仪的管理
第三节 电解质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 血气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血气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血气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血气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 干化学式生化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常用的几种干化学式生化分析仪及仪器检测原理
第二节 干化学式生化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十六章 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七章 酶联免疫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酶联免疫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酶联免疫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酶联免疫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八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第十九章 微生物培养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检测原理及基本结构
第二节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质量管理
第二十章 微生物鉴定药敏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微生物鉴定药敏仪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二节 微生物鉴定药敏仪的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章 PCR基因扩增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PCR基因扩增仪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PCR基因扩增仪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 PCR基因扩增仪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二章 POCT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POCT-血气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三节 POCT-电解质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四节 POCT-快速血糖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五节 POCT-糖化血红蛋白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六节 POCT-凝血监测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七节 POCT-D-二聚体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第八节 POCT-心肌标志物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第九节 POCT-BNP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节 POCT-C-反应蛋白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一节 POCT-尿微量白蛋白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二节 POCT-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三章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生物危害与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节 生物安全柜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第三节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及质量管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仪器设备故障 1.实验室发生仪器故障后立即报告免疫组组长,组长接到异常情况报警后,立即现场确认异常情况的性质:观察有无错误操作、偶发现象或确属不能立即排除的故障。 2.用红牌故障标志标识故障仪器,以防被错误使用。 3.小型仪器填写《仪器设备故障和维修记录》,送医院设备科修理室维修,维修记录保存于仪器档案盒内。 4.有满足要求的替用设备的,启用替用设备(准用仪器)。借用其他部门仪器设备时,及时联系借用并核实该设备的使用状态。替用、借用或备用设备的使用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必须同时满足实验室管理措施的要求。 5.大型贵重仪器关闭电源开关,取下电源插头,用相应防尘罩遮蔽仪器,及时与供应商或厂商会同解决。填写《仪器设备故障和维修记录》。 6.仪器维修好后取下红色故障标识,换上未校准标识牌。 7.维修的仪器必须经验收合格并供需双方签名后才能重新启用。调试实验通过后,去掉未校准标识牌。当仪器故障无法修复时,由室组长填写《仪器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理表》。 8.实验室负责人需检查并随时跟踪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9.对未能及时排除故障时,必须及时上报科室,在科主任批准下,应积极联系附近的其他实验室检验,以满足患者和临床或科研需求。 二、试剂问题 试剂质量发生问题,经核实后,及时通知供货商当天更换另一批次试剂,使用前需先作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仪器设备故障或试剂质量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预期将会影响到检测报告的及时发出,可将标本送至其他实验室检查。 7(5.3.7) 如果发现设备出现暂时无法修复的故障,应停止使用。由实验室管理层对待修的设备进行清楚地标识,并妥善存放直至被修复。修复后的设备必须经再次校准、检定或检测表明其达到特定可接受标准的要求后方可使用,实验室管理层须对相关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授权再次使用。设备故障导致的检验或质量管理方面的不合格项,按不合格项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实验室应建立保持设备清洁的程序,采取合理措施在设备投入使用、修理或退役之前将其去污染,以保证使用人员、维修人员和环境的安全。特别要指出的是,去污染不仅仅是去除灰尘,还包括去除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仪器的内部管道有可能存在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时,更要注意清除。 8(5.3.8) 应将所采取的减少污染的措施清单提供给在该设备上工作的人员。实验室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设备修理和安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文件内容释义) 5.3.8 设备的使用有可能对使用者和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应制定减少污染的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供给在该设备上工作的人员,避免对使用者和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还应在设备附近安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供设备使用者取用,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实验室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设备修理,以便于修理前后的去污和消毒。
编辑推荐
《临床实验室仪器管理》编辑推荐:决定医学实验室(医院检验科)发展有三大要素——“管理”、“人才”和“设备”。笔者根据从事医学检验近50年、担任科主任职务30余年过程中业界前辈的教诲和本人的经验与教训,近5年编写出版了有关检验医学科建设的系列书籍,抛砖引玉供同道们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