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府伟灵 等主编 页数:463
内容概要
本轮教材框架分为基础医学知识、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三部分。在上版基础上,精简基础知识内容,突出检验专业内容,强调与临床联系内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所有教材的字数进行了缩减。因此部分书名做了微调,如《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改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本轮修订在启动过程中,扩大了编者覆盖的学校,使本版教材的适用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检验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四章 脂质和脂蛋的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五章 诊断酶学
第六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八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九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一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二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三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四章 神经及精神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五章 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六章 肿瘤标志物
第十七章 遗传代谢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十八章 治疗芗浓度监测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分光装置:有滤光片和单色器两类。常用的滤光片有吸收滤光片、干涉滤光片、复合滤光片等。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多采用干涉滤光片,它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易受潮霉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定期校正。干涉滤光片有插入式和可旋转的圆盘式两种。插入式就是将需用的滤光片插入滤片槽中,圆盘式是将仪器配备的滤光片都安装在圆盘中,使用时旋转至所需滤光片处即可。单色器有棱镜单色器和光栅单色器两种类型,现在的生化分析仪多采用光栅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光栅分光可分为全息反射式光栅和凹面蚀刻式光栅两种形式。前者是在玻璃上覆盖一层金属膜后制成,有一定程度的相差,且易被腐蚀;后者是将所选波长固定地刻在凹面玻璃上,耐磨损、抗腐蚀、无相差。光栅色散均匀,谱线清晰,工作波段宽:分光较干涉滤光片有明显优点,尤其采用340nm波长的酶类测定结果更稳定可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采用光栅分光。(3)比色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比色杯是反应杯,也称为比色池、吸收池、比色槽等。比色杯的光径为0.5 ~1cm不等,多采用硬质石英玻璃、硬质玻璃、无紫外光吸收的丙烯酸塑料等,使用寿命不一。光径小的节省试剂,减少样品用量。当比色杯光径小于1cm时,部分仪器可自动校正为1cm。大多数生化分析仪都有比色杯自动冲洗装置,在仪器完成比色分析后做自动反复冲洗、吸干的动作,并自动做空白检查,检测合格的比色杯可继续循环使用。如未通过自动检查,分析仪会自动报警或停止工作,提示更换比色杯。(4)信号检测器:光学系统产生的光信号由信号检测器接收,然后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数据处理单元。信号接收器一般为硅(矩阵)二极管,信号传送方式有光电信号传送和光导纤维传送两种。光导纤维传送技术更先进,可消除电磁波对信号的干扰,传送速度更快,目前新设计的高档自动生化分析仪均采用光导纤维传送技术。(5)恒温装置: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温度控制系统保持孵育温度的恒定,以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温度调控由计算机控制,反应温度通常为25℃、30℃、37℃,理想的孵育温度波动应小于士0.1℃。保持恒温的方式有以下3种:①干式恒温器加热:即在比色杯与加热器之间隔有空气。其特点是方便、速度快、不需要特殊材料,但稳定性和均匀性较水浴稍差。因为酶对反应温度要求高,所以酶学反应一般不用此法。②水浴循环式:即在比色杯周围充盈有水,加热器控制水的温度。其特点是温度恒定,可达0.1 ℃,但升温缓慢,开机预热时间长,需特殊的防腐剂以保证水质的洁净,且要定期更换循环水。⑨恒温液循环间接加热式:其结构原理是在比色杯周围流动着一种特殊的恒温液(具有无味、无污染、惰性、不蒸发等特点),比色杯和恒温液之间有极小的空气狭缝,恒温液通过加热狭缝的空气达到恒温。其优点是温度稳定、均匀且升温快,和水浴循环式相比不需要特殊保养。(6)清洗装置:一般由吸液针、吐液针和擦拭刷组成。探针和搅拌棒采用激流式等方式自动冲洗。清洗工作流程为吸出反应液、注入清洗剂、吸干、注入纯水、吸干擦干等步骤。清洗液有碱性和酸性两种,不同分析仪根据需要选择。一般在吸出反应液后,仪器先用碱性液冲洗,再用酸性液冲洗,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常规冲洗还不能清除交叉污染的实验要特别处理,以减少交叉污染或携带污染。例如,胆固醇测定试剂中的胆酸盐对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有干扰,在消除交叉污染的程序中,可输入程序,通过编程指定总胆汁酸不在测试胆固醇的比色杯中进行测定;如不能避开,仪器则对比色杯进行特别冲洗,防止发生交叉污染。
编辑推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供检验专业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