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刘协和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临床精神病理学》以年轻的心理科临床医师为主要读者群,着眼于临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可以作为心理精神科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精神科护理人员、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临床社会工作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症状与征象
第二章 精神症状的识别
第一节 心理状态异常
第二节 心理能力异常
第三节 心理活动过程异常
第四节 个体心理特征异常
第五节 动作和行为异常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精神病理学结构
第一节 综合征的构成和类型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 认识精神障碍结构的意义
第四章 个案的精神病理学分析
第一节 症状归纳法
第二节 主诉分析法
第三节 病程分析法
第四节 病因分析法
第五节 症状等级分析法
第五章 精神病理学观察与评价
第一节 精神症状的观察
第二节 精神症状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精神症状诊断价值的评价
第四节 从观察、分析、评价到诊断
第六章 精神病理学的剖析
第一节 精神病理现象的生物、心理、社会基础
第二节 精神病理学与法律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3.自杀观念(suicidal idea)有想死的想法或动机,但没有采取导致死亡的行为,当然不会有死亡的结局。自杀观念是自杀行为的开始阶段,但大多数有自杀观念的人并不会自杀。不少的人在遇到强大精神压力或心理危机时都可能出现短暂的自杀观念,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想以自杀逃避现实。在获得社会支持,精神压力减轻、危机解除后自杀观念就会随之消失。其中有一些人自杀动机强烈,想好了自杀计划,对自杀时间、场所以及自杀手段都做好了安排,或者写好了遗书、安排了后事;虽然没有采取自杀的实际行动,但是已经处于自杀的高度危险之中,有的人把这种状态称为自杀企图(suicidal attempt);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危机干预,有可能发展为自杀死亡。 4.类自杀(parasuicide) 又称准自杀,或自杀姿态(sui—cidal gesture);没有坚决要死或非死不可的念头,甚至根本不想死,却采取自我伤害的行为,并未造成死亡的结局。其行为动机是多样的;如作为一种呼救信号,显示自己正处于精神困境,希望借此获取他人或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试图以此摆脱困境。又如以此作为威胁对方、实施报复或证明自己清白、无辜的手段。也可能以此作为要挟或抗议的手段。一旦达到目的类自杀行为也就停止。这类人所采取的自杀方式致死的可能性较少。但有一些人的类自杀行为成为应对应激的一种习惯性反应,长期反复多次,最终也可能发展成为自杀死亡。 5.约定自杀(suicide pact) 两人,偶尔更多的人,同意同时结束各自的生命。相约自杀的人大多为生活特别亲密,而与社会相对隔离的人,其中一人是自杀的发起者。如一对青年男女约定自杀,与婚姻受到干预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而殉情有关。又如一对老年相依为命的夫妻约定自杀,与生活窘困、深受痛苦有关。多个年轻人相约自杀则可能是受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迷信影响所致。约定自杀者两人或多人不一定都同时死亡,此时需注意与谋杀区别。 6.集体自杀(mass suicide)一群人集体自杀常与受到外界压力或巫教蛊惑有关。如战争中处于绝境的士兵集体自杀;又如1978年在圭亚那发生的913名人民圣殿教的信徒自杀死亡。 7.扩大性自杀(expanded suicide) 在决意实施自杀前,考虑到自己死后,儿女或配偶会受到连累,生活于痛苦之中,为了免除亲人的痛苦和不幸遭遇,先将儿女或配偶杀死,然后自杀。这种情况也称为怜悯杀人(mercy homicide)。主要见于严重抑郁的患者。 8.丛集性自杀(clustering suicide)是指短时间内在同一集体中多人相继采取同样方式自杀死亡。此种情况与当时周围环境的紧张气氛、模仿心理和暗示、媒体的误导以及自杀方式的容易获得都有一定关系。 9.间接自杀(indirect suicide) 有强烈的自杀动机,不忍心自己动手杀死自己或在多次自杀失败后,采取杀死他人以求获得死刑,从而达到自杀的目的。见于严重的抑郁患者。
编辑推荐
《临床精神病理学》以年轻的心理科临床医师为主要读者群,着眼于临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可以作为心理精神科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精神科护理人员、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临床社会工作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