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赵吉平,王燕平 编著 页数:305
内容概要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教授,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经验。作者根据学习针灸知识的需要,将针灸学的主要知识点予以提炼,以表解、示意图、要点概括的形式,配合简明扼要的文字,有针对性地讲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刺灸法、针灸治疗四大部分,便于学习、理解、记忆。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由赵吉平、王燕平编著。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
(二)根结
(三)气街
(四)四海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作用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二)防治疾病
四、特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绥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第三节 十五络脉
第四节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二、胸腹部穴
三、背部穴
四、上肢穴
五、下肢穴
第三章 刺灸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结构
(二)毫针的规格
二、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体位
(二)消毒
三、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三)行针手法
(四)针刺得气
(五)治神与守神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刺异常感
(六)刺伤重要器官
五、针刺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刺伤脏器
(二)患者特殊情况
(三)禁刺腧穴宜慎针
第二节 灸法
一、灸法的概念、特点、材料
(一)灸法的概念
(二)灸法的特点
(三)灸用的材料
二、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用范围
三、常用的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其他灸法
四、灸法补泻
(一)灸法补泻的操作
(二)灸材不同,补泻有别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体位、先后顺序
(二)施灸的禁忌
(三)灸后的处理
第三节 拔罐法
一、拔罐的概念、作用
(一)概念
(二)作用
二、罐的种类
三、吸罐方法
(一)火罐法
(二)水罐法
(三)抽气法
四、拔罐法的运用
(一)闪罐
(二)留罐
(三)走罐
(四)留针拔罐
(五)刺血拔罐
五、起罐法
六、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
二、皮肤针
三、皮内针
四、电针
第四章 针灸治疗
第一节 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扶正祛邪
(三)调和阴阳
三、配穴处方
(一)取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附一:治疗时间的选定
附二:常用针灸处方符号
四、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
附:五输穴歌
俞、募穴
附一:十二背俞穴歌
附二:十二募穴歌
原穴
附:十二原穴歌
络穴
附:十五络穴歌
八脉交会穴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会穴
附:八会穴歌
郄穴
附:十六郄穴歌
下合穴
附:下合穴歌
交会穴
第二节 治疗各论
中风
头痛
面瘫
面痛
痹证
腰痛
漏肩风
肘劳
不寐
郁证
感冒
咳嗽
哮喘
胃痛
便秘
泄泻
阳痿
遗精
痛经
崩漏
带下病
遗尿
蛇丹
瘾疹
神经性皮炎
乳癖
痔疮
耳鸣、耳聋
咽喉肿痛
鼻渊
章节摘录
三、毫针刺法 针刺方法指从进针到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 (一)进针法 进针法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进针时要求刺手与押手密切配合,指力、腕力、臂力协调一致,做到无痛进针。 1.刺手与押手将持针施术的手称“刺手”,多为右手。临床上多用拇、食、中3指持针,状如执持毛笔。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实施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将按压辅助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其作用是固定穴位位置,使毫针能准确刺入穴位;也可使针身有所依托,保持针垂直,不致摇晃、弯曲,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还可辅助刺手控制针感(图3-9)。 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才能使进针与行针顺利,减少疼痛,加强、调控针感,提高疗效。《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均阐述了刺手、押手的重要意义。 2.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