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刘建平 编 页数:4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建平主编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第4版)延续了第3版教材的编写目标和宗旨,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紧密联系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的实践,结合药学科学的发展,对第3版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充实与更新,兼顾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
本书分为十五章。第一章至第六章,介绍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阐述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说明生物药剂学与剂型设计的关系。第七章至第十五章为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应用以及研究进展,讨论体内药量的经时变化规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
本书主要供医药院校药学类及相关专业用,也作为药学研究生、药师、临床医师、医药生产和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第五章 药物代谢
第六章 药物排泄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开展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筛选新药,改善剂型,控制质量,提高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往往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效应,但其成分复杂,在质量控制中,缺乏明确的定量指标与方法。中药制剂具有中医理论组方用药的背景,不宜单纯套用一般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建立适合中药制剂特点的溶出度或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课题。尽管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不及化学药物直观和明确,许多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和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过制剂中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制剂中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溶出度进行考察;从相对生物利用度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动物药效学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多角度多指标结合进行考察等。因此,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多层次、多途径、多指标结合,对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和选择,得到符合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以指导中药制剂的剂型设计、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生物药剂学的体内外试验方法的建立,需要依据生物药剂学的原理和要求。如体外溶出速率测定装置的设计和测定条件的控制,应该能反映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出变化。研究发现,许多药物的体外溶解与体内吸收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有些药物的相关性较差。究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吸收的复杂性有关,也可能在实验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含脂肪成分的药品在胃肠道滞留时间较长,消化酶对药物的溶出起主要作用,而简单的溶出介质不足以模拟这些因素。因此,需要对溶出度的测定条件和试验方法,如试验装置的改进、溶出介质的选择以及试验条件的控制等进行研究,设计不同制剂成分、不同药物剂型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体外实验方法。此外,建立模拟体内吸收的体外模型(如以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药物的小肠吸收),研究以药物的理化参数预测机体的吸收,研究可以预测人体血药水平的动物实验模型等,都是生物药剂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编辑推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4版)》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药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