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楼宜嘉 编 页数:234
内容概要
《药物毒理学》第3版编写过程中,作者楼宜嘉仍基本保持原有的写作风格,在内容上力求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突出毒理学基本理论在药物应用过程和新药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全书在原有内容和风格上,进一步结合我国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突出药物毒理学教材特点。教材内容大致分为3个板块: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对机体各器官的毒性作用及机制;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知识。教材第3版编写将更突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本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明确药物是双刃剑,是药三分毒的本质。并随着药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充实了生物类药物与药用纳米材料等安全性问题,旨在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满足药学领域整体发展的需要。本教材适用于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用,推荐在《药理学》课程授课阶段同时讲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四章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第五章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六章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七章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八章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九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十章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十一章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第十二章 药物对眼的毒性作用
第十三章 药物致癌作用
第十四章 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第十五章 药物遗传毒性
第十六章 药物成瘾和药物依赖性
第十七章 生物/基因类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十八章 药用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第十九章 药物非临床评价与GLP实验室
第二十章 全身用药的毒理研究
第二十一章 一般药理学研究
第二十二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研究
第二十三章 药物特殊毒性研究
第二十四章 药物临床应用的毒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三)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生物体的种类、性别、种系和年龄,代谢速率的强弱及代谢系统的发育状况均影响药物的毒性表现;药物对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及机体的营养状况都会影响药物代谢,从而增强或减弱其生物转化。四、药物排泄环节的毒性排泄(excretion)是指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经肾脏排到尿液和从肝脏经胆汁排到粪便,其他途径还有肺脏(呼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机体的排泄能力是影响毒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排泄是决定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度的因素之一,同时排泄器官也可能是药物的靶器官。(一)经肾排泄肾脏排泄药物的效率极高,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只有那些经过生物转化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不被再吸收而顺利排出。肾脏的主要排泄机制有三:肾小球滤过、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和肾小管主动转运。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因相对分子质量过大(超过60 000),不易透过滤过膜。药物在生物转化后成为极性更大的高水溶性代谢产物,重吸收比较困难,但一部分药物也可在肾近曲小管部分被重吸收,所以许多被重吸收的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作用也容易在此出现。经有机阴离子主动转运载体分泌的有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和水杨酸等;经有机阳离子主动转运载体分泌的有四乙胺和N-甲基烟酰胺。如主动转运载体被抑制,会使相应化合物的血浆浓度上升,如丙磺舒和青霉素都为有机酸,两药合用时,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主动分泌,使后者排泄减慢而药效延长并增强。影响药物的肾脏排泄因素除了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外,还包括肾脏的血流量、血浆蛋白结合程度、尿量、尿的pH及年龄等。如婴幼儿肾脏尚未发育完全,某些药物在幼年机体的消除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因此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损害也较成人高。
编辑推荐
《药物毒理学(第3版)》供药学类专业用,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