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张亚林//曹玉萍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亚林,曹玉萍主编的这本《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从社会-精神心理-生物学角度的全面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干预系统和干预方法,救治一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施虐者,并将防止家庭暴力的有关知识授给精神专业的医生和医学生,最后为促进我国制定禁止家庭暴力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专业参考依据。书中内容涵盖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发生因素、社会特征与后果、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特征、孕期家庭暴力、儿童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的干预模式和精神心理治疗。
作者简介
张亚林,医学博士,湖南省张家界人,留学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医疗:一级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与治疗师。临床兴趣广泛,临床心得独到,尤其在精神应激、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神经症及心理治疗等领域。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行为疗法,是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的主创成员。教学: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精神病学》的负责人和主讲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国家“十五”规划全国七年制医学教材《精神病学》主编、教育部研究生教材《高级精神病学》主编;是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得主。指导研究生53名(其中硕士23名、博士30名)。科研:国家重点学科精神应激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CMB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46本。主编代表作有《神经症理论与实践》、《精神病学》、《高级精神病学》、《行为疗法》、《心理冲突与解脱》、《换个角度看非典》、《家庭暴力》等。社会学术职务:世界卫生组织(WHO)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合作研究中心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社会精神病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副总编,《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副主编,《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美国加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新乡医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学术顾问或心理卫生顾问。曹玉萍,医学博士,湖南省郴州人,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进修。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持、主参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卫生部、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美国耶鲁大学贾氏基金等项目1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篇,参编国家“十五”规划全国七年制教材《精神病学》、教育部研究生教材《高级精神病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精神病学新进展》等著作15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应激与行为障碍、神经症与心理治疗。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家庭暴力的流行学调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调查方法
第三节家庭暴力的总发生率
第四节不同类型家庭暴力的发生率
第五节不同地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
第六节不同家庭结构家庭暴力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第二章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与前因后果
第一节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家庭暴力的发生因素
第三节家庭暴力产生的后果
参考文献
第三章家庭暴力的家庭特征
第一节对照研究
第二节暴力家庭的社会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家庭暴力施暴者与受虐者的特征
第一节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人口学特征
第三节施暴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第四节受虐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家庭暴力施暴者常见的精神障碍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躁狂症
第三节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五节品行障碍:
第六节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第七节性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第六章家庭暴力受虐者常见的精神障碍
第一节抑郁症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第三节神经症
第四节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参考文献
第七章家庭暴力男性施暴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男性施暴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附1躯体虐待问卷
附2躯体虐待严重程度问卷
参考文献
第八章家庭暴力男性施暴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男性施暴者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
第四节男性施暴者与单胺氧化酶基因多态性
第五节男性施暴者与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基因多态性
参考文献
第九章家庭暴力受虐者的求助方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求助理论
第三节求助方式的差异
第四节受虐者的求助方式及其效果
参考文献
第十章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临床研究
第四节一举两得式干预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夫妻暴力
第一节夫妻暴力现状
第二节社会人口学高危因素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情侣暴力
第一节情侣暴力现状
第二节实地调查
第三节情侣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超前心理干预预防夫妻暴力
第一节干预模式及其理论
第二节预防性心理干预的对照研究
第三节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孕期家庭暴力及产后抑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孕期家庭暴力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孕期家庭暴力的不利影响
第四节实地调查
第五节孕期家庭暴力与产后抑郁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孕期家庭暴力与新生儿健康
第一节孕期家庭暴力所致新生儿神经生化改变
第二节孕期家庭暴力之新生儿分子生物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孕期家庭暴力的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
第一节婴儿生长发育与相关影响因素
第二节生物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第三节遗传一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儿童虐待
第一节儿童虐待现状
第二节儿童虐待发生的高危因素
第三节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
第四节儿童虐待的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信效度分析
附: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儿童受虐量表的编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理论框架和编制流程
第三节编制量表
第四节量表信效度检验
附:儿童受虐量表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理论框架和编制流程
第三节编制量表
第四节量表信效度检验
附:儿童被忽视量表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儿童期性虐待
第一节儿童期性虐待的定义
第二节儿童期性虐待的流行学资料
第三节儿童期性虐待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儿童期性虐待的危害
第五节儿童期性虐待的评估
第六节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儿童虐待与人格形成
第三节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
第四节儿童虐待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家庭暴力中儿童的家庭氛围
第四节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儿童攻击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相关基因
第三节实验室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有儿童受虐史的抑郁症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儿童虐待史问卷
第三节临床特征
第四节针对性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老年虐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老年虐待的流行学资料
第三节老年虐待的危险因素
第四节老年虐待的识别与干预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技术
第一节受虐者的紧急处理
第二节暴力行为发生后的干预
第三节家庭暴力的预防性干预
第四节心理干预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家庭暴力的行为疗法
第一节家庭暴力与种种不良行为
第二节行为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行为治疗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施暴者的行为矫正
第一节厌恶疗法
第二节阳性强化法
第三节自我控制法
第四节放松训练
第三十章受虐者的行为矫正
第一节系统脱敏疗法
第二节冲击疗法
第三节生物反馈疗法
第四节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十一章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心理学策略
第一节应用心理学策略的重要性
第二节可应用的心理学策略
第三节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家庭暴力的社区防治
第一节社区防治的作用及其特点
第二节社区防治的模式与实施
第三节社区防治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社区防治之展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应用于巩固期和维持期,患者精神症状逐渐消失,自知力逐步恢复,接触改善,能进行交流学习,有了解疾病性质、提高识别能力的需要,也有学习应对社会歧视、改善人际交往及其伴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需要。例如可以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减轻社会心理因素给患者带来的打击;通过情感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患者获得尊重、理解和重新生活的勇气;通过认知治疗,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使其能坚持药物的巩固和维持治疗;通过集体心理治疗,把具有共同性的患者合在一组,制订治疗计划,定期指导和动员小组成员讨论。对精神分裂症伴发的阴性症状和某些行为问题,可以借助行为治疗技术来塑造患者的行为,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延缓精神衰退。
编辑推荐
《家庭暴力现状及干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