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世界精神病学协会 页数: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抑郁障碍目前已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性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其患病和复发率高、自杀和致残率高,预计到2020年是排名第二位的高致残性疾病。在世界精神医学协会(WPA)和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的共同组织下,全球知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药理学家、政府官员和卫生经济学家共同编写了《WPA抑郁障碍教育项目》,是迄今为止关于“抑郁障碍”内容最全面、数据最权威的学习教材。
于欣等翻译的这本《抑郁障碍概述》为《WPA抑郁障碍教育项目》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介绍了抑郁障碍的概念和分类,抑郁障碍的识别、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文化相关问题,抑郁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有关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抑郁障碍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影响
第三章抑郁障碍的识别、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文化相关问题
第四章抑郁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第五章抑郁障碍的治疗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0世纪早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表了他划时代的文章“哀伤和忧郁”。弗洛伊德感兴趣的是正常悲痛和抑郁障碍(忧郁)有什么区别。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抑郁障碍的根源涉及一个被他描述成“攻击的内化”的心理过程。在他的叙述中,抑郁可能产生于一个亲密关系的结束,不管是通过死亡、疾病、故意决定的,还是意外发生的。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悲伤的心理工作涉及撤回对不再存在的人的情感依恋。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矛盾关系时,爱的感觉可能混合了对他人的仇恨或愤怒情绪。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某些个体可能无法解决指向丧亲的攻击性的情感。弗洛伊德假设,因为有必要获得心理上的缓解,某些人可能用一种他叫做内向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解决他们对失去的人的攻击,导致他们掉转矛头攻击自己。发生这种转变的临床表现可以见于从正常的悲伤、相关的情感和丧失的经历,转变为忧郁(抑郁障碍)特征性的内疚、自责和自杀观念。由于防御机制运作的特殊方式(即在意识所能了解的范围以外),个体不能解释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弗洛伊德模型涉及的治疗方法的第一步,是要帮助患者在意识层面知晓朝向丧失个体的攻击性。紧随其后的是努力解决攻击性情感的工作,因为病人已经意识到这些情感。这个抑郁障碍的病因学模型和推荐的治疗,在上个世纪一直被许多患者所遵循并受益良多。在最近几十年,临床导向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的进展的导致了另一个重要方法的引入。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学家Heinz Kohut发展出了一种精神分析体的思想称为自体心理学。Kohut认为维持心理平衡依赖于一种结合个体和重要人际关系影响的调节能力。他认为正常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外部心理支持,这一支持始于出生,并在一生中持续。Kohut使用术语自我凝聚力来描述存在充分的自我意识、自尊和自我调节(包括调节人际关系),使个体得以相当适应的方式功能完好的状态。在Kohut的角度来看,丧失与某人的关系而这个人已经成为重要的外部心理支持来源的话,个体会产生自我分裂,原因是受影响的个体没有充足的能力来维持自我凝聚力。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我失调的临床表现,包括抑郁。在这种情况下的治疗,旨在重新建立外部支持,进而恢复自我凝聚力和内部调节能力。这个理论的观点以自我凝聚力解释了另一个应激的来源,认为可能导致抑郁。如上所述,能够保持凝聚力的自我意识的能力依赖于内部的自我调控来维持。应激可能像上面说的那样来自外部的支持的丧失。然而,应激也可以从内部由于所谓自恋的伤害而丧失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恋的伤害是失去一个或多个个人身份导致的自我的伤害、打击自尊、或精神创伤。导致自我分裂可能产生抑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目的不是重建外部支持;相反,外部支持被视为一道桥梁,重新建立内在自我凝聚力,方法或者是重新回到以前的自我凝聚力,或者是发展出一种新的、完善的自我。生活中许多转变角色(例如,丢失工作或关系)涉及丧失之前的角色。虽然不像爱人的死亡影响那么显著,但这种丧失也能产生一种伤害自我的状态,从而导致抑郁障碍。
编辑推荐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抑郁障碍教育项目:抑郁障碍概述(第1卷)》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