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陈纪藩 页数:1038
内容概要
《金匮要略(第2版)》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全国近十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编写而成。《金匮要略(第2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普遍认可与好评。为了反映十年来《金匮要略》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新观点、新成果,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
本版仍保持上一版的体例结构,全书共分七篇。第一篇绪论,介绍《金匮要略》的沿革,版本、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主要内容与学术特色等。第二篇至第五篇对《金匮要略》第一至二十五篇的各条原文,分别从“词语注解”、“经义阐释”、“方药评析”、“文献选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讲解、评析、引录和介绍。其中,“临床应用”、“现代研究”项的内容较上一版有较多修改和更新,博采近十年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与《金匮要略》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作为增补的内容,“临床应用”项,精选历代医著,现代医家运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于临床之文献,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文献选录”项对古代文献的引用尽量选择了最好的版本。第六篇介绍了《金匮要略》的现代研究。第七篇为《金匮要略》本文、注本,参考书精选评价。
本书对《金匮要略》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挖掘、整理、研究,既有历代医家的精辟论述,又有当代新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平正通达,汲取历代研究精华,反映现代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金匮要略》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精度、高度和深度,反映了当代研究《金匮要略》的最高水平。对读者在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等,万面理论思维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裨益和帮助。
《金匮要略(第2版)》适宜读者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各级医师,中医药大专院校教师,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中医药科研工作者。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金匮要略》的沿革
一、成书
二、散佚
三、整理
第二章 《金匮要略》的版本
一、《金匮要略》版本源流
二、《金匮要略》的选本
三、可供参校的引录《金匮要略》的古代医籍
第三章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
一、伤寒与杂病是不同的类病
二、伤寒与杂病互有联系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宜合看互参
第四章 《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
二、《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与学术特色
一、《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特色
第六章 《金匮要略》的辩证思想
一、医者与病人的辩证关系
二、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
三、邪实与正虚的辩证关系
四、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五、病与证的辩证关系
六、已病与未病的辩证关系
七、数病同病的辩证关系
八、辨证与治疗的辩证关系
九、内科与他科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 《金匮要略》教医研的现状与展望
一、教学方面
二、医疗方面
三、科研方面
第二篇 《金匮要略》诠解一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二章 痉湿喝病脉证治
第一节 痉病
栝蒌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第二节 湿病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耆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第三节 喝病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附《外台秘要》方
……
第三篇 《金匮要略》诠解二
第四篇 《金匮要略》诠解三
第五篇 《金匮要略》诠解四
第六篇 《金匮要略》的现代研究
第七篇 《金匮要略》文本、注本、参考书精选评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临床应用】本条对中医养生学说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著名养生家孙思邈之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是在本条“养慎”方法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至今仍为后代养生学家所推崇。现将孙氏《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养性》中的精辟论述转引于后,以供养生家参考: 养性序第一十条:扁鹊云: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话,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嵇康日,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失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道林养性第二:真人日,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怯,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表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 调气法第五:彭祖日: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疾竟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
编辑推荐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适宜读者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各级医师,中医药大专院校教师,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中医药科研工作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