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诊疗与预防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叶顺章 等主编  页数:916  字数:1435000  

内容概要

  本书特色:一、我国性病发病人数、病种构成等流行病学资料与前些年比较有所不同,需要更新和补充;二、性病病种分类有变动,为和国际接轨,应对性病病种分类有所改动;三、目前临床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如近期梅毒和建国初期梅毒在临床症状和分期等方面已有所不同,应予修正。对各病的鉴别诊断尚需进一步详细,某些新的治疗药及治疗方法亦需增补;四、在性病的实验诊断方面,出现了许多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有些已被列为诊断性病的“扩大的金标准”,有必要在书中予以介绍;五、近年来,我国在同性恋人群中的性病防治也做了不少工作。他们是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这方面的内容需要增加;六、国家出台的有关性病艾滋病的新法规以及美国CDC性病治疗指南已出新版(2006),需予参考增补。

作者简介

叶顺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院)研究员、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80-1982年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Atlanta)进修微生物学、免疫学、麻风病和性病学。1992年起任研究员。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2002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院)所(院)长和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主任。曾任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及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兼皮肤科用药评审委副主任、江苏第一届热带病与寄生虫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99年被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广电局评为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邵长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56-1960年就读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获候补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皮肤病科研办公室、性病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皮肤病、性病临床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1984年主持科研项目“全国银屑病流行及自然病程调查”获得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1991年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证书,并获得多项中国医学医科院、南京市、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的关于银屑病、性病研究等奖项。曾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199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奖励;1999年获卫生部、公安部、教育部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彰“全国预防与控制性病艾滋病”先进个人称号。现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顾问,以及《临床皮肤科杂志》等多部期刊编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性病的社会学与流行病学
 第一节 性病——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一、对患者个人的危害
  二、对家庭的危害
  三、对社会的危害
  四、对经济建设的危害
 第二节 性和性病的社会心理学
  一、性和性行为
  二、性行为的社会判断
 第三节 性病流行病学和监测
  一、概述
  二、性病流行过程
  三、性病流行特征
  四、性病流行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
  五、性病监测方法
  六、性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流动人群与性病
  一、概述
  二、性病和通过性传播的HIV的危险人群
  三、欧洲卖淫者的流动
  四、国籍和流动(旅行)与欧洲STD及HIV的关系
  五、流动人群与STD、HIV/AIDS的关系
  六、中国内地流动人群与STD/HIV感染
  七、结论
第二章 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我国性病防治经验
  一、概述
  ……
第三章 泌尿生殖器的解剖学和防御机制
第四章 性病症状学和临床诊断
第五章 重点防治的性病
第六章 其他与性传播相关的疾病 
第七章 性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八章 性病临床病征处理
第九章 与性病相关的临床各科
第十章 性病药物学
附录一 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附录二 国家有关性病/艾滋病防治法规
附录三 2006年性病治疗指南
常用专业缩略语
常用英中文词汇对照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性和性行为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主动参与,性都构成我们日常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内容,性的影响无处不在,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生活方式,也潜存于每一社会文化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反而很难给性下个定义,与性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太多,性在不同层次上也有不同含义,它可以指性器官、性别、性功能、性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根植于我们梦想、渴望、恐惧和挫折之中的性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定义性概念本身,要紧的是从性表达的实际过程中去讨论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一)人为什么要表现性行为从性的生物学根源看,性与吃饭是基于本能或基本需要的满足。仔细想来,吃饭和性欲不完全是一回事:其一,吃饭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生物有机体,无论动物或人,不进食是无法生存的,而性欲却并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也没有证据表明禁欲严重有损于健康;其二,吃饭是由饥饿感驱动的,当饥饿感驱动人吃东西时,其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大,几乎所有社会不会干涉吃饭的“原因”,尽管某些因素会影响其吃饭的行为模式。’可是,性的驱动就复杂多了,有人曾以“本能”来解释驱动,所谓本能指由遗传获得的某种内在驱动力量,但是对于人类身上的这种驱动力,我们是最不容易确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伴有高潮的神经生理上的释放,而且这种驱动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和社会机制,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驱动与表达模式根本上区别于吃饭,它包含了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力量的整合。对大多数生物来讲,性与繁殖关系密切,动物交配与其种类延续有很复杂的生物学上的调控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可以认为,首先性活动是为了繁殖。但是人类仍有大量的性活动与繁殖没有关系,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人类参与性活动是为了获得肉体快乐,其实也可以假定性行为来自心理驱动(感官快乐),曾有人在动物大脑中发现了“快乐中枢”,实验动物会不间断地表达反馈刺激行为,这个“快乐中枢”人类可能也有。其次,人作为社会的人,依赖社会而生存,对社会也必然作出适应应答,性是表达情感与获得爱情的工具,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当一个自己完完全全地、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奉献给对方时,性因情感而激活高涨。从相反角度看,人际关系的疏远与破裂,性同样会发生实质性变化,试想当第三者插足,夫妻感情受到严重伤害,岂止是愤怒和痛苦,性欲简直会因此荡然无存。其三,性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化到人格中的自我意识;我是什么人,不仅涉及道德、种族、宗教信仰、政治和社会角色,更重要的是性别的自我意识。对于儿童,性别意识的觉醒早于其他社会意识,即是说,儿童首先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后,才逐渐模仿、认同和同化其他社会属性到自我意识中去。尽管一个人的生物学的性觉醒是件相当简单的事情,但是从生物学性别识别到社会性别的意识,却经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奠定了该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及心理体验。其四,性显然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性对个体心理上自我评估与体验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个人价值信念和自我评估体系,各种行为活动不断从他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从而产生自尊、自卑、炫耀、羞耻等内心情感体验。在所有行为活动中,性行为的表达成功与失败,内心体验是潜在的,但是基础的。一个阳痿的男人可能在与男性性功能无关的领域里也常常会失去自信,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而自卑。

编辑推荐

《性病诊疗与预防(第2版)》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病诊疗与预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可能是包装箱太大了,里面的充气袋都坏掉了,导致我的书封面前后都裂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