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王洪图 编 页数:811 字数:12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内经》的成书及其科技学术、文化背景、学术发展概况等;第二部分为理论篇,从医学原理、哲学思想和学术专题等方面加以阐述;第三部分为原文导读,选择《素问》36篇、《灵枢》20篇,以原文为基础,从原文训解到理论研究、临证指要等进行全面阐发;第四部分为导研篇,介绍《内经》古韵研究及《内经》研究思想和方法。
书籍目录
上篇 绪论篇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年代
一、《内经》成书古今说
(一)古代《内经》成书说
(二)近现代《内经》成书说
二、《内经》书中的时代标志
(一)社会背景
(二)科学技术
(三)语言文字
三、与《内经》相关的史志、著作、文物
(一)史志记载
(二)相关著作
(三)出土古佚书
四、《内经》的成篇与成编
(一)《内经》各篇撰写时间的大体分期
(二)《内经》成编年代
五、《内经》书名考证
(一)《黄帝内经》
(二)《素问》
(三)《灵枢》
第二节 《内经》的版本与流传
一、《素问》传(版)本系统
二、《灵枢》传(版)本系统
第二章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概要
第一节 藏象学说
一、《内经》解剖学的发展
二、《内经》脏腑理论的发展
(一)脏腑功能
(二)脏腑相关
……
中篇 理论篇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医学原理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黄帝内经》理论专题发挥
下篇 原文导读
《素问》部分
《灵枢》部分
附篇 导研篇
第一章 《黄帝内经》音韵校勘研究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章节摘录
一、《内经》的地理医学内容 (一)地理与气候 不同的地理,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了我国五方气候的基本特点,即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素问·异法方宜论》还进一步论述了我国五方气候与地理的关系,指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地区方域不同,地势高下之异,因而有着不同的水土性质、气候类型;而且也大体符合我国东南纬度低、气候温暖多湿,西北纬度高、气候寒凉多燥的气候特点。这些认识虽然还比较粗浅,但它与现代地理、气候区划思想颇为相似,而且地势地貌、地质土壤、水质水温、气象要素等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已成为现代地理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素问·五常政大论》还指出,南北高下之地,之所以有寒热温凉的气候差异,主要是由于“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的缘故。因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从而科学地运用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地域不同,气候亦异的自然现象。 (二)地理与体质 人们的生活习惯、体质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述了我国五方之人的生活习惯及体质特点,指出东方之人“食鱼而嗜咸……皆黑色疏理”;西方之人“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人“乐野处而乳食”;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肘……皆致理而赤色”;中央之人“食杂而不劳”。明确提出了“因地异质”的问题。 刘安《淮南子·坠形训》也认识到在不同地理环境生活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指出:“坚土人刚,弱土人肥(肥,《孔子家语》作“柔”为是),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垆土,黑刚土;息土,肥沃的土地;秏土,贫瘠的土地。也说明人们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的影响,在生理上形成了某些特殊的体质。一般来说,北人喜食麦面,南人喜食稻米;北人怕热,南人怕冷;北人身材相对高大,南人身材相对矮小。由于南北之人的体质差异,一旦南北易居,常常不能适应新的地理环境,与久住当地的人们相较,不仅会出现过于怕寒或怕热的现象,而且还会产生不服水土之病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伏水土候》指出:“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离封邑,气候既殊,水土亦别,因而生病。病之状:身体虚肿,或下利而不能食,烦满气上是也。”《诸病源候论·不伏水土痢候》说:“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人肠胃,肠胃不习,便成下痢。”“不伏水土”即“不服水土”。可见古代医家对因异地而居所发生的“不伏水土”之证已有较深的认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