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汪受传 编 页数:1120
内容概要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分支学科,几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目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现代技术的进步,学科间交叉渗透,中医儿科学在保持其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提高自己,开始了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历程。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就是立足于满足中医儿科高级专门人才学习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学科发展,力图充分反映学科学术进展,照顾到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不仅介绍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进展,总结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而且注重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和已建立起的研究方法。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概论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
一、中医儿科学的学科范围
二、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现状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学说概要
一、《素问》、《灵枢》
二、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
三、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四、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
五、曾世荣《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六、薛铠、薛己《保婴撮要》
七、万全《幼科发挥》等
八、陈复正《幼幼集成》
九、吴瑭《温病条辨》
十、徐小圃《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
第二章 生理病理与喂养保健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二、婴儿期
三、幼儿期
四、学龄前期
五、学龄期
六、青春期
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一、生长发育
二、生理特点
三、体质特点
第三节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
一、病因特点
二、病理特点
第四节 乳食喂养与儿童保健
一、乳食喂养
二、儿童保健
第三章 儿科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节 儿科诊法概要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 儿科辨证概要
一、八纲辨证
二、六淫、疫疠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四、脏腑辨证
五、气血痰食辨证
第三节 儿科治法概要
一、内治疗法
二、外治疗法
三、针灸疗法
四、推拿疗法
第四节 儿科护理概要
一、一般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用药护理
四、心理护理
五、急症、重症等特殊护理
第四章 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医儿科的科研方法
一、中医儿科传统研究方法
二、现代医学科研基本方法
三、中医儿科现代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医儿科的科研内容
一、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二、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初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怯
第二节 胎黄
第三节 脐风
第四节 新生儿肺炎
第五节 新生儿败血症
第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
第七节 赤游丹
第八节 脐湿、脐疮
第九节 脐血
第十节 脐突
第十一节 斜颈
第六章 时行疾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奶麻
第三节 风痧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手足口病
第六节 痄腮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八节 病毒性脑炎
第九节 脊髓灰质炎
第十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第十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十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四节 艾滋病
第十五节 丹痧
第十六节 顿咳
第十七节 白喉
第十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九节 细菌性痢疾
第二十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七章 常见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第二节 蛲虫病
第三节 钩虫病
第四节 绦虫病
第五节 姜片虫病
第六节 血吸虫病
第七节 疟疾
第八节 阿米巴病
第八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鼻渊
第三节 鼻衄
第四节 乳蛾
第五节 喉痹
第六节 咳嗽
第七节 哮喘
第八节 肺炎喘嗽
第九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系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滞颐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腹胀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胃痛
第八节 厌食
第九节 积滞
第十节 泄泻
第十一节 便血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十三节 脱肛
第十四节 疳病
第十五节 肥胖症
第十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夜啼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六节 过敏性紫癜
第七节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八节 缺铁性贫血
第九节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十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十一节 白血病
第十二节 智力低下
第十一章 肝系病证
第一节 惊风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多发性抽动症
第四节 痿病
第五节 痹病
第六节 胁痛
第七节 肝痈
第八节 急性胆囊炎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
第十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二章 肾系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尿血
第五节 尿频
第六节 遗尿
第七节 消渴
第八节 热淋
第九节 石淋
第十节 解颅
第十一节 五迟
第十二节 五软
第十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十四节 性早熟
第十三章 其他病证
第一节 夏季热
第二节 疰夏
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四节 奶癣
第五节 荨麻疹
第六节 毒蛇、毒虫咬伤
附篇
一、方剂汇编
二、儿科常用中成药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中国儿童保健的传统经验,许多均在现代被证实了其科学性,得到重新认识和推广应用。自《史记》、《列女传》开始记载的胎养胎教学说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实,宣传推广我国古代养胎护胎的宝贵经验,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提出的“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小儿养育观,对于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提出小儿初生应当“母婴同室”、“早期开乳”、“按需喂给”等,其实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早有明确记载,是中华民族千万年来的传统做法。遵循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辨质养护,研究不同体质偏颇儿童的食物调养、药物调理、生活调护,以及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为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现代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三)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孕妇妊娠期服药预防新生儿疾病,取得了不少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于胎萎不长治疗的研究,降低了胎怯的发病率;通过孕妇妊娠期服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显著降低了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挥中医药扶正固本、调整机体的优势,增强体质,降低发病率,已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调补肺脾肾,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显著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对于反复发生脾胃病的儿童,平时健运脾胃,恢复脾胃功能,显著减少了脾胃病的发病率;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缓解期,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扶助正气,延长了缓解期,减少、减轻了发作。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观点,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适应现代儿科临床需要,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医儿科学临证医学方面,借助于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方法的规范,科研成果大量产生。将传统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验证、比较甄别、提高创新,使临床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对现代临床新出现的疾病,如厌食、反复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性早熟等,应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扩大了中医儿科应用范围,提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水平。中医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肺炎、肠炎、病毒性肝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药效学研究表明,不少中药不仅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还能调整机体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减轻病理反应,以及对症处理作用等,说明中医治法的特色在于辨证方药的整体效应,即多靶点效应。多种与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有关的疾病,如厌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疳证等,中医药治疗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即: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以使相关物质摄入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许多中药新药的发明和剂型改革,如清开灵注射液用于感染性疾病,青蒿素治疗疟疾,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病综合征,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砷制剂用于白血病等,都使中医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也使用药更加方便。随着国家对中医儿科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大,一批儿科常见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已经形成或正在优化过程中,如病毒性肺炎、感冒、哮喘缓解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紫癜肾炎等的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的推广,将会给广大城乡儿童带来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编辑推荐
《中医儿科学(第2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