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李卫民 等编著 页数:302
前言
方以药成,方剂与中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方药共荣。方剂数以万计,但常用的中药仅几百味,因此,以药为出发点,总结方药的配伍规律和复方中药物功效发挥的影响因素,同时深入、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总结常用中药的历史脉络、临床应用和研究概况,对中医方药的临床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高层次的中医药爱好者以及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队伍不断壮大,迫切需要有专人对常用中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总结,以满足中医药医疗实践、科研和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常用中药进行全方位的系列研究总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潜心研究。可喜可贺的是,学生汤小虎、李卫民等陆续开始了该项工作,继关于桂枝的专著《百病之主一桂枝说》之后,现在又出版关于地黄的专著。本书的重点内容(下篇)为方药配伍学系列中药功效发挥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的总结,若能整合其他已经完成的如《百病之主一一桂枝说》和日后将继续进行的同一系列的书籍,可望促进方药配伍学的形成,将对方药配伍学整个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论述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的专著。全书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述了地黄名称、药材、品种与质量、生、熟地黄比较;中篇以历史为线索,结合功效历史沿革、各家学说和方药共荣等追溯了地黄在历史长河中的运用和发展,探讨地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丰富的相关理论和运用;下篇紧扣地黄功效,结合详尽翔实的统计数据,系统客观地阐述地黄的配伍研究和影响地黄功效发挥的其他因素,并引用古今医论和医案作为例证。 本书围绕地黄功效,通过配伍尽展其“至阴”之特性,对地黄常用配伍的配伍机制、配伍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地黄的配伍规律和配伍技巧,并整合地黄功效方向发挥的诸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化、丰富、完善地黄的相关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黄的潜在功能。对中医临床提高组方用药水平、减少地黄临床配伍运用的随意性、主观性和机械性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教学和地黄相关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适合于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的中医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地黄其名 第二节 地黄药材 第三节 品种与质量 第四节 生地黄和熟地黄比较 一、药材鉴别 二、炮制区别 三、性味归经 四、功效主治 五、用法和使用注意 六、化学成分区别 七、药理作用区别中篇 第二章 地黄历史沿革下篇 第三章 地黄与气、血、津、精、阴、 阳的关系 第四章 地黄的配伍研究 第五章 影响地黄功效发挥方向的其他因素 第六章 地黄功效发挥诸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晋代葛洪《抱朴子》就有使用生地黄明目功效的记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朱肱《北山酒经·卷下》用地黄酒“治聋明目”。《名医别录》和《开宝本草》均将生地黄明目功效和补虚、通血脉功效一起正式提出,谓生地黄能“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地黄的明目功效与其性寒凉,人肝经能清肝凉肝,补血养肝,人肾经滋阴补肾,人心经养心血密不可分,在这些功效的基础上协同发挥明目作用。目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能发挥其视物辨色等正常的生理作用。目与脏腑的关系密切,其中与肝、心、肾关系较为密切,尤其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目为肝之外候。”《灵枢·经脉》日:“足厥阴肝脉,连目系”,《素问·五脏生成》日:“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日:“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素问·金匮真言论》日:“肝开窍于目”,故肝气调和,肝血足,目能辨色。如肝血不足,肝不藏血,就易出现双目干涩,视物模糊或昏花,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肾生脑髓,目系又属脑,故目与肾相通,且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肾精血充足,气化正常,则精血津液上充眼目,润泽濡养。《黄帝内经》中另有目为心窍之说。《素问·解精微论》载:“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灵枢·大惑论》载:“目者心使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