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肖振辉 编 页数:361
前言
本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是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下,在2005年第1版出版后,经过3年的教学使用,在广泛征求使用学校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 本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以第2版新教材为基础,以中医学类各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与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及题型衔接,由第2版新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执笔编撰。 编写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根据目前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31个病证为高职高专学习的重点病证(详见教材中的教学大纲)。在本次修订中,考虑到学生今后要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故除教学大纲中的31个重点病证外,又增加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另外14个病证(教材中除遗精外),共45个病证。在本次修订时,对45个病证均增加了新内容(包括学习重点、难点解析与学法指导),并对原习题进行了修改,使本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本书在帮助学生学习、复习和自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方面有很大裨益;同时,通过解题实践,可使学生熟悉和适应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及其他各类相关考试;并为各校建立考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进行考试改革,实施微机无纸化考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与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和编排,与教学大纲联系紧密却又有区别。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不一定是难点,目的是通过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每个病证均有习题,习题中的选择题是国际通用的考试题型,通过设置似是而非的干扰答案,具有信息量大,有利于考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成绩评定客观等优点,已被当今各类考试所广泛采用,也被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及执业医师准入资格考试笔试采用,也是本书习题部分的主要内容。 但单一的选择题对诸如中医名词术语概念的理解记忆,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应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等,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根据本学科特点,还设有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题等传统题型,以弥补选择题型的不足。
内容概要
本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以第2版新教材为基础,以中医学类各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与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及题型衔接,由第2版新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执笔编撰。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全书根据目前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31个病证为高职高专学习的重点病证(详见教材中的教学大纲);书中学习重点、难点解析与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和编排,与教学大纲联系紧密却又有区别;每个病证均有习题,习题中的选择题是国际通用的考试题型,通过设置似是而非的干扰答案,具是《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习题部分的主要内容;习题的内容覆盖了教材内容的90%以上。
书籍目录
绪论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肺病证第一节 感冒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c参考答案第二节 咳嗽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三节 肺痈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四节 哮病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五节 喘证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六节 肺胀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七节 肺痨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 心脑病证第一节 心悸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二节 胸痹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三节 眩晕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四节 中风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五节 不寐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六节 痫病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七节 癫狂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八节 痴呆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 脾胃肠病证第一节 胃痛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二节 痞满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三节 呕吐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四节 呃逆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五节 腹痛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六节 噎膈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七节 泄泻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八节 便秘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参考答案第九节 痢疾学习重点……第四章 肝胆病症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第七章 经络肢体病证第八章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附 模拟试卷及答案
章节摘录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2.《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内科学的贡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成为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特点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首创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张滋阴降火为常。 4.温病学家对中医内科学的贡献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对湿热病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丰富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内容;王孟英的《温热经纬》是对温病学说的总结和普及,也是集温病诸家之大成。至此,温病学说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中医内科学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更全面、完善,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对外感热病详于寒而略于温的不足,形成了一个与伤寒不同的外感热病体系。温病学说使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更臻成熟与完备,成为中医内科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方法主要有以下10种命名方法:一是根据病因命名,如伤风、虫证等;二是根据主要症状命名,如咳嗽、呕吐、泄泻、便秘、眩晕、不寐、遗精、失音等;三是以特殊临床表现命名,如消渴、哮证、癫狂等;四是以临床主要特征命名,如黄疸、水肿、鼓胀、积聚等;五是以病机命名,如饮证、厥证、郁证等;六是以病位结合病机命名,如肺痈、肺痿、胸痹等;七是以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八是以病因与病机结合命名,如痰饮、瘀血等;九是以疾病的传变性命名,如疫痢、传尸痨等;十是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