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概要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宋传荣//何正显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由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防治与康复原则11部分组成。其中,绪论介绍了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体系;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介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和经络是中医的生理学;病因、病机是中医的病理学;体质主要介绍体质的有关概念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诊法、辨证是中医的诊断学基础;养生防治与康复原则是中医养生、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及其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思维    五、《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命名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分布规律    四、表里关系    五、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概念    二、作用    三、循行部位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含义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    五、体质与治疗    六、体质与养生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劳逸失度    三、饮食失宜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虫兽伤    三、寄生虫    四、医源因素    五、先天因素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邪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排出物    四、望舌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内容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概要    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三、三焦辨证概要第十章  养生、防治与康复原则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自然    二、调摄精神    三、饮食有节    四、锻炼形体    五、护肾保精  第二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三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四节  康复原则    一、形神结合    二、内外结合    三、药食结合    四、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二  《中医学基础概要》教学大纲

章节摘录

插图:(七)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肺结核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但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痄腮)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此外,疾病损害而形成的体质改变,其体质类型还与疾病变化有一定关系,如慢性肝炎早期多为气滞型体质,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转为瘀血型、阴虚型等不同类型的体质。可见,体质与疾病因素常互为因果。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针灸也具有相应的补泻效果,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救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用之不当,或针药误施,将会加重体质损害,使体质由壮变衰,由强变弱。总之,体质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先、后天多种因素构成影响体质的内外环境,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个体不同的体质特征。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体质间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这种差异,既有因生存空间上存在的自然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群体差异,又有在相同的生存空间,但因禀赋、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既有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又有同一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为了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就必须对纷繁的体质现象进行广泛的比较分析,然后予以甄别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体质的分类方法是认识和掌握体质差异性的重要手段。中医学体质的分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为理论基础而进行的。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黄帝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功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现代医家多从临床角度根据发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进行分类,但由于观察角度、分类方法不同,对体质划分的类型、命名方法也有所不同,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每一分类下又常有不同划分方法,但其分类的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其功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脏腑精气阴阳和经络气血的盛衰偏颇,导致了个体之间在生命活动表现形式上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人类体质现象的多样性和体质类型的出现。

编辑推荐

《中医学基础概要(第2版)》:中药等专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学基础概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很详细,介绍的很好,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
  •   了解人体基本需求,预防疾病
  •   商品挺好的、价格还可以,服务周到。
  •   教材绵阳专家编的,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