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田代华 编 页数:799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味药方,是专指由三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是在对药方的基础上加一味中药所构成,是对药方的补充和发展。本书即是在2000年《实用中医对药方》出版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收集了上自《伤寒论》、《金匮要略》,下至1980年以前的古今文献,精心筛选编写而成。 三味药方大多组方简便,配伍合理,疗效确切,被历代医家广泛使用,为我们今天学习、应用与研究,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资料。如《伤寒论》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小承气汤、十枣汤、四逆汤、茵陈蒿汤、调胃承气汤、通脉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干姜人参半夏丸、大黄附子汤、大建中汤、大黄甘遂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甘草小麦大枣汤、泻心汤、猪苓汤、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医学启源》生脉散,《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导赤散,《杨氏家藏方》牵正散,《兰室秘藏》通关丸等,都是古代著名的三味方,成为医家争相使用的经典方剂;现代方剂如《古今名方》复方丹参片等,也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剂。 配伍是中医方剂的核心问题,而三味药方与对药方一样,为方剂的配伍提供了最基本、最简洁、最明确、最可靠的依据。综观三味药方的配伍,几乎涵盖了中药复方配伍的各种形式,如君臣、反佐、相须、’相使、阴阳、寒热、补泻、散敛、升降、开合、刚柔、润燥、动静等。因此,加强三味药方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深化与提高,而且可以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味药方是历代医家临床常用的组方形式之一,与对药方一样,具有紧扣病机、功效专一、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等特点,“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如《医学启源》生脉散,由麦冬、人参、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敛汗生脉之功,主治气阴两伤所致中暑、心衰、心肌炎、心绞痛等引起的头昏,胸闷心悸,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脉虚等病症。方中麦冬甘寒滋阴液,人参甘温补阳气,五味子酸温敛气阴。其中,麦冬与人参配伍,气阴并补;麦冬与五味子配伍,酸甘化阴;人参与五味子配伍,补敛阳气。总是围绕“气阴两伤”之病机进行治疗,且力专效宏,待气阴充足,则诸病悉除。现代研究证实。
内容概要
本书融资料性、学术性、实用性于一体,一方面为临床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三味药方,另一方面为中药、方剂的古今研究提供参考。三味药方是专指由三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和对药方一样,是中医复方配伍最简单、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具有紧扣病机、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等特点。但历史上尚无一部三味药方专著出现,对广大读者不无遗憾。《实用中医三味药方》就是在《实用中医对药方》出版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编写的,共收录三味药方2719首,分为补益、内、妇、儿、外、五官六大类,每类按病证分为若干篇。每方设方源、异名、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宜忌、加减、临证举例、现代研究、方论选录等,每方增设按语,分析组方配伍意义。并于篇末增设评按,分析该病的证治规律,总结本篇所收三味药方的配伍特点和常用药物等。
书籍目录
补益方 补阴阳气血 补益脏腑 延年益寿内科方 普通外感病 伤寒 温病 暑病 内伤热病 咳嗽 喘哮 肺痈、肺痿 痰饮 出血证 胸痹、心痛 心中烦热 惊悸 失眠、健忘附:脏躁 汗证 食欲不振 食积 胃脘痛 呕吐 吞酸嘈杂 噎膈 反胃 呃逆 泄泻 痢疾 霍乱 便秘附:脱肛 腹胀 腹痛(含小肠疝气) 积聚 头痛、眩晕 胁痛 黄疸 中风 水肿、鼓胀 遗精、白浊附:阳痿 淋证 癃闭 遗尿 脱发、白发 疟疾 消渴 腰痛 痹证 痿证 脚气 厥证 虚劳 气血不调 解诸毒妇科方 月经不调 经闭 瘕瘕痃癖 崩漏 带下病 阴肿、阴痒 妊娠恶阻 妊娠心腹痛 妊娠吐泻、痢疾 胎动不安、胎漏 妊娠二便异常 妊娠中风 子死腹中 妊娠杂证 瘦胎易产 难产 胞衣不下 产后血晕 产后中风 产后诸痛 产后恶露不尽 产后乳汁不下 产后痢疾 产后小便异常 产后杂证 妇人血气诸痛 妇人杂病儿科方 外感病 内热证 麻疹、瘾疹 咳嗽、喘促 食积、乳癖 吐泻、霍乱 痢疾 腹痛、腹胀 急慢惊风附:痫证 夜啼 诸疳证 吐衄、便血 大小便异常附:脱肛 诸疮附:脐湿 丹毒 阴肿 诸虫 儿科杂病外科方五官科方附录 三味药方方名索引
章节摘录
的外感疾病。其与普通外感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关于温病,《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涉及,而明清时期始创温病学说,《温病条辨》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可见,温病与广义伤寒并无太大的区别。 对于温病的辨治,明清之前,医家大多沿用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明清之后,叶天士创有“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有“三焦辨证”,对温病的辨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均未出八纲辨证范畴。由于本书所选仅是三味药方,并非治疗温病的代表方,故只能从病证的属性,分为热证、寒证、湿热证,要在示人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药物及组方规律。兹述如下。 热证主要是指温热、疫毒侵袭人体,由于素体阳盛阴虚,从而表现为以发热烦渴、面赤头痛、咽喉肿痛、腹胀便秘、小便短赤、甚至皮肤发斑、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等为主症的病证。初期有表热者,多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脉浮数等症,治当清解表热,常用柴胡、青蒿、石膏、黄芩、葛根等药配伍,后世则多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竹叶等药组方。本篇三味方中,如柴胡散(柴胡、石膏、麻黄)、葛根散(葛根、麻黄、犀角屑)即属此类。病久入里热盛者,则有大热烦渴、便秘尿赤、咽肿发斑,甚至有各种出血及神昏痉厥等症,治当清热滋阴、凉血解毒,常用石膏、滑石、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芒硝、苦参、青黛、生地黄、丹皮、玄参、大青叶、银花等药相伍组方。本篇三味方中,如大黄活命丹(大黄、僵蚕、白芷)、大青散(大青、阿胶、豉)、元天苦救汤(苦参、元参、天花粉)、乌梅汤(乌梅、龙脑薄荷、金银花)、玄丹升麻汤(玄参、丹皮、升麻)、黄芩黄连甘草汤(黄芩、黄连、生甘草)、时毒药(大黄、寒水石、当归)、苦参汤(苦参、黄芩、生地黄)、苦参散(苦参、黄芩、川升麻)、苦参散(苦参、黄芩、甘草)、消毒丸(大黄、牡蛎、僵蚕)、消毒散(大黄、牙硝、青黛)、陷胸散(大黄、甘草、枳实)、黄连汤(黄连、黄柏、当归)、清凉散(麻黄、大黄、芍药)、滑石汤(滑石、莘苈子、大黄)即属此类。若热证伤阴,致津亏便秘者,则可用增液汤(玄参、麦冬、细生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