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侯一平 主编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前言
法医物证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专业课程之一,老一辈法医学教育工作者编撰了第1版《法医物证学》规划教材,为法医物证学课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中青年学者编撰了第2版《法医物证学》规划教材,为在大学本科讲授法医物证学提供了新途径,其出发点是以DNA分型为核心。当前,我国高等法医学教育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I临新的挑战。因此,全国法医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决定修订《法医物证学》规划教材。法医DNA分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种技术惊人的潜力,它不仅可以证实罪行、还无辜者清白,也极大地推动了法医物证学的发展。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汲取前几版教材的经验,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提高法医物证学专业人员的技能,希望本书的内容对法医学专业的师生有所帮助。作为一本教科书,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衔接和系统化至关重要。本书第2版出版于2004年,其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仍然适用。为了适应本学科的进展和新信息的大量涌现,第3版增加了2个全新的章节(STR自动分型和线粒体DNA多态性),重新写了6个章节(DNA长度多态性、DNA序列多态性、亲子鉴定、混合斑检验、人体组织的检验及DNA数据库),修订了其余12个章节。本书共分二十章,第一章~第十一章包括绪论、法医物证分析的遗传学基础、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DNA长度多态性、STR自动分型、DNA序列多态性、线粒体DNA多态性、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清型、酶型;第十二章~第二十章则介绍亲子鉴定及法医物证检验,包括法医物证检材的提取、包装和送检,血痕检验,精液斑检验,唾液及唾液斑检验,混合斑检验,人体组织的检验,个人识别的证据意义评估,DNA数据库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及参编院校的大力支持,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本书难免有不足乃至错误之处,祈盼各院校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吝指出,以期再版时更正和提高。
内容概要
本书为法医学专业第四轮修订教材之一。本书主要目的是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发扬前几版教材取得的成果,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提高法医物证学专业人员的技能,希望本书的内容对法医学专业的师生有所帮助。 本书共分20章,第1章~11章包括绪论、法医物证分析的遗传学基础、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DNA长度多态性、STR自动分型、DNA序列多态性、线粒体DNA多态性、红细胞血型、HLA、血清型、酶型;第12章~20章则介绍亲子鉴定及法医物证检验,包括法医物证检材的提取、包装和送检,血痕检验,精液斑检验,唾液及唾液斑检验,混合斑检验,人体组织检验,个人识别的证据意义评估,DNA数据库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证与法医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及特点 二、法医物证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第二节 法医物证学的基本任务、理论与技术 一、基本任务 二、基本理论 三、基本技术 第三节 法医物证的鉴定 一、鉴定人 二、法医物证鉴定书与鉴定结论 第四节 法医物证学发展概况第二章 法医物证分析的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 遗传标记概述与分类 一、概述 二、遗传标记的分类 第二节 遗传规律 一、孟德尔分离律 二、孟德尔自由组合律 三、其他遗传规律 第三节 群体遗传 一、遗传多态性 二、基因频率计算 三、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四、基因座独立性分析 第四节 遗传标记的法医学应用参数 一、杂合度 二、个人识别概率 三、非父排除概率第三章 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第四章 DNA长度多态性第五章 STR自动分型第六章 DNA序列多态性第七章 线粒体DNA多态性第八章 红细胞血型第九章 白细胞血型第十章 血清型第十一章 酶型第十二章 亲子鉴定第十三章 法医物证检材的提取、包装和送检第十四章 血痕检验第十五章 静液斑的检验第十六章 唾液及唾液斑检验第十七章 混合斑检验第十八章 人体组织检验第十九章 个人识别的证据一一评估第二十章 DNA数据库中英文名词对照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一、血痕的部位现场勘察主要是观察血痕分布的位置、数量以及血痕存在的部位。在室内要仔细检查地面、墙面、门窗、家具、蚊帐、被单、枕套、席子、床板以及其他物品,注意在砖缝、锁扣、门栓等处隐蔽部位寻找,应检查水龙头、水勺、面盆、水缸、毛巾上的可疑血痕。尤其对动过的人及物品现场,注意冲洗后遗留下的微量血迹或血印痕。在室外,血痕可黏附在树叶、草叶上,呈有光泽的暗红色斑,易辨认。若血液渗入泥土中,则难以辨别,此时应将可疑斑痕连同周边无斑痕处的泥土整块取出送检。检查伤者、死者或犯罪嫌疑人时应注意观察不易发觉或难以清除的部位,如毛巾上、指甲缝里、衣服皱褶、衣袋袖口、钮扣孔、鞋边等。二、血痕的颜色新鲜血痕的颜色呈暗红色,有光泽,随后逐渐变暗色、褐色或灰褐色。根据血痕干燥程度和颜色,可以大概推测血痕经过时间。三、血痕的形状血痕的形状往往与出血者的体位、行走方向及出血部位等有关.。血滴的形状受血滴滴落的高度和方向影响,从0.1 m以内的高度落在地面时血滴呈圆滴状,血滴边缘基本光滑或稍带锯齿状。从0.5 m高度落下时,血滴边缘呈明显的锯齿状。从1m高度落下时,血滴边缘呈放射状,周边有溅出的逗点状或线条状小血痕。非垂直滴落时,锐角侧边缘光滑,钝角侧呈锯齿状或有溅出的小血痕。受伤后行走中滴落的血滴为一边呈锯齿状的圆形或椭圆形血滴,锯齿状边缘的方向为伤者行走的方向。动脉受伤,形成喷射溅状血痕;大量血液喷射到墙上可形成流注状血痕。静脉出血时,往往出现流注状血痕。此外还有擦拭状血痕、血印痕、血泊等。四、血痕的范围血痕的范围一般取决于出血量,但有时因混有尿液、唾液等使血痕范围扩大,根据血痕的大小可估计出血量。出血量常与死亡及受伤后存活时间等有关。详细的肉眼检查可发现许多重要的线索。在实验室对送检血痕还要进行仔细的肉眼检查,因为有良好的光线和附加设备,可能找到在现场未发现的新斑痕,获得新线索。必须强调,肉眼检查以及后续的所有实验室检查,不能用手触摸检材,以免检查者自己手上的汗液造成交叉污染,使实验结果的解释复杂化。
编辑推荐
《法医物证学(第3版)》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