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陈灏珠,林果为 页数:3035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经全体编写人员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实用内科学》第13版以全新的面貌如期与读者见面了。进入21世纪,面临着现代内科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内科各专业循证医学理念日益深入的情况,对《实用内科学》的内容予以及时更新十分必要,但对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传统风格仍予以保留。在本版编写过程中我们重申:本书是提供给全国各级医院内科医师作为帮助提高其内科临床实践和理论水平之用的参考书;本书也适于内科领域的三级学科各级专科医师诊治非本专科的内科疾病时的参考,优化其处理各种内科综合情况的能力。《实用内科学》的特色是实用,即“拿来即可用”,书中对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都作具体介绍,病种尽量做到齐全并能够查到。本书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尽可能及时予以反映,但主要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而不从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深入的论述。本版对大部分章节进行了修改。在基础部分增加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在疾病分类上尽量采用最新的公认的分类方法,如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新分类已在书中进行了介绍。本版编写过程中,在各章节内都反映出“循证医学”的理念,写入国内外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版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使新的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本书中得到及时反映。第13版《实用内科学》的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及肿瘤医院的支持,也获得海外校友的积极参与。此外,每个专科都有些年轻医师协助处理文字及电子版工作,特别是华山医院血液科黄波医师担任了电子版的汇总工作,在此一并致谢。长期以来,承蒙读者的厚爱,使本书得以不断完善,由于字数600余万,作者又多达300余人,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望读者一如既往,给予我们更多的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经全体编写人员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实用内科学》第13版以全新的面貌如期与读者见断了。进入21世纪,面临着现代内科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内科各专业循证医学理念口益深入的情况,对《实用内科学》的内容予以及时更新十分必要,但对编写的指导思想和传统风格仍予以保留。在本版编写过程中我们重申:本书是提供给全国各级医院内科医师作为帮助提高其内科愉床实践和理论水平之用的参考书;本书也适于内科领域的三级学科各级专科医师诊治非本专科的内科疾病时的参考,优化其处理各种内科综合情况的能力。《实用内科学》的特色是实用,即“拿来即可用”,书中对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都作具体介绍,病种尽量做到齐全并能够查到。本书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尽可能及时予以反映,但主要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瓶不从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深入的论述。
作者简介
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书籍目录
上册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第一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关键技术第一节 重组DNA技术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第三节 几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第四节 RNA干扰技术第二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第三章 表观遗传学与临床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概论第一章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第二章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第三章 基因治疗第四章 遗传类型与相关疾病第五章 临床染色体异常第六章 遗传咨询第四篇 疾病的免疫学基础第一章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系统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第二节 固有免疫系统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系统第二章 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三章 移植免疫第四章 常用免疫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第五章 疾病的免疫治疗基础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第一章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第三章 与抗菌药物治疗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第四章 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变迁第五章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第六篇 临床药理学概论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和任务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第四章 药物不良反应及上市后监测第七篇 循证医学概论第一章 循证医学的任务和发展简史第二章 临床研究证据的来源和分级第三章 循证诊断第四章 循证治疗第五章 临床研究证据的严格评价第八篇 肿瘤学概论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抗肿瘤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附:常用抗肿瘤药物、激素及其类似物、新靶点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适应证与毒性检索表第九篇 老年医学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老年人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增龄改变第三章 老年病的特点和老年人主要的内科疾病谱第四章 老年病的诊断第五章 老年患者的治疗第十篇 危重病与危重患者监护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感染性休克第三章 心源性休克第四章 低血容量性休克第五章 过敏性休克第六章 多脏器功能衰竭第七章 高温与低温综合征第一节 高温综合征第二节 低温综合征第八章 危重患者监护第一节 心血管功能监测第二节 呼吸功能监测第三节 中枢神经功能监护第四节 消化系统功能监测第五节 肾脏功能监测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药理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第五节 各类抗感染药物简介第六节 抗蠕虫药物第三章 医院感染第四章 免疫缺陷者感染第五章 发热第六章 病毒性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第三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第四节 禽流感第五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九节 森林脑炎第十节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第十一节 狂犬病第十二节 脊髓灰质炎第十三节 麻疹第四节 风疹第五节 天花第十六节 水痘第十七节 单纯疱疹第十八节 带状疱疹第十九节 流行性出血热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第二十节 新疆出血热第二十一节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第二十二节黄热病第二十三节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第二十四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二十五节巨细胞病毒感染第二十六节艾滋病第七章 立克次体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第三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第四节 恙虫病第五节 Q热第六节 猫抓病第七节 其他立克次体病第八章 衣原体感染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肺炎衣原体感染第三节 其他衣原体感染第四节 衣原体与各种内科疾病的关系第九章 支原体感染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感染第三节 人型支原体及溶脲脲原体感染第十章 细菌性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白喉第三节 百日咳第四节 伤寒和副伤寒第五节 其他沙门菌属感染第六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第八节 霍乱第九节 化脓性脑膜炎第十节 鼠疫第十一节 布鲁菌病第十二节 兔热病第十三节 炭疽病第四节 鼻疽第五节 类鼻疽第十六节 链球菌感染第十七节 肺炎链球菌感染第十八节 肠球菌感染第十九节 葡萄球菌感染第二十节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第二十一节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第二十二节 李斯特菌感染第二十三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第二十四节 不动杆菌属感染第二十五节 其余非发酵菌感染第二十六节 结核分枝杆菌病第二十七节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第二十八节 麻风第二十九节 厌氧菌感染第三十节 败血症第三十一节 破伤风第十一章 真菌性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念珠菌病第三节 隐球菌病第四节 曲霉病第五节 毛霉病第六节 组织胞浆菌病第七节 马尔尼菲青霉病第八节 芽生菌病第九节 球孢子菌病第十节 副球孢子菌病第十一节 孢子丝菌病第十二节 暗色丝孢霉病第十三节 无色丝孢霉病第四节 诺卡菌病第五节 放线菌病第十六节 真菌毒素中毒症第十七节 肺孢子菌肺炎第十二章 螺旋体病第一节 梅毒第二节 雅司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病第四节 莱姆病第五节 回归热第六节 鼠咬热第十三章 寄生虫性疾病第一节 阿米巴病第二节 疟疾附:黑尿热第三节 黑热病第四节 贾第虫病第五节 弓形虫病第六节 非洲锥虫病第七节 隐孢子虫病第八节 血吸虫病第九节 华支睾吸虫病第十节 肺吸虫病第十一节 姜片虫病第十二节 绦虫病第十三节 囊虫病第四节 棘球蚴病(包虫病)第五节 钩虫病第十六节 蛔虫病第十七节 蛲虫病第十八节 鞭虫病第十九节 类圆线虫病第二十节 旋毛虫病第二十一节丝虫病第二十二节蠕虫蚴移行症第十四章 感染性腹泻第一节 人杯状病毒肠炎第二节 轮状病毒肠炎第三节 腺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性胃肠炎第四节 各种大肠杆菌所致腹泻第五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第六节 弧菌、耶氏菌及单胞菌所致腹泻第十二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第一章 急性中毒的处理第二章 药物中毒第一节 阿片类药物中毒第二节 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第三节 苯二氮革类抗焦虑药中毒第四节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第五节 三环类抗忧郁药中毒第六节 苯丙胺中毒第七节 阿托品、颠茄、曼陀罗及莨菪中毒第八节 瘦肉精中毒第三章 农药中毒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第二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第四节 沙蚕毒类农药中毒第五节 百草枯中毒第六节 杀鼠剂中毒第四章 有害气体中毒第一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第二节 氰化物中毒第三节 一氧化碳中毒第四节 急性硫化氢中毒第五节 氧中毒第五章 有机溶剂中毒第一节 苯中毒第二节 汽油中毒第三节 氯代烃类化合物中毒第四节 二硫化碳中毒第五节 甲醇中毒第六节 二甲基甲酰胺中毒第六章 金属中毒第一节 铅中毒第二节 汞中毒第三节 锰中毒第四节 镉中毒第五节 铍中毒第六节 镍及羰基镍中毒第七节 砷和砷化氢中毒第八节 其他常见元素中毒第七章 强酸类中毒第八章 强碱类中毒第九章 急性酒精中毒第十章 动物毒中毒第一节 毒蛇咬伤第二节 毒虫咬伤第三节 蟾蜍毒中毒第四节 河豚毒素中毒第五节 鱼胆中毒第十一章 植物中毒第一节 毒蕈中毒第二节 木薯中毒第三节 白果中毒第四节 发芽马铃薯中毒第五节 亚硝酸盐中毒第十二章 高原病和减压病第一节 高原病第二节 减压病第十三章 放射病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第二节 慢性放射病第十四章 尘肺第一节 矽肺第二节 石棉肺第三节 煤工尘肺第十五章 淹溺第十六章 电击伤第十七章 噪声病第十八章 晕动病第十九章 职业医学概论第十三篇 营养性疾病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能量与营养素代谢第二节 营养状态检测与评价附:蛋白质一热量测定方面比较常用的实验室测定指标第三节 平衡膳食安排第四节 营养性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处理第二章 营养不良第一节 干瘦型营养不良第二节 恶性营养不良第三节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第三章 肥胖症第四章 维生素缺乏与过多第一节 维生素A缺乏症附:维生素A过多症和胡萝卜素血症第二节 维生素Bl缺乏症第三节 维生素B2缺乏症第四节 烟酸缺乏症附:尼克酸过剩和毒性第五节 叶酸缺乏症第六节 维生素B6缺乏症附:维生素B6毒性第七节 维生素C缺乏症附:维生素C过多第八节 维生素D缺乏症附:维生素D中毒第九节 维生素E缺乏症第十节 维生素K缺乏症第五章 微量元素缺乏与过多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铁和铁缺乏与过多第三节 锌和锌缺乏与过多第四节 铜和铜缺乏与过多第五节 碘和碘缺乏与过多……第十四篇 新陈代谢疾病第十五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下册第十六篇 循环系统疾病第十七篇 呼吸系统疾病第十八篇 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篇 泌尿系统疾病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第二十四篇 精神疾病附录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中英文索引彩插
章节摘录
插图:一、医学、临床医学和内科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大的学科。学习内科学先要对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概括的了解。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探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其预防和治疗对策的学科。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以维护和增进自身健康、延长寿命就成为人类历史中重要的一章,所以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称得上是古老的科学。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创立了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撰写了众多的医学论著,奠定了医学的基础;此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托名黄帝所写的医学专著《内经》问世,总结了古代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岁月的渐进,科学的发达,促使构筑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不断地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实践不断改进。因此,医学又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以不断的变化作为它永恒不变的规律,体现了现代医学的活力。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它所探索的范围也不断地扩展。到19世纪初,现代医学已逐渐分化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领域。①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的解剖、生理功能、致病因素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入侵所作出的反应、疾病发生的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等干预对人体所起的作用的学科。它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以及行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②临床医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的规律、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学科。传统上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科学和口腔医学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上述学科进一步分化为门类众多的专业学科。例如内科学分化成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消化病学、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病学、营养和代谢病学、风湿病学、老年病学等专业学科;外科学则分化成麻醉学、普通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心胸外科学、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整形外科学、血管外科学等专业学科。据报道,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形成了由24个领域51个专业所组成的临床医学体系。临床医学的专科化有利于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但是,分科过细也有不利于患者就诊和进行综合防治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达国家,发展专科医学的同时,也注意发展集健康促进、常见病防治和康复服务于一体的,面向初级保健的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③预防医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及其预防措施的学科,现已发展成独立的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医治患者于既病之后,后者是预防疾病于未病之前,从费用-效益的角度来考虑,预防医学对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所付出的代价低,所获得的效益高。因此,在医学发展到目前阶段,预防医学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医学界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认识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内科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在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以诊治措施不具创伤性(如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影像学诊断、药物治疗等)或仅有轻微的创伤性(如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为其特色。它又是临床医学中各学科的基础,并与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以生物学(尤其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蓬勃发展为基础,临床医学正处在内容不断更新和深入的阶段,内科学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
编辑推荐
《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精)》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