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袁久林 页数:136
前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独树一帜,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作为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其中的单方、验方达30余万首,有记载的就有6万余首,被国际上称为“人种药理学的原始资料”。这些文献资源,蕴藏着世界上独有的巨大的人类生命科学信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医临床各科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目前收治的病种数已达9000余种,全面覆盖了医学的各个科系领域,尤其是在疑难疾病、慢性顽固疾病、老年疾病、身心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炎、肿瘤、不明原因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唐?谭峭《化书》)疗效是中医学生命的灵魂,而作为成功经验积淀和升华的验方似具有枢纽功能的“寻木”或“寸机”,对疗效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古今大量验方的传播和体现验方精髓的中成药的广泛应用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财富进行认真、系统的挖掘、整理、提高、出新,以使它们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此,在中医界众多专家的热烈响应下,在众多读者的呼声下,在中国科协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医百病百家验方系列》得以出版。 本系列组织了国内有经验的专家,以常见多发病为主线,即每一种常见病一本书,以方为本,精选每种病的历代有实效、有出处的验方大约100余首供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大众参考。
内容概要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哮喘病的历史源流、诱发因素、证候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现代医学对哮喘病的认识等,并对古代医家张仲景、朱丹溪及现代医家邵长荣、周仲瑛、董建华、吴银根等治疗哮喘的经验和方药进行了整理;“各论”则根据哮喘的病理演变特点,分为治疗哮喘实证类方、治疗哮喘虚实夹杂证类方和治疗哮喘虚证类方三部分分别介绍各家的临证验方,其中治疗哮喘实证方又分为治风邪袭肺证类方、治外感风寒证类方、治表寒里热证类方、治肝气(火)犯肺证类方、治痰饮伏肺证类方、治痰热郁肺证类方及治痰瘀互结证类方;治疗虚证类方又分为治肺虚证类方、治脾虚证类方、治肾虚证类方、治肺肾两虚证类方及治肺脾两虚证类方。“各论”每首方分方源,组成,功效、验案、按语5个部分介绍,使读者对该方的历史源流和临床实际中的运用均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各家验案部分,往往体现了医家们对该方的独到认识和治疗哮喘的独特思路,可对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借鉴和启发。按丛书统一体例,为方便现代读者,书中每首方的剂量均按原始出处比例换算成克数。 本书的编写目的主要是为了活跃临床思路,借鉴名家诊治哮喘病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但切忌生搬硬套,尤其是中医药爱好者,应当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病情处方用药,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书籍目录
总论 哮喘概说 一、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二)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 2.外邪侵袭,饮食所伤 3.情志不调,肺气痹阻 4.病后体弱,正气不足 5.邪气内扰,气机失宜 6.五脏病变,累及于肺 (三)临床表现 (四)治则治法 1.急性发作期 2.缓解期 (五)特色优势 二、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哮喘病的诊断 1.哮喘的定义 2.哮喘的分级 3.哮喘的发病原因 (二)哮喘的治疗方法 1.支气管扩张剂 2.预防类药物. 3.免疫调节剂 4.脱敏疗法 5.抗生素 (一)张仲景 1.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 2.调和营卫,宣降肺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辛温解表,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4.温肺化饮,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5.散寒解表,化饮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6.宣肺泻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7.清热宣肺,止咳平喘——麻杏甘石汤 8.温肺化饮,清热除满——厚朴麻黄汤 9.温肺化饮,止咳平喘——苓甘五味姜辛汤 10.温肾化饮,止咳平喘——真武汤 11.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12.涤痰开壅,顺气平喘——皂荚丸 13.温阳健脾,化饮平喘——苓桂术甘汤 14.补肾纳气,固本定喘——肾气丸 (二)朱丹溪 (三)邵长荣 1.虚寒体质 2.痰湿体质 3.瘀郁体质 (四)周仲瑛 1.发时未必尽治标 2.通腑泻热亦治喘 3.上盛下虚当兼顾 4.治喘未必尽用麻黄 (五)董建华 1.发作期巧用麻黄,遣药灵活 2.缓解期擅用熟地黄守方固本 (六)吴银根 1.调补肺肾,注重温阳 2.从痰治喘,勿忘实脾 …… 四、中西医思路交汇点 五、临证心得 六、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和预防康复各论 百家验方 一、治哮喘实证类方 二、治哮喘虚实夹杂证类方 三、治哮喘虚证类方
章节摘录
总论 哮喘概说 一、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在中医文献中,哮喘可归属于中医“喘鸣”、“上气”、“哮吼”、“呷嗽”等范畴。中医书籍中有关哮喘病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有“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喘。”《素问·痹论》说“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再如《素问·阴阳别论》:“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诸病源候论》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没有分门别类。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首次提到哮喘之名,但无详细论述,直至元代,朱丹溪才开始明确将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哮”与“喘”证分开论述源自明代《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息者谓之喘。”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统称为哮喘。尽管哮喘在中医学中有很多不同的病名,归纳起来无非有两类,一是以主症命名,如“呷嗽”、“喘鸣”、“哮喘”等;二是以病机命名,如“上气”。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