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何天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何天佐 页数:842
前言
我生长在蒙古族医武世家,家父何仁甫是蒙古族特呼尔氏祖传医术的第四代传人,并于20世纪上叶,在成都地区创立了四川何氏骨科,成为当时的著名中医骨科流派之一。由于从小对父亲行医耳濡目染,特别是父亲对我的熏陶,因而我在少年时期即对中医骨伤科学充满好奇和兴趣,从小就随父习武学医,大学因病辍学后,便在家跟从父亲行医。屈指算来,迄今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已近五十载。数十年来,谨记父亲“继承祖业,弘扬家学,活人济世,造福人类”的教诲,唯临床实践、学术探讨而孜孜以求,不曾懈怠。1989年秋,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为培养具有特色技术的部队中医骨科技术骨干人员,指示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举办“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由我主讲。为了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编写了20余万字的《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讲义》。来自全军各军、兵种的学员,通过学习培训,一致反映何氏骨科确具特色。由此,总部连续13年在成都军区举办“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经过数年教学,我认为要便于更多的人学习、掌握何氏骨科技术,就要把何氏骨科医理医技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为此,我从1990~1995年,根据父亲传授的医理医技、祖传方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在《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讲义》的基础上,撰写了《何氏骨科学》一书(上下卷),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上卷,1995年12月出版下卷。《何氏骨科学》出版十多年来,我陆续收到国内外、军内外许多同行、读者给予肯定的信息。因此,借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出版本书之机,我首先要感谢广大同行、读者。在当代科学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索如何利用当代科学及其技术发展中医药学,具有积极意义。
内容概要
《何氏骨科学》作者应用中医中药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力学,全面科学地阐释了何氏骨科学术特色,系统地介绍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的具体应用。书中既有何氏骨科祖传经验,又有作者近五十年临床体会和学术见解。
作者简介
何天佐,男,1941年2月生,蒙古族,大学学历,主任医师,四川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现任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和海南骨科医院院长,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文职将军(中将)、高级技术干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解放军医师进修学院中医师承制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疼痛研究会理事、加拿大传统医学会理事兼国际医学顾问、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海南骨伤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成都军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空军成都保健委员会医疗专家组成员、国防科技大学医院高级技术指导、厦门思明区开元骨科医院名誉院长等学术职务。何氏骨科起源于蒙古族骨伤科,由何氏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创立,历代相传,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即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学医习武,不仅全面继承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而且致力于实践、总结、弘扬和发展何氏骨科。撰写了何氏骨科发展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著《何氏骨科学》,研发出何氏骨科发展史上首次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的何氏“消肿镇痛膏”和“强腰壮骨膏”,获得了何氏骨科发展史上的首批知识产权专利。迄今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近五十年,治愈海内外骨科患者数十万人次。于1986年创建的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现系全军建院最早、规模最大且唯一的专科医院,拥有住院床位600张、医疗用房3万多平方米;1987年创建的海南骨科医院,系海南省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骨科医院,拥有120张住院床位、9600平方米医疗用房。两院均以“何氏骨科主导,中西医结合”为技术特色,白手起家,自我发展,目前设备先进、科室配套,总资产一亿多万元。从1989年至今,先后圆满完成“国家中医药师带徒”、“全军何氏正骨学习班”、“全军中医研修班”、“全军部队适宜技术培训班”等教学任务,为全军各军、兵种培训临床骨科技术骨干500多人次,培训地方院校毕业实习生、军地医疗单位进修生1000余名。因在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突出业绩,多次荣立军功和获得军区先进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科技兴医标兵等殊荣,特别是1991年荣获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荣获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的“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其业绩载入《成都满蒙族志》、《巴蜀史志》、《四川卫生年鉴》等史书。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何氏骨科概论第一章 源流第一节 中医骨伤科简史第二节 蒙古族伤科在中医骨伤科史上的突出地位第三节 四川何氏骨科源流第二章 特色第一节 重视有形之“血”,更重视无形之“气”第二节 将骨伤科分为骨伤、骨病、先天骨疾患三大类第三节 治“骨”先治“肉”第四节 诊断重视局部,更重视整体第五节 治疗重视整体,更重视局部第六节 外治为主,内治为辅第七节 骨伤手法治疗为先,骨病药物治疗为主第八节 外敷药分部位用药法第九节 骨折、脱位瞬间复位法第十节 十指推拿术第十一节 联合夹缚固定术第三章 首诊检查第一节 望、闻、问三诊合一第二节 切诊、量诊第三节 理化检查第四章 导引第一节 患者自我导引第二节 医师帮助患者导引第三节 医师指导患者导引第五章 习用本草第一节 单药举隅第二节 对药使用第三节 理气药第四节 理血药第五节 续筋接骨药第六节 补益药第七节 祛风寒湿药第八节 平肝解痉安神药第九节 解表清热药第十节 收涩药第十一节 芳香开窍药第十二节 消导散结泻下药第十三节 渗湿逐水药第六章 实用方剂第一节 方剂概说第二节 行气活血方剂第三节 祛瘀方剂第四节 接骨续筋方剂第五节 强筋壮骨方剂第六节 舒筋活络方剂第七节 蠲痹除痰方剂第八节 通窍安神方剂第九节 清热解毒止血方剂第十节 回阳散寒方剂第十一节 外敷药类第十二节 外贴药类第十三节 撒掺药类第十四节 搽擦药类第十五节 熏洗药类第十六节 热熨药类第十七节 何氏骨科专方专药第二篇 骨折第七章 骨折概论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第五节 骨折的愈合过程第六节 骨折的愈合标准第七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第八节 骨折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第八章 上肢骨折第一节 锁骨骨折第二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第三节 肱骨干骨折第四节 肱骨髁上骨折第五节 肱骨髁间骨折第六节 肱骨外髁骨折第七节 尺骨鹰嘴骨折第八节 尺、桡骨干双骨折第九节 桡骨干骨折第十节 尺骨干骨折第十一节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第十二节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第十三节 桡骨下端骨折第十四节 腕舟骨骨折第十五节 掌骨骨折第十六节 指骨骨折第九章 下肢骨折第一节 股骨颈骨折第二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第三节 股骨干骨折及股骨髁上骨折第四节 股骨髁间骨折第五节 髌骨骨折第六节 胫腓骨干双骨折第七节 胫骨髁骨折第八节 胫骨干骨折第九节 腓骨干骨折第十节 踝部骨折第十一节 距骨骨折第十二节 跟骨骨折第十三节 足舟骨骨折第十四节 跖骨骨折第十五节 趾骨骨折第十章 头及躯干部骨折第一节 鼻骨骨折第二节 颈椎骨折第三节 胸腰椎骨折第四节 骶尾骨骨折第五节 骨盆骨折第六节 肋骨骨折第三篇 脱位与关节紊乱第十一章 脱位第一节 脱位概论第二节 下颌关节脱位第三节 胸锁关节脱位第四节 肩关节脱位第五节 肘关节脱位第六节 腕月骨脱位第七节 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第八节 髋关节脱位第九节 足舟骨脱位第十节 跖趾关节脱位第十二章 关节紊乱第一节 颞颌关节紊乱第二节 颈椎小关节紊乱第三节 胸椎小关节紊乱第四节 腰椎小关节紊乱第五节 距舟关节紊乱第四篇 软组织损伤第五篇 内伤和损伤内证第六篇 骨病第七篇 先天骨疾患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蒙古族伤科在中医骨伤科史上的突出地位中医骨伤科自元代开始单独成科。中医骨伤科又叫“正骨科”,元代以前,正骨科是外科的一部分,即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中的部分内容,经唐代发展到元代,正骨科已经不再是外科的一部分,而独立成科。1316年元政府正式规定的医学十三科中就有正骨科,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始准行医,标志着中医骨伤科进入独立成科的新时期。《中国骨科技术史》称“元代正骨科的成就卓著”,“《回回药方》中有关正骨科的知识,表明了中国骨科在中世纪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对世界医学发生了影响”。甄志亚在他主编的《中国医学史》中说“由于长期战争,特别是蒙古族崇尚骑射,因金创与跌打损伤的救助需要,促进了外伤科的发展”;“宋元时代的伤科虽无专著产生,但却有显著发展,特别在元代,《永类钤方》与《世医得效方》两部著作的有关内容,对骨伤科具有重要贡献”;“在兄弟民族医学中,蒙医伤科也有丰富的经验。《蒙古秘史》等文献载有用烧红的烙铁治流血伤口,用蒸气热罨的活血方法治疗内伤,用牛羊胃内反刍物做热罨疗法,用热血浸疗治好箭伤等等,后来这些治疗实验在实践中发展成蒙医的各种外伤治疗术”。1326年蒙古人沙图穆苏作《瑞竹堂经验方》书中除“疮肿门”有骨伤科方剂外,在“诸风门”、“羡补门”中有许多治疗骨病疗效显著的方剂,《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处方最为醇正”,不少方剂至今仍在骨伤科中广为传用,可见影响之大。用食疗法治疗骨伤科患者,亦是蒙古族医生的特殊疗法。甄志亚说“还有著名的蒙医马奶酒疗法。马奶酒原为蒙族人民的常用饮料,后来普遍用于医疗上。《蒙古秘史》一书,就有元代以前蒙古人用马奶酒救治受伤大出血昏厥患者的记载。到元代,用马奶酒治病已驰名中外”。
编辑推荐
《何氏骨科学(精)》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