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闫永平 等主编 页数:361
前言
医学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学依赖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医学教育学家和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多年关注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但基础医学教材主要依靠基础学科专家编写,教学计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在时间和讲授方面易于脱节,难以体现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全面掌握医学科学知识甚为不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基础医学研究差距较大,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国外比较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还具有优势,但我们临床中所用的药物、诊断仪器与试剂大都来自国外,我国的临床医生能够从解读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疾病的发展规律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活动者较少,中青年医生更是如此。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迫切需要临床医生掌握新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提高从临床角度应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国内相关学科专家编写了(《临床基础医学精读系列》丛书,该套丛书不同于传统教材和大型学术专著,力求体现“精读”和“实用”,贴近临床,同时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贯彻“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于编写过程之中。每个章节的编写均有临床医生和基础学者共同参与,希望能够架起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桥梁,培养和提高临床医生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知识。
内容概要
本书在总结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医生在职培训的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该领域国内外新近的先进理论和进展,编制适用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各专业实习生和医生的精读书籍。 全书分为17个章节,包括临床流行病学概述、临床测量和临床科研设计原理;病因学推断和常见研究手段,如临床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临床诊断试验的评价;疗效的临床试验方法;预后研究;临床经济学评价;循证医学和meca分析方法。另外,我们还根据临床医生日常科研和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编排了临床常规资料的利用与分析、临床文献阅读与评价、临床医学论文的写作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等实用性较强的章节。各章均以案例为引导,试图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突出了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与医疗实践的结合,以期弥补和整合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裂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一、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设计 二、测量 三、评价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一、探索疾病的病因 二、评价不同的诊断方法 三、检验治疗效果 四、研究预后的影响因素 五、提供临床与卫生管理决策 六、循证医学实践 第四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第二章 临床测量 第一节 临床测量的范围与内容 一、临床测量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始终 二、临床测量贯穿于临床科研各个环节 三、临床测量的内容 四、临床测量方法 第二节 群体测量的常用指标 一、发病率 二、患病率 三、死亡率 四、病死率 五、生存率 第三节 临床软测量指标量化处理方法 一、量化处理的原理 二、量化处理的方法 三、量化处理的步骤 四、量化处理的实例 第四节 临床测量判定标准的确定 一、分级判定标准的确定 二、临床测量正常值范围的确定 三、确定正常值范围注意事项 第五节 临床测量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一、被测量者误差 二、测量者误差 三、测量过程误差第三章 临床科研设计 第一节 临床科研设计概述 一、临床科研设计的重要性和基本类型, 二、临床科研的选题及其原则 三、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对照原则 二、随机化原则 三、重复原则 四、盲法原则 五、均衡原则 六、医德与伦理学原则 ……第四章 病因概念和推断第五章 临床现况研发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第七章 队列研究第八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第九章 临床试验第十章 疾病预后第十一章 日常临床资料的利用与分析第十二章 临床经济学评价第十三章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第十四章 meta分析中统计学的结果评价的方法第十五章 临床文献阅读和评价第十六章 临床医学学术论文的写作第十七章 临床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医学统计方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临床测量第一节临床测量的范围与内容临床测量的对象是健康人与患者,测量内容包括人体形态测量、生理功能测量、一般能力测量、运动素质测量、心理测量、社会健康测量、营养状况测量、健康状况测量、疾病状态的测量等,其中包括疾病与医学事件发生频率测量、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测量。一、临床测量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始终在临床工作中,临床测量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始终。面对就诊的患者,临床医生首先要通过测量来确定诊断;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用测量到的确切数值来明确诊断,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需要临床医生通过测量来评价疾病病情是否减轻或治愈;护理人员每天要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实验室工作人员则测量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经过治疗后需测量、比较病情是否减轻或恶化,以及对生存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比较或根据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从上看出,无论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中,临床测量都很重要。因此,临床测量是临床经常性工作,测量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二、临床测量贯穿于临床科研各个环节临床测量不仅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临床科研的各个环节。在设计阶段,应明确规定研究因素与效应的测量指标、测量方法、测量起止点、间隔时间、判定标准、测量质量控制措施等。在科研实施阶段,首先要对研究对象的基线进行测量,依据纳入与排除研究标准选取符合测量要求的样本;其次,干预措施实施后,要测量干预效应,以判断是否有效。在研究总结阶段,根据测量结果要进行分类判断;不符合测量质量要求者,有时要重复测量,并对研究测量质量进行如实评估。
编辑推荐
《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基础医学精读系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