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  页数:1569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皮肤病学科的进展日新月异,皮肤病学基础理论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皮肤病学的基础研究同其临床应用一样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皮肤病学基础》一书的宗旨是为广大皮肤病防治工作者编写一部新颖、实用的介绍皮肤病学基础知识的工具书。编写时兼顾了各层次皮肤科医师和其他专业医务工作者的需要,它的问世为皮肤科学工作者系统学习本学科的专业基础,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科研成果提供了一本内容丰富的参考资料。该书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内容涉及皮肤病与性病学基础领域的各个方面,概括了当代皮肤病学主要成就;编委阵容强大,为中国皮肤科学界的一批学科带头人。编写该书时他们结合各自的科研成果并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内容新颖且分析透彻。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概要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上册)》和《现代皮肤病学基础(下册)》。《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秉承了原版的编排风格,但对各章节具体内容进行了更新,并适时增加了一些近年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和新方法。  全书共分十九章,包括有皮肤的发生、皮肤的结构、皮肤细胞生物学、皮肤生理学、皮肤生物化学、皮肤分子生物学、皮肤免疫学、皮肤光生物学、皮肤病原生物学、医学真菌学、皮肤病理学、皮肤遗传学、皮肤病诊断学、性传播疾病基础、皮肤病治疗学、皮肤药理学、皮肤毒理学、皮肤病心理学、皮肤病流行病学等章节。《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在编写模式上力求系统全面,临床诊疗与基础学科相对应,体现出皮肤科学科发展的特色。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因其详实丰富的皮肤性病学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可作为皮肤科专业医师手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亦可用于在校研究生和专科医师继续教育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何春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获皮肤性病学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修。研究方向为皮肤病的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及遗传学。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与性病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第一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实验研究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J Applied CostTletol》(欧洲)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等编委。多年来从事皮肤性病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获评卫生部优秀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863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卫生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课题1项;并参加两项863课题(分课题负责人)等。培养研究生49名(博士生1 1名、硕士生38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29篇(发表在《Natu re Getletics》、《。ICMM》、《BJD》等),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七版)等教材及专著8部,主译专著《临床皮肤病学诊断与治疗彩色图解指南(第41版翻译版)》。刘维达,1957年生于上海。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皮肤性病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病研究室主任,皮肤病医院真菌科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兼医学真菌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兼真菌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兼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国真菌学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真菌分子遗传学、深部真菌病早期分子诊断、念珠茵性阴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抗真菌药物药效学的前期和临床评价、皮下真菌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发病机制研究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科研经费达500万元左右。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90余篇,包括SCI论文14篇。主编学术专著《现代皮肤性病学进展》,参编专著23部。张学军,1955年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亚洲皮肤科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以及国际皮肤科著名SCl期刊《J Invest Dermatol》、《J Dermatol Sci》和《Int J Dermatol》编委。获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致力于皮肤病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10余项,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在《Nat Gerlet》、《Am J Hum Genet》等期刊发表SCl收录论文11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达到300,论文被SCI论文他引700余次。主编国家本科生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五、六、七版和国家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第一版等。其中《皮肤性病学》第六版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皮肤的发生(皮肤的胚胎学)第一节 表皮的发生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发生二、黑素细胞的发生三、朗格汉斯细胞的发生四、梅克尔细胞的发生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的发生一、毛囊及毛发二、外泌汗腺三、顶泌汗腺四、皮脂腺五、指(趾)甲第三节 真皮的发生第四节 真.表皮交界的发生第五节 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一、胚胎的皮肤二、胚胎向胎儿皮肤的转变三、胎儿的皮肤四、胎儿活检和产前诊断第六节 人类皮肤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的时间段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第一节 表皮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二、黑素细胞三、朗格汉斯细胞四、梅克尔细胞第二节 真表皮连接第三节 真皮一、胶原纤维二、网状纤维三、弹力纤维四、基质五、真皮的细胞成分第四节 皮下组织第五节 皮肤附属器一、毛和毛发二、毛囊三、皮脂腺四、外泌汗腺五、顶泌汗腺六、甲第六节 皮肤的神经第七节 皮肤的血管第八节 皮肤的淋巴管第九节 皮肤的肌肉第十节 皮肤黏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一、口唇二、口腔黏膜三、阴茎四、阴唇和阴蒂五、乳头和乳晕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二、Meekel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系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四、未定细胞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或相关细胞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五、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四、血管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五、内皮细胞与皮肤病六、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四、皮肤神经细胞基本研究方法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二、脂肪源性干细胞三、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四、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五、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六、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一、皮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三、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三、皮肤的屏障作用四、皮肤的吸收作用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一、汗腺二、皮脂腺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一、体温二、体热平衡三、体温调节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一、皮肤感觉分类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四、皮肤感觉阈值五、皮肤感觉定位六、皮肤后感觉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二、皮肤免疫系统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一、二氧化碳二、透皮氧分压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一、类固醇二、蛋白质和多肽三、甲状腺激素四、维生素D激素……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下册第十章 医学真菌学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第十五章 皮肤病治疗学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英中文对照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是真菌细胞壁含量最高的一类多糖,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多糖,至今尚未发现有甘露聚糖蛋白缺乏的变异株。其抗原决定簇成分是真菌病诊断的重要靶点。皮肤癣菌、烟曲霉等的细胞壁糖蛋白(半乳糖甘露聚糖肽以及葡萄糖甘露聚糖肽)是诱发宿主皮肤变态反应的特异抗原成分。甘露聚糖蛋白的分子量可高达20万道尔顿以上,经酶水解后色谱分析可将其分为5个不同的组分,其中的甘露聚糖的结构中90%为甘露糖,10%为蛋白质,尚有少量的磷。随菌株的不同蛋白质与磷含量各不相同。甘露糖中的10%呈短的寡糖形式,经丝氨酸与苏氨酸残基相连,其余90%则经N一乙酰葡糖胺与蛋白质中的天冬氨酸相连。脂质含量约占真菌细胞壁基质干重的8%,以磷脂为主,其中尤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多,少数与多糖、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聚集于胞壁内层。通常以气生菌丝、子实体、分生孢子的细胞壁的含量最多,脂质的存在可保持水分不被蒸发。无机盐的主要成分为磷,以脂肪、糖含量为多。另有少许钙及镁元素。真菌胞壁的研究一般用化学分析法,系用专一性酶降解特异性的胞壁多聚物,再用电镜进行观察。以粗糙脉胞菌为例,胞壁的各层化学组分如下:①最外层是无定形葡聚糖[p(1-3)]和[p(1-6)],厚度约87nm;②糖蛋白形成的粗糙的网,埋在基质中,厚49nm;③蛋白质层,约9nm;④最内层是放射状排列的几丁质微纤维,可能还有蛋白质,厚约18nm;⑤质膜。(二)隔膜亦称间隔,位于菌丝或细胞间,是真菌进化过程中适应于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不同种属的隔膜结构各异,以此可作为分类依据。低等真菌的菌丝间隔完整,随着真菌的进化,间隔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小孔。皮肤丝状菌、暗色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以及孢子丝菌的菌丝间隔有中心小孔,并附有间隔小体。此孔及小体可调节菌丝间隔两侧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并当菌丝被机械损伤后可堵住小孔以防止细胞质流失。担子菌纲的菌丝分隔呈特殊的桶状结构,可见小孔周围具有明显的隆起,且呈两个哑铃样外形,名为桶状覆垫,使中间小孔变得十分狭窄,从而防止核的移动,此点也是担子菌纲的重要特征,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三)细胞膜及有关细胞器1.细胞膜真菌细胞膜在电镜下观察和所有生物的单位膜一样,呈流体镶嵌模型,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主要成分为磷脂分子,它规则地排列成两层,但不是恒定的,常形成微团结构;蛋白质为无定形分子,非对称地排列在磷脂两边,且其颗粒并非均匀分布,而呈镶嵌状。另外固醇夹杂在磷脂之间,和磷脂的比例为1:5到1:10,而且固醇易于被多烯族抗生素结合,是抗真菌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真菌膜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于其他生物,一般生物的含量低于10%,而白念珠菌菌丝相的含量可占其干重的25%。真菌是唯一具有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生物。2.细胞核真菌的细胞核比其他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小,一般直径为2~3斗m,个别大的核直径可达25m。细胞核形状变化很大,通常为椭圆形,能通过隔膜上的小孔,能在菌丝中很快地移动。不同真菌细胞核的数目变化也很大,至今还不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胞核和胞质的百分比。菌丝的顶端细胞中常常找不到细胞核。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真菌活细胞,可看到中心稠密区,此为核仁,被一层均匀的无明显结构的核质包围,外边还有一双层的核膜,其外膜常有核蛋白体附着。核膜上有小孔,孔的数目随菌龄而增加。真菌核膜在核的分裂中一直存在,这与其他高等生物不同。真菌核内的染色体比较小,不易染色,因此用常规细胞学分析法不易分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真菌染色体中的DNA进行了研究,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测定了核DNA的大小为(6~30)×10ka,比其他高等植物和哺乳动物的小得多。我们曾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了8种常见致病念珠菌和几种酵母菌以及新生隐球菌的染色体,明确了其数目和大小,为进一步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编辑推荐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套装上下册)(第2版)(精装)》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十多年前我在医院的皮肤科进修了一年,看了不少的临床皮肤学专著,总感觉还是缺少最基础的理论,于是在网买了这一部书。大概的读了一遍,这一套书写的非常专业,皮肤学基础理论描述非常的深奥与全面,如果不是专业皮肤科医生请最好不要购买,以免有一点点读天书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