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2008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王琦  页数:466  
Tag标签:无  

前言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地变化着。医学朝向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医学的社会性增加了,医学的目标是以现代科技体现人文关怀,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样是“真善美”。毋庸置疑学医业医讲到底是哲学和美学,将“道”悟通自然可求真致用。晚近论世界是平的,近观又平又热又挤繁杂不清,何以对待?国人倡中庸中和之道,洋人追求东方哲学,足知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已经转向东学西渐的时代。有鉴于此,中医学被科学家首肯渐增,为百姓拥戴日盛,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引领下的整体医学,倡导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顺应自然而维护健康,这也是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人贵三宝精气神,涵蕴着物质能量与信息,其运动演化的过程呈现出混沌和难以测量的不确定性,显然超出了17世纪以来的“科学”的概念范畴。天人相应、形神一体、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它虽可用太极图为示意,但联系到人的生命活动的复杂内容和生、长、壮、老、已的演化过程,像似动态时空运转的太极是一个球体,黑白混沌一气呈现灰色而无清晰的边际。先贤看宇宙,由大而无外的大一与小而无内的小一拼成的。做小一用分子生物学实验,以逻辑思维容纳大一进行综合集成;做大一用人文哲学,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通展示小一进行还原分析。如此综合集成与还原分析链接的方法系统,运用于生命现象的研究,应是从整体出发的拆分,拆分后的微观实验,进而对实验数据做再次的科学整合,探索系统论引领下的还原分析。

内容概要

  《中医体质学2008》从概论、中医体质学理论渊源及其形成、中医关于体质形成与影响因素的认识。中医体质分类法,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辨识、辨体与治疗、体质养生与预防、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与实践。其中也融入了近几年《中医体质学2008》作者团队——中医体质学课题组承担并完成的国家“十五”“211工程”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课题、垦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等所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色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个体差异的发现,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及其评分标准的建立等。这些发现与成果的相关研究内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这些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医体质学2008》内容新颖权威、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对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开拓临床中医辨体论治领域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医体质学2008》适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师、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医护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一)中医体质概念(二)素质、气质与性格(三)形态、体格与体型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一)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范畴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一)创新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体系(三)丰富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四)促进与多学科的交融(五)实现与其他医学的对话第三节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三)精气学说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一)脏腑经络学说(二)精气血津液理论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一、生命过程论二、形神构成论三、环境制约论四、禀赋遗传论第五节 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一)体质可分论——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二)体病相关论——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三)体质可调论——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二、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三、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四、中医体质学临床应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小结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理论渊源及其形成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一、《内经》对体质的认识(一)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二)后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二、《内经》体质分型理论(一)根据阴阳学说划分体质类型(二)根据五行学说划分体质类型(三)根据人体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体质类型(四)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划分体质类型三、《内经》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一)体质与发病(二)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三)辨体质论治诊疗思想的提出四、《內经》对体质与治未病关系的认识第二节 东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开端一、《伤寒杂病论》对体质类型的表述二、《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一)体质决定发病与否(二)体质决定发病的性质(三)体质决定发病的部位三、《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疾病转归的认识(一)体质决定疾病传变与否(二)体质决定疾病传变的趋向和性质(三)体质决定疾病的预后四、《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治疗的认识(一)体质决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二)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第三节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进一步积累一、王叔和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认识二、对体质与病因、证候相关性的认识(一)巢元方对于特禀质的认识(二)庞安时对于体质与证候关系的认识三、对特殊人群(小儿、妇人、老人)体质的认识(一)对小儿体质的认识(二)昝殷对妇人体质的认识(三)对老人体质的认识四、孙思邈对体质与养生关系的认识(一)养性与体质(二)饮食与体质五、王焘对体质与方药用量关系的认识第四节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丰富一、刘完素的体质理论。(一)以人的体质为本的思想(二)老年体质“气衰”及“阴虚阳实”论二、张从正的体质理论(一)祛邪即扶正(二)养生当论食补三、李果的体质理论(一)饮食失调对体质的影响(二)对气虚体质的形成及调治方法的认识四、朱震亨的体质理论(一)对阴虚体质形成因素的认识(二)对阴虚体质调治方法的认识第五节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一、张介宾在体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论述(一)体质差异的藏象阴阳分类法(二)对体质形成的认识(三)“中年振基”理论(四)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新见解二、叶桂对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贡献(一)首次提出“体质”一词(二)提出贴近临床的阴阳属性体质分类法(三)对老年体质的认识……第三章 中医关于体质形成与影响因素的认识第四章 中医体质分类第五章 体质生理第六章 体质病理第七章 体质辨识第八章 辨体育治疗第九章 体质养生与预防第十章 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章节摘录

插图:中医学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在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与研究方面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其中,《内经》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初步开创,此后的历代医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延伸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认识。但由于《内经》体质理论偏重于“气质”方面的阐述,不便于临床应用,历代著名医家虽有相关应用方面的论述,亦未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体质学说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该书从基本概念、学术原理、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并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在其影响下,一大批研究论著与科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形成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热点。30年来,王琦带领课题组先后运用文献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中医体质的研究,最终构建了中医体质学这样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中医体质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已成为当前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编辑推荐

《中医体质学2008》以王琦教授先后主编的《中医体质学说》(1982年)、《中医体质学》(1995年)、创新教材《中医体质学》(2005年)等专著为蓝本,在系统总结中医体质学近30年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里程碑性总结。《中医体质学2008》内容包括概论、中医体质学理论渊源及其形成、中医关于体质形成与影响因素的认识、中医体质分类法、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辨识、辨体与治疗、体质养生与预防、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书末收录了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体质学2008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还没看,就是硬皮拿着沉啊。
  •   不错,好书,推荐阅读
  •   还只看了开头
  •   从体质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慢慢品读。
  •   适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师、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医护人员参考。显示更多显示更少
  •   尽管中间运输方出了点问题,但商家还很好,书的质量很不错
  •   性价比很高的一本王琦的体质书,搞体质的同仁可以参考!!
  •   质量挺好,用了很久了,不散页,挺好
  •   不错不错,中医体质学说发扬光大之人
  •   除了最后一页的书皮里面装订不完整,有一块缺损,其余感觉还好。我一直想买2005版那本书,可惜没货哦!书籍质量问题有待提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