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症灸疗400法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彭荣琛  页数:438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历来认为,针重手法,灸重穴法,而灸法从针。手法因针而起,穴法由灸而为,均与经络、穴位密切相关,二者看似不同,实为一也。针法讲求的是破损性刺激量的变化对经络、穴位产生的正面影响;而灸法讲求的是温热量(度)的变化对经络、穴位产生的正面影响。针灸法虽可以言传身教,但针法操作起来容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灸法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灸法的普及性更强。古代曾有群众性灸疗活动的记载,就说明灸法不仅可以治病,其神秘性也较少。而且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群众喜闻乐见而疗效又好,何乐而不为之?  记得当年针刺治疗一例面瘫病人,虽然效果尚好,但病人的口角歪斜近一个月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后来,由于一次特殊原因,我请另一位大夫代为治疗一次,该大夫使用了灸法,病人再来找我针灸时,发现口角歪斜明显好转,遂改用灸法治疗,病人很快痊愈。多年后,一位外籍截瘫病人,经其他医生治疗半年左右,虽然有所好转,但下肢的活动能力提高不大,转请我治疗后,针刺的穴位与其差不多,只是多加了一个悬钟穴,并在此穴上使用了灸法,则在较短时间内使病人的腿足功能得到明显提高,获得较为明显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后我给一些慢性病人针灸时,由于他们不能每天都来针灸治疗,故多请其回家后自我进行灸疗,只要向病人讲清楚灸疗的穴位、方法、注意事项,病人回家后一般都能按图索骥,开展灸疗活动,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内容概要

本书展示了中医古今文献中有关灸疗方法的内容,约400余种,并结合作者多年临床经验进行了解读和介绍。总论部分除灸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研究的介绍外,还记录了作者对灸疗方法的一些认识和新见解;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历代使用的各种灸疗方法。内容全面详尽,解释通俗易懂,是一本既有实用价值又具资料丰富的灸疗专著。本书可以作为理论和试验研究者进行灸疗研究的资料库,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灸疗时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灸法的概念  第二章 灸法的作用  第三章 用灸的方法 第四章 灸法的现代研究各论 上编 常规灸疗法  第一章 艾条灸  第二章 艾炷灸  第三章 瘢痕灸  第四章 隔物灸  第五章 保健灸 中编 专用灸法  第一章 石药火灸  第二章 天灸  第三章 敷灸  第四章 大灸  第五章 特种灸  第六章 熨法  第七章 病证灸  第八章 药捻灸  第九章 熏照灸  第十章 蒸气灸  第十一章 烁灸 下编 其他灸法  第一章 现代灸法  第二章 民间灸法  第三章 其他灸法附录

章节摘录

  总论  第一章 灸法的概念  第一节 灸法的范围与内容  一、灸法的基本内涵  灸法是指用温热感来刺激皮肤、穴位、部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强壮身体的一种治疗及保健方法。灸又称灸焫,《说文解字》说:“灸,灼也。”王冰说:“火艾烧灼,谓之灸螨。”《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可见古代曾经主要以艾火为灸炳的主要热源。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灸焫的热源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诸如太阳、树木火、能刺激皮肤的中药、蒸汽、电热等,都成了灸疗的热源。过去一般将灸螨分为艾条灸和艾炷灸。艾条灸又分为悬起灸(如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和实按灸(如太乙神针),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如化脓灸、非化脓灸)和间接灸(如隔物灸)。后来又发展有天灸、日光灸等。具体内容见表1。  实际上灸法的内容,还不止以上所说的范围,因为在长期的灸疗实践中,除了使用灸焫方法之外,灸具也在不断革新;一些从事针灸治疗的医师,还创造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灸疗处方,如崔氏四花灸法、骑竹马灸法、灸膏肓穴法等。因此灸法的全部内容应该包括灸疗器具、用灸方法、灸疗处方等几个方面。

编辑推荐

  可以作为理论和试验研究者进行灸疗研究的资料库,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灸疗时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临症灸疗400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正是老爸需要的,只讲述灸疗,讲的比较详细,不错。
  •   灸疗好书
  •   学艾灸的人好好看看肯定会有所得
  •   刚开始看,内容好象很详尽,原来胡乱炙,现在看到好多做法是错误的
  •   内容很好,与其每天观看电视所谓养生专家信誓旦旦的’天花乱坠’,
    不如每天抽空阅读半小时,来得系统正规
  •   由于本人对灸法颇感兴趣,并且用于临床效果也不错,所以买来这本书,大致翻了翻,里面对于灸疗的描述引证古文颇多,并且灸法也多种多样,能让读者拓宽一下视野,还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的
  •   前面艾灸基础知识介绍写的很详细,但后面的医案都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初学者不建议买此书。
  •   都是摘抄别的书上案例和医学书上的语句没有什么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