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孙广仁 编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医药领域最高层次的教学、临床、科研用书。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其理论体系具有深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中医学在对其医疗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一点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将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化为中医的理论形态,其理论思维更显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古代医家在运用古代哲学去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探讨和升华医学理论的时候,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哲学的内容,为古代哲学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教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体系的形成 (一)从远古到秦统——奠基时期 (二)从秦汉到唐末——拓展时期 (三)宋至明清之际——成熟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 (二)整体有序,偏重直觉的辩证思维 (三)内圣外王、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 第二节 中医学概述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 (二)中医学又是一种文化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从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从历史性的动态发展中追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从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来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特点 (一)整体观 (二)功能观 (三)恒动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一、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一)精气说 (二)阴阳说 (三)五行说 (四)天人合一说 二、中医学对古代哲学的贡献 (一)气化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 (二)阴明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三)五行生克的系统理论 (四)身心统一的“形神”说 三、把握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推进中医学的发展第二章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第一节 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精气认识的演进及其基本概念 (一)精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 (二)气认识的演进及其概念内涵 二、精气学说的源流 (一)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二)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三、精气理论的层次结构 (一)古代哲学的宇宙之气 (二)中医学的气和自然界的气 (三)人体之内的各种气 四、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四)精气为人 五、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建构的影响 (三)对中医学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 六、精气学说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古代哲学的精与人体之精 (二)古代哲学的气与人体之气 (三)古代哲学的精气生命说与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四)中医学的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 (五)《黄帝内经净中精气的含义 (六)古代哲学之元气与人体之元气 (七)古代哲学范畴的气化学说与中医学的气化理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 (二)阴阳概念的演变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涵义 (二)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第三章 道、儒、释、兵、理学理想与中医学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与中医学
章节摘录
(一)从远古到秦统一——奠基时期早在史前时代,我们从先民的创世神话和宗教信仰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萌芽,而黄帝及尧、舜、禹诸先王的实践智慧则为中国哲学的诞生提供了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开端时期,其标志是《周易》古经的成型,箕子《洪范》的传授,还有周公提出的敬德观念与礼乐观念。从此,中国历代都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他们以圣人、贤者、智者、隐士、名士等等不同身份,在中国大地上立言立教,讨论宇宙与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前后相继,汇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长河。大体说来,整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开拓和探索时期。起初是一批先哲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天道与人道的有关问题。随着思想资料的积累与理论的系统化和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大解放,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据现存史料考索,确乎不下百家,这孕育了后世各种哲学思想的胚芽。从春秋末期开始,相继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哲学派别,并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哲学均以标新立异、自成体系为时尚,最富原创性和探索性,由此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理论视野,形成了中国哲学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哲学是他们在追求真理、即“闻道”、“求道”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孑L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子言“智慧出,有大伪”,墨子认为不应当让“不智慧者”来治理国家。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爱智慧超越于日常的实用型智慧,上升为探索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向往终极理想的崇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宗旨是探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天与人的关系,在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力、天性与人为、天理与人欲等多重关系和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命题进行理性的不懈追问。中国古代哲学以孔子的人文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为主流,以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家为代表。就思维的逻辑进程而言,从哲学的产生,经过春秋时期“天人”、“常变”、“和同”、“一两”等范畴的初步展开,《老子》一书作了小结;老、孔、墨各派分立,再经过战国百家争鸣,哲学认识在矛盾中反复加深,道家提出“精气说”与“静因之道”,孟、庄分别继承而又超越之,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庄周齐是非,后期墨家辨知行,荀况在理论上作了批判总结。(二)从秦汉到唐末——拓展时期儒家哲学在西汉中期被定为一尊,其影响十分深远。但汉初崇尚黄老,魏晋玄学大兴,都经历了儒、道两家哲学的消长与互动。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又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哲学并行发展与消长互动的新局面。两汉时代除官方儒学外,道家思想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曾经一度赢得了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支持的哲学。自汉武帝独尊儒学之后,道家受到排斥。但道家思想并未因此窒息,它作为官方儒学反对派的思想继续得到发展。例如西汉末年的严遵、扬雄、桓谭,东汉的王充、仲长统等,他们在反对官方儒学的“神学目的论”说教时,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扬雄主张吸取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德”学说,反对老子废弃仁义、绝灭礼教的观点。王充尊崇“黄老”,反对天人感应的官方儒学,他继承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抛弃了老子“无中生有”说,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以批驳天能赏罚、天有意志的官方儒家神学。一般说来,汉代的道家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崇尚自然无为,二是维护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即名教)。魏晋玄学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两个特点,展开了自然与名教之辩,用道家的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贵贱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