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费兆馥|整理:费兆馥名师研究室 页数:5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八纲、辨证对病症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是中医学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各学科的桥梁,是弘扬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司外揣内”、“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法则,学会诊察、识辨病症的方法,为治疗和防病打下基础。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讲授:①中医诊察病症的四诊(望闻问切)方法,尤其是最具特色的舌诊、脉诊方法;②八纲指导下的多种辨证方法;③观察病情、辨识病症的逻辑思维,以及抓住重点、顾及全面、层层剖析的辨证方法;④将临床资料,进行梳理整合,结合现病史,真实无误地进行记录。根据病案书写要求格式,学会在诊疗同时完成病案书写。中医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重视技能训练,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受承先辈的医术、医德,培养良好的医德风尚。 多年来,以国家教委,中医药管理局统编教材为核心,相关教材和教参层出不穷,中诊教学在开创形声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思考点和辨别能力亦有所增加,但教学中存在“二头脱节”现象亟待解决:一是“中诊”教学与前期课程脱节;二是中诊教学与临床实用脱节,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干扰和影响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如:在现用《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要求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史,作出中、西医双重诊断等,对尚未学习《诊断学基础》、《内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科,放在一个教学节点上似不妥当。或者要用加倍时间去求得一知半解,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冲淡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在医院里有的中医师根据实验诊断的报告开中药处方,但说不清处方用药的“理”、“法”;或能书写西医的大病史,但却说不准患者是什么脉象或舌象等。长此以往,中医学术将不摧自毁,必将遭受废医存药的厄运。 为了发扬传统医学特色,加强中医诊法、辨证知识,提高诊断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本书试图增加“分部诊断”内容,缩短基础与临床的距离。使学者一见主症,立即联想出该部位发病的可能性和特殊性,比较容易得出合理的判断,胸有成竹地面对病人。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费兆馥教授授课讲稿的精要内容编撰而成,总结了费兆馥教授长期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学术观点。 全书分诊法、八纲、辨证、分部诊断,病案五篇,共28章,概念明确,论理清楚。其中:分部诊法:篇,按临床疾病诊察习惯,从形态、感觉、功能异常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各部位常见病证。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费兆馥教授中医诊断学教学经验和理念。讲稿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缩短了基础教学与临床诊疗的差距,使学习者得到启迪,有助于提高临床应诊能力。 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西医学习中医、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费兆馥,女,国内著名中医诊断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名师,长期从事中医学临床、教学工作,并致力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8l获中医学硕士学位;1982以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展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中医四诊研究室主任。1989~1997年于日本九洲大学健康科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协作研究脉诊客观化课题。自1978年起从事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曾参与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近年来参加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代表性论著有:《现代中医脉诊学》、《新编中医诊法图谱》、《望舌识病图谱》、《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法学》等。在国内外公开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曾多次应邀赴日、德、美等地讲学。在中医脉诊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脉象模拟装置和脉图信号计算机处理”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近年来申请脉诊检测仪专利三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篇 中医诊法学 第一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法的原理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诊法学的起源 二、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诊法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一、中医诊法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法学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望神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三、神气盛衰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四、望神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节 望色 一、色诊的原理和意义 二、色诊的主要内容 三、色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望形态 一、望形态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身形的内容 三、望姿态的内容 四、望形态的方法 五、形态和体质 第四节 望排出物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 三、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点 第五节 望络脉 一、望络脉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络脉的内容 三、望络脉的方法 第三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意义 二、听声音的内容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气的产生及意义 二、嗅气味的主要内容 三、嗅气味的方法及注意点 第四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全面问诊 二、重点问诊 三、常规问诊 第三节 问主诉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异常感觉 四、问饮食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第四节 问生育 一、问月经 …… 第五章 切诊 第六章 舌诊 第七章 脉诊第二篇 八纲 第一章 八纲的形成 第二章 八纲征象 第三章 八纲辨证第三篇 辨证 第一章 中医辨证的概述 第二章 病因辨证 第三章 外感病辨证 第四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 脏腑辨证 第六章 经络辨证第四篇 分部诊断法 第一章 头颅(脑) 第二章 颜面、五官 第三章 颈项 第四章 胸部 第五章 腹部 第六章 背部、腰部 第七章 二阴 第八章 四肢 第九章 皮肤、毛发第五篇 病案书写和选读 第一章 病案书写 第二章 病案选读 跋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中医诊法学 第一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中医诊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贯穿着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指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表与内脏、局部与全身,功能与情志都有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界亦保持“天人相应”的密切联系。首先人体内在精气营血的盈亏,最能显露在体表的神色和形态。当体内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变化时,必然在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上反映出来。包括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器官在神色形态,感觉、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的变化。医生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触摸按压等诊察方法加以了解,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推断体内脏腑的病变。所以《丹溪心法》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明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由此及彼”地探测和推理。 《灵枢?外揣》:“近者司内揣外”,“故远者司外揣内”。司,伺通。揣,推测。即为通过诊察病人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测体内五脏的变化。这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方法。
编辑推荐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分诊法、八纲、辨证、分部诊断,病案五篇,共28章,概念明确,论理清楚。其中:分部诊法:篇,按临床疾病诊察习惯,从形态、感觉、功能异常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各部位常见病证。费兆馥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中医诊断学教学与诊法客观化研究领域中享有直名,曾任各类教材主编、副主编、主审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是根据费兆馥教授授课讲稿的精要内容编撰而成,总结了费兆馥教授长期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学术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