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张家礼 著 页数:494
Tag标签:无
前言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亦是中医从业者必反复精研之书。自1956年我国开设中医药高等教育以来,《金匮要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一直被列为中医、中西医各专业的必修和主干课程。多年来,由国家有关部门、各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教授,精诚合作,编写了七年制、五年制、成人教育各个层次的各版《金匮要略》教材及教学参考丛书,值2008年还由国家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开始编写首批研究生统编教材,为《金匮要略》的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实的使用工具。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者皆会根据教材,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临床经验等.撰写讲稿,各院校、各教师的讲稿各具特色,且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圊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数易其稿,以适应教学发展。因此,若能将各院校名师的讲稿公开交流,无疑有利于各院校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更好的促进《金匮要略》教学质量的提高。 余自1977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班主任岳美中,副主任方药中),回成都中医学院担任《金匮要略》教职以来,恍惚瞬问,竞已三十多年矣。近几年机缘徒至,担任了正在进行的主要供研究生使用的《教育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主编工作,已主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全国规划教材-金匮要略》,为鼓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被授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奖,虚名之下,真有诚惶诚恐之感。然扪心自问,余甘愿站在四川最高中医学府的讲坛上“传道授业解惑”,历来主张三传之道:一日传《金匮》教学之道;二曰传临床诊治之道;三日传发扬仲景学说之道。面对21世纪年仅20岁左右的莘莘学子,如何把《金匮要略》这门艰深难懂的古典医著讲深说透,古为今用,并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确是余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第一要事。现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之邀,愿将历年备课的讲稿,原汁原味全盘展示出来,名日《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所涉内容,包括恩师彭履祥、李克光、王廷富,以及学长邓明仲诸位《金匮》名家指点迷津;诸位前辈及同遭的精辟见解;当然更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启悟。
内容概要
张家礼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师。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本学科中享有盛名。曾任各类教材,主编、副主编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讲稿是在他历年备课手稿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 本书共分23章,按现行教材体例编排。每章原文后设有解析、拓展等。解析部分是作者融合其对《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的理解进行阐述,力求全面展现仲景辨治杂病的思维,以启发后学。拓展部分是对原文精神进行深入的介绍,突出临床治疗原则及具体病证的辨治思维。部分章节附有参考资料,精选与原书内容相关的研完成果,以利于深化讲稿内容。 本讲稿中还体现了作者恩师彭履祥、李克光、王廷富,以及学长邓明仲等诸位《金匮》名家对金匮的精辟见解,可谓是一本珍贵的学术资料。 该讲稿可供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也适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人员学习《金匮要略》之用;也可作为各种《金匮》经典著作培训提高班、研究生班、成教班、乡镇医生培训班、中西医结合班等授课资料。
作者简介
张家礼,男,1941年出生,重庆万州人,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仲景学说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金匮要略》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选读》副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选读》、《基层中医临床医生学习与提高丛书·金匮要略读本》主编。《金匮》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兼任四川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基础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 二、《金匮要略》的沿革 三、《金匮要略》的命名 四、本书特点及学术成就 附:参考资料 [经方的历史意义] [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 五、《金匮要略》的学习及研究方法第二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杂病的治疗原则 二、四诊 三、病因——气候节令相违 四、病机 五、杂病预后 六、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第三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一、痉病主症、成因、分类、预后(转归) 二、痉病的脉证治法 三、湿病的辨证及分类、治则 四、湿病误下证 五、湿病证治 六、暍病脉证及辨治 附:参考资料 [关于《金匮》暍病的沿革及与后世“中暍”的比较]第四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一、百合病 二、狐惑病 三、阴阳毒病第五章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疟病主脉与治则 二、证治第六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中风 二、历节病 三、崔氏八味丸第七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血痹病 二、虚劳病第八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肺痿 二、肺痈 三、咳嗽上气 附:参考资料 [仲景用石膏的规律]第九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主症、病因 二、分证治疗第十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胸痹、心痛病机 二、胸痹证治 三、心痛证治第十一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腹满 二、寒疝 三、宿食第十二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五脏病证 二、三焦病证 三、积聚谷气的鉴别和积病主脉第十三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成因、脉证、分类与预后 二、治则 三、证治第十四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一、消渴 二、小便不利 三、淋病第十五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成因、脉证 二、分类与辨证 三、治法 四、证治 五、主症主脉及预后第十六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 二、辨证 三、证治 四、预后第十七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一、惊悸 二、吐衄下血 三、瘀血第十八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呕吐 二、胃反 三、哕 四、下利第十九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一、痈肿 二、肠痈 三、金疮 四、浸淫疮第二十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炕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一、趺蹶 二、手指臂肿 三、转筋 四、阴狐疝 五、蚘虫第二十一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一、妊娠诊断与调治 二、胎、癥的鉴别与治疗 三、证治第二十二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一、产后三病 二、产后腹痛证治 三、产后中风证治 四、虚热烦呕证治 五、热利伤阴证治第二十三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二、误下成痞治法 三、证治附录 古籍文献简称一全称对照及著作年代一览表 方剂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段先论述人之生长病死,与自然界气候是否正常密切相关。《伤寒论原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而人之所以生长,与自然界的风暑湿燥寒“五气”及“木火士金水”之“五行”(五种运动的物质元素,包括酸苦甘辛咸五行之味在内)息息相关,因为人体内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必须与“五行”、“五气”相适应,才能正常发育生长,此“人禀五常”之义也。“风气”,泛“指自然界的气候”,“因风气而生长”,可理解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与气候的正常密切相关。下面四句“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是以“风气”与“水”作比喻,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能生长万物,“如水能浮舟”,从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来看,春风、夏暑、秋燥、冬寒的规律,对生物的生长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不正常的气候也能伤害万物,“如水……亦能覆舟”,如果以上规律反常,必然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损害人体健康。 接着提示人体之健康与疾病和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关于“元真”,吴棹仙谓“元,指天之六元之气。真,谓五脏中自有之真气。六元之气,随人一吸一呼,经历于五脏中,与真气相会相通,畅达于中,故日元真通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故皮肤、溪谷、三焦、腠理,无处不有六元五真之通会。故日,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医经选》)此说较《讲义》词解元真“指元气或真气”为胜。其精神是气候正常,正气强旺,“营卫通畅、抗病力强”,人即健康,虽有客邪,亦不能伤人致病,此即《素问遗篇·判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意。成都骨科泰斗杨天鹏享年104岁,其养生有“三通”秘诀,谓“思想通,气血通,水火(二便)通”,亦即“五脏元真通畅”之应用也。反之,若五脏元真之气衰弱,营卫失调,抗病力弱,又遭“客气邪风”的侵袭,则“中人多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邪气。上述理论对f临床确有指导价值,如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一对夫妇住在香港同一家旅店的同一闻客房中,丈夫患“非典型肺炎”,而妻子却安然无恙。这说明,由于人体免疫力(正气)不同,对“非典型肺炎”的易感性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