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胡昌江 主编 页数:309
内容概要
为充分保持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优势,本书紧密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偏重于介绍药物炮制前后的临床应用,使其能在临证处方时根据辨证用药要求,正确选择应用不同炮制品,炮制方法及火候只作了简单介绍。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阐述了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内涵及其任务,起源及发展概况,炮制人药的理由及其炮制的目的,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燥、毒性、化学成分、药理药效、方剂疗效等的影响,炮制常用的辅料,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饮片的质量要求与贮藏保管等。各论部分为了突出“临床应用”的特点,编写方法按药物功效分类,收载20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和不同的临床应用,生饮片直接入药者原则上不予收录。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中药炮制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药炮制对药性、临床疗效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第二节 炮制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第三节 炮制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第四节 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 第五节 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六节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第七节 炮制对中药制剂的影响 第三章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第四章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 第一节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 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第五章 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净选加工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饮片切制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炒黄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炒焦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节 炒炭法及临床意义 第六节 麸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七节 米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八节 土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九节 砂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节 蛤粉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一节 滑石粉炒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二节 酒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三节 醋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四节 盐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五节 姜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六节 蜜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七节 油炙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八节 明煅法及临床意义 第十九节 煅淬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十节 扣锅煅法及临床意义 ……各论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中药炮制对药性、临床疗效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于寒或偏于热,或升或降,或苦或咸,或归经不同。临床遣方用药时利用此不同的特性,补偏救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恢复生理平衡而达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特性统称为药性理论,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燥等,这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能。然而,通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中药进行加工炮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可以调整或改变药性,或降其毒性、或纠其偏性、或增其功效、或作用专一等,取其所需而满足临床。这是研究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的理论核心。 一、炮制对四气的影响 四气,亦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发生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做出的概括性的归纳。能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炮制对此确有影响,如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早有论述:“夫药者,治病之物,盖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药,制用在乎人,三者不可阙也。”主要体现如下: (一)相资为制。增强药性 是指用与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即以寒性辅料或药物来炮制寒性的药物,称为“寒者益寒”;或以热性辅料或药物来炮制热性的药物,称为“热者益热”,亦称“从制”。如以辛热的酒炮制辛热的仙茅、阳起石,即“热者益热”或“以热制热”,可增强其温肾助阳的作用。临床上若寒药还不能拮抗热邪,或热药还不能克制寒邪时,就应“以寒制寒”或“以热制热”,扶其不足,起协同作用,增其药效。如用胆汁制黄连,即取其“以寒制寒”,胆汁性味苦寒,黄连性味亦苦寒,两者皆属寒性,均能清热解毒,炮制后能起协同作用,胆黄连清泻肝胆实火的作用更强;又如用咸寒的食盐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