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6-6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李凡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者对六版教材内容做了进一步的精选;补充了近年发展较快且成熟的新成就,尤其是对近年来新现和再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作了重点介绍,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例如增加了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博尔纳病病毒、地方流行性真菌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防护等内容。细菌的分类变化较大,本教材以菌属为基本写作单元,并参照2004年版本Bergey细菌学手册,对所有细菌的分类(属名、种的数目)都作了核对和相应调整,特别是立克次体一章,本书变化较大。消毒灭菌相关内容本书亦力求更接近临床实际。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篇 细菌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4章 噬菌体 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属 第12章 螺杆菌属 第13章 厌氧性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第二篇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第三篇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中英文索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致病性 如上所述,结核分枝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其致病作用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顽强增殖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诱导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性损伤有关。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结核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一)肺部感染 通过飞沫或尘埃,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极易进入肺泡,故肺部感染最为多见。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两大类。 1.原发感染原发感染是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见于儿童。结核分枝杆菌随同飞沫和尘埃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硫酸脑苷脂和其他脂质成分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不能发挥杀菌溶菌作用,致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大量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崩解;释放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外繁殖或再被细胞吞噬,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引起渗出性炎症病灶,称为原发灶。原发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肿大,X线胸片显示哑铃状阴影,称为原发综合征。随着机体抗结核免疫力的建立,原发灶大多可纤维化和钙化而自愈。但原发灶内可长期潜伏少量结核分枝杆菌,不断刺激机体强化已建立起的抗结核免疫力,也可作为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淋巴、血流扩散至全身,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2.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为内源性感染,极少由外源性感染所致。由于机体已形成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对再次侵入的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局限能力,故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病变常发生在肺尖部位。 (二)肺外感染 部分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扩散侵入肺外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关节、生殖器官等结核。艾滋病等免疫力极度低下者,严重时可造成全身播散性结核。痰菌被咽入消化道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通过破损皮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导致皮肤结核。近年有许多报道,肺外结核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检出率比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率很高,但发病率却较低,这表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免疫力。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虽能产生多种抗菌体蛋白的抗体,但这些抗体仅对细胞外的细菌具有一定作用,而对细胞内细菌不起作用。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与致病性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诱发机体产生的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两种免疫应答反应相关,即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