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李梦东 页数:1571
前言
国内有关ctious diseases的翻译问题,曾于20世纪80年代由戴自英教授等提出。然而,当时可能由于我国经典传染病在感染病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在科研方面规模尚小,对国际上多种热门感染病研究不多,因而业内人士对扩展学科的需求尚不迫切,响应不多。20世纪90年代我们lF式提出学科更名的意见时,得到全同同行的积极反响,且于1999年天津第六届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学会议上一致通过学科更名的决义。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近三届全国感染病会议及各省级以上感染病会议,看出学科的拓展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均显示了明显成效。表现在学科的空白和重复减少,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与国际同行交流上的共同语言显著增多。应当承认,学科更名并非毫无争议。兄弟学科可能顾虑:感染病科是否将“吞并”其他学科的感染病?为我国传染病科奋斗终生的老一辈专家可能会担心:学科更名是否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科成就?过去学科的全称为“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更名是否意味着否定了“半边天” 寄生虫病?随着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出现和流行,感染病科足否需要适应新形势,同到传染病科的老路上去?
内容概要
《实用染传病》第3版就在振兴学科的呼唤声中出台了,主编也在万分感慨之中写下了这篇长长的序言,虽然书名仍叫《实用传染病学》,但实际内容从第1版起就已经是感染病学了。第3版将以内容的丰富、新颖和实用为三大特色。首先,在病种上按病原全权从小到大均有增加;此外,新增了节肢动物等多细胞动物疾病一章。其次,新增加了不少当前的热点内容,如“新发/再性感染病”、“感染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为了突出新颖和实用,大幅度更新和扩展了有关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并将实用性较强的“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现状”等独立成章;更新和强化了有关基因诊断、抗微生物药物、人工肝、肝移植及基因治疗等内容。 由于《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新增内容多,改动大,所有章节全部重写,文字扩展部分约占第2版的一半,全书200多万字。与过去两版相比,内容的丰富、新颖及实用性方面有较大改观,在实现像ISO 9000那样的标准化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新发/再发感染病第三章 感染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四章 感染病的遗传学基础第五章 感染与免疫第六章 传染病的特征第七章 传染病的诊断技术第八章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现状第九章 传染病的预防第十章 病毒性疾病第十一章 朊毒体及人类朊毒体病第十二章 衣原体感染第十三章 立克次体病第十四章 支原体感染第十五章 细菌性传染病第十六章 放线菌病和诺卡菌病第十七章 巴尔通体病第十八章 螺旋体病第十九章 深部真菌病第二十章 原虫病第二十一章 蠕虫病第二十二章 体外寄生虫病第二十三章 常见综合征及感染病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第二十四章 附录中文索引英文索引
章节摘录
1.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称呼均不全面。感染因子(infectious agents)不仅仅是病原体,所有体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均有引起感染的可能,在病原体和非病原体之间并无确切界限,病原体是指通常具有致病性的寄生物,或称职业病原体( professionalpathogens)。同时,感染因子的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不仅仅限于微生物,还包括寄生虫(parasites)及部分多细胞节肢动物如疥螨等;另一方面,近年感染因子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可传染性蛋白颗粒即朊毒体(prion)的存在,它打破了传统感染因子必须有核酸(DNA或RNA) 的前提, 标志着感染因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2.寄生物的作用对象不宜单独称人体,而宜称宿主。即使局限于人类医学,除人体以外,许多微生物及寄生虫的动物宿主及超寄生(hyperparasites),即寄生物本身还有寄生物现象等亦为研究对象。3.在微生物及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上,某些大肠植菌菌株可在肠道繁殖, 引起腹泻而并不入侵到组织中。由于宿主的免疫缺陷或免疫耐受,可致免疫应答缺乏。感染并不意味着有内环境的破坏并出现病理生理过程,故感染与感染并不完全等同。
编辑推荐
《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与过去两版相比,内容的丰富、新颖及实用性方面有较大改观,在实现像ISO 9000那样的标准化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