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李玉林  页数:4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第六轮规划教材之一。第6版在原有基础上突出了病理学在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在继承和保持传统体系的同时,力求反映学科新进展、跟踪前沿;在章节安排、内容取舍、彩图使用、版式设计及封面、目录、索引、用纸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力争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 细胞凋亡 第四节 细胞老化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再生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第三节 创伤愈合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第六节 水肿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概述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第五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第六节 肿瘤的分组和分期 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 第十二节 遗传与肿瘤 第十三节 肿瘤免疫  第十四节 常见肿瘤举例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 第四节 风湿病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六节 心瓣膜病 第七节 心肌病和心肌炎 第八节 心包炎和心脏肿瘤 第九节 周围血管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肺炎埃沉着症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第七节 胸膜疾病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十五章 传染病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第十七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英中文索引

章节摘录

  四、病理学的发展  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与疾病共存,这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具有病变的史前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够的证据。当然这仅仅是肉眼所见到的形态变化。直到1761年意大利Padua大学的Margani(1682~1771)医生通过700多例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应器官的形态改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在1个世纪之后的19 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于是,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1821~1902)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其巨著在1858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论和技术仍在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 pathology);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或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近30余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又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又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和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不仅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不仅如此,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也从个体向群体和社会发展,并且和环境结合,出现了地理病理学、社会病理学等新的分支。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光明的前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病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病理学始建于20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家如徐诵明、胡正详、梁伯强、谷镜汧、侯宝璋、林振纲、秦光煜、江晴芬、李佩林、吴在东、杨述祖、杨简、刘永等为我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功勋卓著。在教学方面,他们从无到有地编著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使病理学教学有所依据和更加规范化;在病理诊断方面,他们大力推进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的开展,并确立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的地位;在科研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对长期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学工作者,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病理学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是幅员广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在疾病谱和疾病的种类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开展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处理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使二者加强联系,相得益彰。同时要打破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密切关注相邻新兴学科的发展,学习和吸取它们的先进成果,来创造性地丰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病理学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我国当代病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

编辑推荐

  《病理学(第6版)》适用于国内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各专业和口腔、卫生、医学检验、法医、护理、影像等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七年制学生、病理医生和进修生的参考书。  《病理学(第6版)》与第五版相比有如下特点:第一,跟踪前沿,反映进展:如依据对干细胞的最新认识,对传统再生及其分类的概念做了必要的修改,并增加了人工干预下的组织再生等内容;把SARS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病理学所见写进了本教材;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及细胞外基质的作用等内容均为该领域最新进展。第二,遵循规律,调整结构:①在绪论中突出了病理学在整个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医疗工作中的特殊而极其重要地位;②将原在绪论中简单介绍的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写成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一章,放在各论之后,所介绍的内容均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具实用性;③将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获得性免疫性疾病及器官和骨髓移植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在各论中列出,这样既避免了与免疫学教材的重复,又丰富了病理学各论的内容。第三,突出特点,重在创新:去掉了五版一贯制的大部老图、全力筛选大体和镜下照片248幅,精心绘制彩色模式图和线条图总共60幅,均随文做图;为便于进一步学习和迅速查找某部分内容或某一概念,每章末尾附5条左右的参考文献,全书末尾附英中文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病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希望能对人体各方面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是太专业化了
  •   质量非常好,好像台湾用的就是这种教材
  •   第一次在当当网买东西,很满意。书的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快。以后继续支持
  •   当当网买书比亚马逊买书便宜 每本书都打折还优惠 以后就在当当网买书了
  •   很快就已经收到这本找了好久的书,发觉网上订书真的不错,谢谢当当网!!
  •   我的书怎么这么久还没到????????????/
  •   现在服务越来越好了
  •   价格贵了点,要是再降些就好了...什么时候搞个特价
  •   dsafdsagrehfdshtrshtrhtrhtrhtrhtrhrthtrhtr
  •   作为病理学入门级教材不错~很全面的介绍~需要个别的专业的书籍深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   以为是习题集,结果是教材,跟自己的教材完全一样。。。。
  •   还是不错的一本教材。印刷的也很好
  •   用彩印?没必要吧,一本书有其他的两本重了.
  •   搞活动时候买的,自认为很合适,但是活动总是很多。。。。。。
  •   服务、质量,鼎好
  •   还可以,速度快!
  •   这种书还是上网买划算,不够我建议大家时时关注价格,随时会变得,看准时机,在下手。书的质量和品质都有保障,全是正品,我自己的那本就很好。建议大家放心购买!!
  •   很喜欢你们这个网站,我是一名学生,以后会继续在本网站买我所需要的东西,写完这次希望以后买完东西后,先别继续发这样的让我写评论的邮件了,对你们服务很满意,以后遇到啥问题或有啥意见我会及时反应,得到更好的完善,谢谢!
  •   书很新,里面没有缺页,烂页,送到我这是3天后,还算OK
  •   书到了 很好的质量 是正版的 希望卓越能够一如既往越办越好 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就不知道以后买的人多的 服务质量会不会下降
  •   支持这个网站,方便,安全。
  •   全铜版纸啊……我的银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